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紡織工業供應鏈創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循環經濟
200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舉辦了兩次循環經濟的論壇,全國人大常委會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已將“循環經濟促進法”列入立法計劃。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要求運用生態規律而不是機械論規律來指導人類的經濟活動;它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是“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產品”閉環流動的循環式經濟,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循環經濟有三大操作原則,即“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減量化屬于源端控制方法,旨在減少生產時使用的物質和能源流量,實現資源和污染物排放的源消減;再利用屬于過程控制方法,目的是提高產品和資源的利用效率,要求產品或包裝容器以初始形態多次使用;再循環屬于終端控制方法,要求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廢物,通過“資源化”手段,重新變成再生資源。
針對紡織工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循環經濟的基本理論和操作原則,提出了在紡織工業建立快速響應型循環供應鏈的構想?;谘h經濟理論的紡織工業快速響應型供應鏈,要求在考慮經濟效益的同時考慮環境和社會效益,考慮到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從原料獲得到產品最終廢棄處理的整個生命周期過程。因此紡織工業快速響應型循環供應鏈是指圍繞核心企業的,由纖維原材料生產商、紡紗(繅絲、合成)、織造、染整、終產品生產企業、運輸、銷售、服務部門、消費者、回收處理企業構成的網絡,其目的是使紡織品從原材料的獲取、加工、包裝、倉儲、運輸、使用到廢棄處理的全生命周期中對環境負面影響最小,資源、能源利用率最高。根據紡織工業的特點,紡織工業循環供應鏈主要著眼于“高利用”和“低排放”兩個環節。從源端開始就進行了控制,采用生態環保型原材料、染料、助劑,在自然條件下可降解、可再生,從而減少環境污染;在設計產品時就考慮到產品在其使用階段的能耗和產品的廢棄方式或處理工藝,使廢棄工藝減少污染環境,并盡量使這部分能耗降至最低;使用能源、資源消耗少的加工工藝技術,推行清潔生產;對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料,以及紡織品廢棄后最大限度地回收重用或循環再用。圖1是紡織工業快速響應型循環供應鏈的簡化模型。
重要意義
由于紡織工業快速響應型循環供應鏈集成了供應鏈管理、生態環境、清潔生產、快速響應等多個熱點問題,可以產生降低成本、提高資源使用效率、保護環境、快速響應市場等多重效益,因此它對于我國紡織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減少環境污染、提高資源和能源利用率。紡織工業循環供應鏈在供應鏈的源端就開始考慮原材料及輔助原料的環保和節約,強調在生產階段中的清潔生產技術和末端的廢氣排放治理技術,為我國紡織工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個有效的管理模式。有利于紡織工業全球資源的優化配置。紡織工業循環供應鏈可以在全球范圍內把各環節具有優勢的企業聯合起來,形成戰略聯盟,各成員企業致力于各自綠色生產核心競爭力的業務過程,企業間通過信息技術緊密合作,并使聯盟高效、順暢地運行,從而保證真正的生態紡織的實現。有利于紡織工業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紡織工業循環供應鏈要求企業采用先進的生產方式,如精益生產、敏捷生產等。去除一切不產生價值的環節,提高生產柔性,上、下游企業生產、交貨協調、準時,合理安排庫存,實現供應鏈上各企業之間的無縫連接,從而縮短產品開發周期和生產周期,加快新產品的上市速度。有利于提高紡織工業整體競爭力,促進產業升級。21世紀的競爭不再是企業或產品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循環經濟理論為指導,構建快速響應最終市場需求的供應鏈有利于提高紡織工業整體競爭力,有利于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依靠先進科學技術的集約型轉變,促進產業升級。
研究的主要內容
根據紡織工業的特點,建立基于循環經濟理論的供應鏈評價體系。在該評價體系中,不僅要考慮傳統供應鏈的評價指標,還應把能源利用率、耗水量、重復用水率、清潔生產情況、產品使用能耗、產品的回收效率、生態紡織材料的使用比率以及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和環境治理費用等綠色指標納入評價體系中。紡織工業循環供應鏈戰略合作伙伴的評價與選擇。根據已建立的循環供應鏈的評價指標體系,選用合適的評價方法選擇戰略合作伙伴,以確保真正實現紡織工業供應鏈及其各節點企業的生態性,將具有優勢的企業聯合起來,形成戰略聯盟,實現資源的最優整合。構建紡織工業快速響應型循環供應鏈。以終產品生產企業為中心,向上與原材料生產商、紡紗(繅絲、合成)、織造、染整等上游合作伙伴形成戰略聯盟,向下與運輸、銷售、服務部門、消費者、回收處理企業等形成戰略伙伴關系,又由回收處理企業、廢料回用企業形成閉環系統。紡織工業循環供應鏈管理決策支持系統開發。在紡織工業循環供應鏈的設計及優化過程中需要運用多種決策與優化方法,這些方法大多比較復雜,而且計算量很大。因此,需要開發一套輔助決策系統幫助決策者完成供應鏈的設計與優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