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崗位需求驅動品牌服裝設計課程創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品牌服裝市場快速增長,發展前景廣闊,有效促進了品牌服裝行業市場規模的擴大,迫切需要優秀的品牌服裝人才。基于崗位需求驅動的品牌服裝設計課程創新主要基于教學目標,將課程設計分解成不同工作崗位的教學任務,重點進行崗位需求能力的培養,采用多元化評價體系和客觀綜合評價。使學生在“崗位情境”中沉浸式學習,更好地將職業崗位的工作方法、工作準則、工作環境、工作流程等融入教學全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從而實現專業理論學習和工作崗位實踐需求的無縫對接,培養既有扎實理論知識素養又有基本崗位實踐經驗的品牌服裝策劃與設計人才,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
關鍵詞:服裝設計;崗位需求;課程創新
我國品牌服裝行業市場規模從2014年的212.5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548.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4.5%。品牌服裝市場快速增長,發展前景廣闊,有效促進了品牌服裝行業市場規模的擴大,行業競爭激烈,迫切需要優秀的品牌服裝人才。品牌服裝設計與策劃課程是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在服裝設計系列課程基礎上,學習并掌握企業品牌服裝設計的策劃、運作等知識和能力,引導、培養學生建立熱愛服裝設計學科的感情和對創新品牌設計事業的責任心[1]。傳統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品牌服裝公司的用人要求。為了響應國家協同育人機制,服裝專業啟動與品牌崗位需求驅動接軌的教學模式勢在必行,改革刻不容緩。希望通過課程創新,使學生具備成熟的品牌服裝策劃與運作能力,更快地適應品牌服裝公司崗位需求,縮短理論知識與應用實踐的適應期。文章以泰山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品牌服裝設計與策劃課程為例,通過基于崗位需求驅動的品牌服裝設計課程創新,使學生品牌服裝設計與策劃的專業能力與品牌服裝公司的崗位需求達到無縫接軌。
1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1.1教學理念拘泥于傳統
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教材為中心,重視構建扎實的理論基礎,受制于傳統教學手段,不利于培養適應品牌服裝設計崗位需求的現代復合型人才。目前,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課程體系主要由專業基礎系列課程、服裝設計系列課程、結構設計系列課程、服裝工藝系列課程和營銷管理系列課程五大部分構成[2]。品牌服裝策劃與設計屬于課程體系中交叉型課程,涵蓋了之前所學習的服裝設計、結構設計、服裝工藝、市場營銷、服飾陳列設計和時裝設計風格六門課程的知識內容,如圖1所示。傳統教學方法基于課程教學大綱,結合教材分目錄、按章節進行講解。課程的教學內容涉及面大而全,教學手段采用傳統的教師講授、學生學習的方式,基本上是寬泛性的講解和較粗放的練習,重理論而輕實踐。即使結合課程內容融入部分課題訓練,對實踐任務的開展相較品牌服裝公司崗位工作要求而言,既不夠全面也缺乏深度。
1.2教學內容與崗位需求脫節
品牌服裝策劃與設計課程教學內容傳統設置方式為以教材為核心,任課教師為主導展開教學。雖然教學內容緊緊圍繞品牌服裝設計與運作展開,但是大多僅僅停留在課程或某一章節相關內容的學習與訓練,學生習得的品牌服裝設計運作知識較為瑣碎化、片段化,缺乏品牌服裝策劃與設計工作宏觀性、系統性的知識架構。成熟的品牌服裝公司組織架構完整,運作流程規范,崗位職責明晰,品牌服裝運作流程與崗位的關系如圖2所示,各工作崗位環環相扣,保證品牌服裝策劃和設計工作的順利進行。在教學中系統化地針對品牌設計組織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如果在教學內容設置、教學手段方式上不進行探索和創新,將無法培養出符合品牌服裝市場需求的人才,不能做到與品牌服裝設計運作崗位有效接軌。由此可見,傳統教學模式在實際的品牌設計應用中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專業能力與崗位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即使認真、完整地完成課程內容的學習,也不能立刻適應崗位職責,承擔起崗位工作,難以達到學習、能力、就業的無縫對接。1.3教學評價方式單一在課程傳統教學評價方式下,首先由任課教師依據課程學習內容提出作業要求,然后學生根據設計要求完成設計練習提交設計作業,最后由任課教師根據課程評價標準進行設計作業評價。這樣傳統的評價方式雖然可以對考核內容進行相應的評價,但是存在一些不足:(1)僅僅依靠一兩次課程設計作品評定成績,方法簡單但不全面,不能完整客觀地考查學生在品牌服裝設計課程中的學習效果和掌握情況;(2)雖然制定了課程評分標準,但鑒于品牌服裝策劃與設計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評價標準較粗放、不具體,從而導致評價結果模糊,存在偏差[3]。
