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PDCA循環在消化內鏡護理風險控制中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研究pdca循環模式運用于消化內鏡護理風險控制中的價值。方法:選擇2019年3月-2020年7月接受PDCA循環模式的消化內鏡檢查患者42例,作為研究組;另選擇2018年5月-2019年2月接受常規風險管理的消化內鏡檢查患者40例,作為對照組。比較兩組干預效果。結果:研究組隱私泄露發生率及投訴率均低于對照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干預后呼吸頻率、心率、收縮壓及舒張壓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PDCA循環模式運用于消化內鏡護理風險控制中的效果突出,可避免患者隱私泄露,穩定其體征,直接提升其對護理的滿意度,降低投訴率。
關鍵詞:風險控制;PDCA循環模式;消化內鏡;護理干預
消化內鏡屬于消化系統疾病中最為常見的診療方式,被廣泛運用于臨床,通過檢查可準確掌握患者的病情,同時為后續臨床制定治療方案提供一定指導價值,受到臨床與患者的廣泛認可[1]。消化內鏡主要是將化學與電子染色技術相聯合,可對病變進行觀察,不僅可提升觀察的清晰程度,同時可增加消化道疾病的檢出率,與以往傳統白光內鏡相比效果更為突出。但隨著消化道內鏡的推廣使用,實際工作中發現部分患者因為對消化內鏡的了解甚少,加上生理應激反應明顯,極易引發緊張、恐懼以及焦慮等負性情緒,直接阻礙檢查工作的開展,并對診療結果造成一定影響,甚至可能增加風險事件發生的概率。隨后臨床對此進行深入探究,發現若能夠在消化內鏡開展期間提供相應的護理干預,可有效預防不良事件的發生,同時為診療的順利完成提供前提保障[2]。但以往護理中的常規風險管理效果并不理想,且無針對性,難以達到控制風險的效果。近些年,醫療技術以及護理水平不斷進步,臨床發現PDCA循環模式的效果更好,其主要表示四個階段的護理工作,作為整體循環的過程,將其運用至臨床護理工作上,能夠有效預防護理期間的潛在風險,同時保護患者隱私,使患者滿意度升高,同時提升護理工作的完整性與服務力度[3]。本研究選擇2019年3月-2020年7月接受PDCA循環模式的消化內鏡檢查患者42例,探討PDCA循環模式運用于消化內鏡護理風險控制中的價值,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選擇2019年3月-2020年7月接受PDCA循環模式的消化內鏡檢查患者42例,作為研究組;另選擇2018年5月-2019年2月接受常規風險管理的消化內鏡檢查患者40例,作為對照組。研究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23~67歲,平均(48.36±1.25)歲;胃鏡13例,結腸鏡11例,食管鏡10例,十二指腸鏡8例;體重指數19~26kg/m2,平均體重指數(22.45±0.97)kg/m2。對照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24~65歲,平均(48.12±1.20)歲;胃鏡12例,結腸鏡10例,食管鏡11例,十二指腸鏡7例;體重指數18~25kg/m2,平均體重指數(22.01±0.88)kg/m2。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1納入標準[4]
①患者與家屬簽訂知情書;②聽力與溝通正常;③符合消化內鏡檢查的適應證。
1.2剔除標準
①合并臟器功能障礙、精神類疾病、腫瘤疾病、免疫系統疾病、意識障礙;②妊娠或者哺乳期女性;③存在消化內鏡檢查禁忌證。
1.3方法
⑴研究組提供PDCA循環模式:①P(計劃):創建護理小組,經開會討論對小組成員進行明確分工,并制定規范的護理流程,要求每個成員必須嚴格按照流程實施。同時開展護理風險評估,并收集消化內鏡護理期間可能出現的風險事件,召集小組成員對其發生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前制定相關預防措施。②D(執行):首先,消化內鏡科應嚴格按照標準規定合理改變布局,并對人員以及物品進行分流管理,以此規避感染。同時要求護理人員檢查物品的擺放是否齊全,床雙側護欄是否完整,各個診室之間增加門簾,加強環境管理。其次,組織護理人員進行培訓,邀請經驗豐富的專家進行專題講座,并舉例既往消化內鏡護理期間出現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以此提升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最后,選擇專人負責管理科室內物品,并創建專屬的二級庫房,完善消毒滅菌以及儲存交接的規章制度。