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紡織工業創新途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紡織工業發展狀況
從2011年1月~9月反映出的數據看,紡織全行業表現為增長的態勢,規模以上全行業主營業務收入上升29.43%,利潤總額同比增長32.54%,從業人數增長6.36%。從分類來看,國有控股主營業務收入增長25.6%,利潤總額增長36.75%,而從業人員下降1.97%;集體控股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25.2%,利潤總額增長25.35%,從業人員增長4.45%;民營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31.75%,利潤總額增長34.65%,從業人員增長9.85%;外商控股企業業務收入增長21.91%,利潤總額增長22.98%,從業人員下降0.16%;其他控股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32.6%,利潤總額增長44.54%,從業人員增長7.19%。從生產產量看,棉紗同比增長11.3%,布增長13.34%,服裝增長9.48%,化纖增長16.06%,全國紡織服裝出口1907.17億美元,同比增長24.02%。為什么數字表現與環境感受不一樣呢?應該說感受是確實存在的,但是這些年我們堅持科技創新、堅持自主品牌提升起到了作用,化解了一部分外部因素的不利影響。從出口可以看到,2011年1月~9月出口數量增長3%,而金額增長24%,說明單價在增加,剔除原料和成本漲價因素外,附加值仍是增加的,這說明創新是上述數字增長的關鍵。
2紡織工業發展的不足
目前,我國紡織工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有:全行業科技的整體水平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同建立紡織強國目標要求還有許多不相適應的地方;產業技術的一些關鍵領域仍存在許多對外依賴,科技研發還缺少基礎研究的支撐,優秀拔尖人才仍比較匱乏;科技投入不足,體制機制存在不少弊端,造成科技創新體系不健全;紡織行業的科技發展狀況和創新能力與完成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迫切要求還不相適應;科技創新能力與先進水平仍有差距,特別是技術原創能力相對薄弱;先進工藝技術的應用范圍仍然偏小,品牌建設尚未形成體系,產業創新體系還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等。
3紡織工業發展創新內容
把創造性的勞動融入物質生產中,即智慧、非物質因素通過物質體現才是未來紡織工業發展和提升的方向。因此,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在制訂紡織“十二五”發展規劃時,主要突出創新、品牌、可持續發展和人才建設。紡織“十二五”規劃創新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即通過物理學、生理學、工程學、美學、心理學等跨學科理論研究,開展智能紡織品服裝的研發與試制,為產業化技術奠定基礎。研究纖維加工機械復雜性系統動態特征,為提高纖維生產的自動化、集成化水平提供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持等。
(2)加快產業技術進步,如纖維材料技術(重點發展超仿真纖維、高新技術纖維和生物質纖維技術,優化天然纖維品質和品種等)、紡紗工藝技術和織造工藝技術(加強高效、節能新型紡紗、織造工藝技術的研發,研究紡紗過程質量控制技術和織造技術等)、染整工藝技術(推廣生物酶退漿、冷軋堆前處理等高效短流程前處理工藝技術,突破生物酶精煉、棉織物低溫漂白、茶皂素退煮漂等高效短流程前處理新技術等)、服裝和家用紡織品生產技術(加強服飾和家紡文化的跨學科研究,加強服裝企業信息化集成制造系統、大規模定制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等)、高性能產業用紡織品加工關鍵技術(加快高性能土工膜、單絲濾料、復合材料產業化研發,掌握一批自主原創核心技術等)、節能環保技術、紡織裝備技術、紡織信息化技術、紡織標準研究等。
(3)完善紡織行業科技創新體系,如:政府和行業管理機構共同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創新主體間締造產業技術聯盟;建立技術轉移機構,推動產學研用緊密合作,強化紡絲行業創新平臺建設。
4紡織工業發展創新形式
4.1堅持科技創新
引導全行業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以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是堅持技術創新的主要形式。大量國際經驗表明,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只有把科學技術真正置于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真抓實干,奮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機,贏得發展的主動權。我們不能否認我國全行業科技的整體水平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這一事實,同建立紡織強國目標要求還有許多不相適應的地方。產業技術的一些關鍵領域仍存在許多對外依賴,科技研發還缺少基礎研究的支撐,優秀拔尖人才仍比較匱乏,科技投入不足,體制機制存在不少弊端,造成科技創新體系不健全。因此,實現紡織科技強國是紡織強國建設的基石,是首要任務。
4.2堅持品牌建設創新
我國紡織自主品牌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計劃(以下簡稱“十一五”)有突飛猛進的發展,但與世界品牌強國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品牌貢獻成為我國紡織工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之一,有利于品牌健康成長的品牌生態環境要不斷優化,在行業內廣泛建立質量、創新、快速反應和社會責任四位一體的品牌價值體系。擁有一批綜合實力強、具有國際影響力和控制力、社會責任意識高的支柱性品牌,在產業鏈各環節上形成良好的品牌生態。如果說科技生產力作為基石是建設紡織強國的硬實力,那么品牌就是建立在基石之上又滲透于基石之中的軟實力。品牌價值更多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通過市場建立起的物質性與非物質性相互依存的信賴關系,這種信賴關系直接影響著交換價值。所謂相互依存關系,從一般意義上就是指生產為消費生產出消費的對象和消費的方式(生活方式),而消費為生產提出生產目的。生產創造著消費,消費也創造著生產。所謂非物質性相互依存,就是文化創造力。生產一種產品,就是生產一種文化。在品牌建設方面,主要堅持以質量為產業的生命,堅持以創新為品牌的靈魂,堅持以快速反應為品牌的市場適應力,堅持以社會責任為品牌的保障。
4.3堅持可持續發展方式創新
在可持續發展方面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把發展低碳、綠色和循環經濟作為紡織工業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重點任務。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堅持可持續發展方式的不斷創新。
4.4堅持人才建設創新
在人才培養方面,要建立與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相對應的人才是第一資源。創造良好環境,培養造就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隊伍,是實現紡織強國目標的決定性因素。人才競爭正在成為國際競爭的一個焦點。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大國,都把創造性人力資源視為戰略資源和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核心因素。全面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培養大批具有創新精神的優秀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輩出的良好環境,充分發揮科技人才、文化創意與設計人才、經營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是建設紡織強國具有根本性的戰略舉措觀念。要創新人才體制,優化人才結構,要重視尖端科技精英和市場領軍人才隊伍建設,突出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打造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大力培養高技能人才,并積極推動紡織人才服務市場化創新機制建設。堅持以上創新工作,主要是針對目前我國紡織工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即科技創新能力與先進水平仍有差距,特別是技術原創能力相對薄弱,先進工藝技術的應用范圍仍然偏小,品牌建設尚未形成體系,產業創新體系還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等;同時也是為應對未來我們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以及金融、環境、原料、市場等方面不確定因素的增多而采取的未雨綢繆的措施。
5結束語
實現紡織強國的目標是幾代紡織人的夢想,也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盡管有不少困難,但是有利因素也越來越多。只要我們堅持創新,努力實現我國紡織“十二五”發展規劃,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優化利用各種資源,在全體紡織人的努力下,紡織工業一定會滿足并承擔起人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