2基于崗位需求驅動的課程創新
開設該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市場觀察力,掌握整理信息,撰寫調研報告的能力;根據品牌風格準確定位,選擇流行元素,進行創新設計的能力;掌握主題概念板的制作方法,確定產品類別、方向,制訂新季產品開發計劃的能力;制定產品架構表,通過系列產品設計掌握設計表達方法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為品牌服裝設計與策劃打下堅實的理論和思想基礎[4]。
2.1組建基于品牌服裝公司組織架構和崗位細分的團隊
為了培養適用于品牌服裝公司崗位需求的人才,可以模擬品牌服裝公司職場的工作環境組建團隊,根據課程總任務量每組6位成員成立品牌策劃組。參考團隊成員意愿,根據品牌服裝公司基本組織架構,依據崗位職責和能力要求模擬進行崗位分工,如圖3所示。每組確定1位組長擔任總經理職務,其他5位學生分別負責人事部、設計部、生產部、財務部和市場部具體工作的規劃與實施。在崗位情景模擬中,各成員既作為部門負責人承擔部門工作規劃和工作任務分配,又作為部門員工承擔工作的具體實施。通過不同身份角色的轉化,學生對崗位需求、能力要求有了更形象直觀的了解和感受。
2.2重點進行崗位需求能力的培養
以崗位需求驅動為目標、以崗位能力培養為主線的教學法,主要目的在于強調學生主體作用和教師主導作用的共同發揮,全面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和學生綜合設計素質能力的提高。崗位需求驅動主要是基于教學目標的實現,一改過去刻板程式化的單純理論講授,將課程設計分解成不同工作崗位的教學任務:市場調研—品牌策劃—產品策劃—產品生產—營銷推廣等崗位環節任務的完成。梳理、分析品牌服裝公司業內通用的崗位設置方式和崗位責任要求,針對品牌服裝公司工作流程進行分解,分析不同崗位對專業能力的需求標準,如表1所示。根據課程內容和崗位任務,進行了品牌定位、品牌調研、品牌故事、新季產品企劃、新季產品設計和市場推廣營銷6個課題訓練和實踐項目,創新崗位需求驅動課程,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崗位工作能力。實施過程注重市場調研和品牌實踐相結合。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時間和空間都不再是難題,利用網絡社交平臺如微信、QQ、釘釘、騰訊會議等,聘請業內有著豐富工作經驗和專業建樹的服裝企業設計總監、設計師進行設計感悟分享、職業生涯規劃和課題訓練指導;到知名品牌服裝企業參觀、學習和交流,實地感受職業氛圍、就業環境和崗位工作內容。
2.3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
崗位需求驅動的考核與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檢測學生是否掌握品牌服飾設計的實際技能和知識,能否形成進入品牌服裝人才市場的能力。因此,既要把好學生完成每個崗位任務的質量關,也要把控學生參與品牌服裝設計模擬實施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學習反饋、設計作品質量等,形成“過程+結果”的考核方式。評價體系主要由對崗位任務的理解、市場方向確定、實施路徑及結果調整等要素構成,最終課程成績由過程40%、任課教師評價20%、企業顧問評價20%、學生互評20%綜合構成,如圖4所示,其中包括品牌市場調研報告與匯報40%、品牌策劃案與匯報60%。創新評價體系綜合教師、學生、社會、行業、企業等多方評價,形成多元化評價系統。這樣的綜合、一體的評價方式改變了傳統評價體系的“一考定終身”,任課教師“一言堂”的情況,使整個評價過程更細致、全面、具體,課程評價元素構成更多元化,對學校教學效果的反饋更直觀。
3結束語
一方面,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創新。在保留傳統教學精髓部分,由任課教師教授比較重要的理論知識;在崗位需求教學部分,通過實地調研品牌服裝設計相關企業,根據企業的實際崗位需求,將其改造為可用于實際教學的項目。另一方面,需要結合具體崗位與職業標準模擬工作情境。按品牌服裝運作流程設置教學過程與內容,使學生在“崗位情境”中沉浸式學習,以便更好地將職業崗位的工作方法、工作準則、工作環境、工作流程等融入教學全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從而實現專業理論學習和工作崗位實踐需求的無縫對接,培養既有扎實理論知識素養又有基本崗位實踐經驗的品牌服裝策劃與設計人才,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魏福紅.基于服裝流行要素識別的品牌設計企劃[J].化纖與紡織技術,2021,50(8):116-117.
[2]戴淑嬌,曾真.專業課的“課程思政”設計和實踐:以《品牌服裝商品企劃》課程為例[J].輕紡工業與技術,2019,48(Z1):48-49.
[3]匡遷.基于實踐能力培養的《品牌服裝設計》項目化教學改革[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31(11):109-112.
[4]羅琳.服裝設計系列課程現狀調查及教學改革探究:以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為例[J].紡織服裝教育,2018,33(1):40-43.
作者:孫珊珊 單位:泰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