③C(檢查):定期利用護理評價體系對消化內鏡護理工作進行檢查測評,其中包含消化內鏡設備的清洗消毒以及護理工作完成情況等,且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考核,總結每月護理期間出現的不良事件。④A(處理):召集小組成員開會定期分析護理期間出現的不良事件,并探討本次風險控制實施的效果,通過案例分析以及討論方式,制定并調整下一輪的工作計劃。⑵對照組提供常規風險管理:檢查前了解患者疾病史以及用藥史等,并要求患者檢查前4h禁水,8h禁食,告知患者檢查前需要通過灌腸方式清潔胃腸道。檢查期間密切關注患者體征的改變,提供氧氣支持,結束后陪伴患者進入留觀室休息,并對其體征進行監測。
1.4觀察指標
①統計兩組患者隱私泄露情況,其中包含隱私部位、血液檢查報告、機體缺陷的發生率。②護理結束后,發放滿意度調查表,對護理人員的操作能力以及服務態度進行評價,同時統計投訴率。③比較兩組患者滿意度:滿分為100分,80分以上表示十分滿意,60~80分表示較滿意,不足60分表示不滿意。滿意度=十分滿意率+較滿意率。④護理后,測定兩組患者呼吸頻率、心率、收縮壓、舒張壓等指標水平。
1.5統計學處理
數據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隱私泄露發生率、投訴率及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患者隱私泄露發生率及投訴率均低于對照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生理指標水平比較
研究組干預后呼吸頻率、心率、收縮壓、舒張壓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近幾年,隨著醫療水平的快速發展,消化內鏡被廣泛運用于消化系統疾病的診治中,其檢查主要是利用消化內鏡或者其他輔助設備對于患者病灶實施觀察、取材、切除等操作,可有效提升臨床診斷結果的準確性,并為確定患者疾病狀況提供參考,最后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案,從而有效緩解病情,促進患者生理功能改善[5]。但其仍屬于侵入性操作,檢查期間儀器需要進入機體體腔中,操作期間容易使消化內鏡受到微生物污染,加上消化系統疾病的病灶位置較為特殊,且消化內鏡的結構較為復雜,材料特殊,難以耐受高溫,因此使用后無法獲得徹底滅菌[6]。檢查期間,一旦機體的防御屏障被破壞,可明顯提升醫源性感染的風險,甚至增加護理風險,給患者帶來極大不適,使其在疾病的影響下,產生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極易引發護患糾紛[7]。臨床以往在護理中多選擇常規風險管理,僅通過口頭告知途徑進行干預,效果并不理想,缺少風險意識以及相關措施,難以達到風險控制的結果,甚至可能造成患者隱私泄露,降低其對醫務人員的信任感,進而增加護患矛盾以及風險事故的發生率[8]。隨著相關研究不斷深入,發現PDCA循環模式的效果更好,患者對此滿意度較高[9]。本文對此展開試驗,結果中看到:研究組患者隱私泄露發生率、投訴率低于對照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干預后呼吸頻率、心率、收縮壓、舒張壓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研究組可避免患者隱私泄露,同時減低投訴率,促進其體征穩定,患者滿意度高,值得推廣。PDCA循環模式最早是在1930年被提出,其中包含計劃、執行、檢查、處理四部分,以達到盡早發現問題、盡早改進、有效控制護理風險的目的。干預期間首先對消化內鏡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問題進行整理分析,并制定相關解決方案,同時嚴格規范護理人員的操作,規范管理相關儀器設備以及藥品等,規避感染等不良事件的產生。隨后對管理措施進行評價,定期檢查護理相關工作[10]。最后開會討論護理期間出現的問題,以舉例方式進行深入分析,同時制定改進方式,將其代入下一次護理中。因此經過PDCA循環模式后,不僅能夠增強護理人員的職業技能,提升其護理質量,同時還可避免患者隱私泄露,加大對患者的保護,為其提供更為專業且規范的護理服務,從而提升患者的滿意度,避免投訴事件產生[11]。綜上所述,PDCA循環模式的效果更為顯著,可降低患者隱私的泄露率,患者滿意度高,且投訴率低,值得推廣。
作者:熊歡 單位:湖北省安陸市普愛醫院消化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