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藝術類實踐教學鏈式融合可實施性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實踐教學改革是藝術類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計劃中的重要一環,需要學校領導堅定執行結構性教學改革的總體思路,開展以點帶面,各專業的合作完實踐的鏈式融合,同時保證應用實踐中教學內容完成,合理靈活分配實踐教學工作量,避免出現實踐過程的安全問題等,這樣,我們才能完成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的戰略,符合國家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有利于中國教育現代化的提前實現。
一、學校領導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思想要堅定
鏈式融合的實踐教學,是以專業集群為依托合作發展的,而傳統教學體系各自為戰,這就形成了各專業教師和同學合作完成實踐項目和以前各自為戰形成的教學思維的矛盾,再加上課程安排、教學工作量等利益分配和習慣性教學等問題,開展起來非常困難,這時,需要上級領導的統籌和堅定的支持,所以,在經濟發展新常態和高校結構性必須改革的大環境下,學校領導應該堅定支持一切有利于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改革,高瞻遠矚,敢作敢當,否則,下面的教學改革會因為各種復雜問題而流于形式。
二、以點帶面,交叉融合構建“大實踐”教學模式
高校教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定會觸及傳統教學的各方面,雖然不能象后現代主義那樣打破一切標準,但在繼承原有效果很好的教學方式基礎上,一定要打破一些條條框框。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帶領同學在農村搞櫻桃節的展示活動,在展示空間的一些位置擺放一些同學專門因這次實踐而去農村櫻桃園畫的一些很有主題的寫生畫,觀眾特別喜歡,一方面落實了傳統的戶外寫生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寫生的內容,在展示空間中對人們的啟發和社會正能量影響的實際效果,也大提升了同學們社會文明發展現狀和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的理解和體驗。人類的發展史證明,創造性思維往往是在不同學科知識和思維方式的交叉滲透中產生的。藝術類應用型本科的教學改革,應該面向復合型人材發展,在實際項目應用過程中,以某個專業點為基礎,聯合相關專業教師和同學,一點帶面,形成專業應用集聚效果,這樣,才能真正完成一個項目,當下,通過單一專業方向完成一個整體項目工程已經很困難,通過交叉融合共同完成既是項目的要求,也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人才需要。
三、各專業實踐過程中一定要結合專業知識教學
高校做實踐教學改革,不是變成工廠,是要傳播更多專業知識和提長實踐操作能力。要在實踐過程中動態系統把握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教師要認真理解實踐過程自己專業的應用特點和知識架構,要有教學體系,符合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這樣才能在實踐中既完成技能訓練,又可以思考和提升知識應用的各種可能。達到高校培養出來的是在很多方向可以發展的“原料化”人才,而不是培養單純的技工,培養某種單一的“產品化”人材。
四、實踐教學的工作量分配對策
鏈式融合實踐教學最大的問題是工作量分配問題,目前很多應用課題涉及到其它專業教師時,一般是靠情感和項目費用進行合作,而這樣有兩個問題,一是同學的參與不是以教學體系課程內容來進行,二是指導教師的費用難以保證影響其積極性。我們前期實踐合作中,研究發現可以采用實踐教學工作量靈活分配的政策比較合理,即實踐教學工作量,由任課教師最后上報各專業教師分配的課時工作量,并在工作量和上課時間上有一定的靈活性。這樣靈活性的實踐課時分配可以解決專業交叉融合共同完成項目的工作量疑難問題。
五、實踐教學的安全隱患
交叉融合共同完成應用實踐,其中安全問題要提高重視,比如:設計學的某實踐項目,可能需要雕塑同學的創作,但大體量雕塑搬運規范設計學的同學并不清楚,很容易出現作品損壞和創作過程中手受到傷害等問題。所以,跨專業應用一定要注意因專業不同而形成的安全隱患,這需要各專業教師,在備課和合作時,教學內容方面要提前做好準備,并給同學講清,人身安全、成本風險、交通安全、費用評估等。在外做實踐,安全第一,這也是當代大學生提高工作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藝術類實踐教學鏈式融合的實際應用目前有很多復雜性,如與傳統教學的契合、教學與實踐的平衡、實踐結果的評估等問題,但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大背景下,我們應該勇于進取,科學合理地計劃,完成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改革,從低維度的教育向高維度的教育轉變。今天全球教育變革和我們自身的實踐,都是從單主體向多主體,從四維時空向更多維時空的演變。所以,實踐教學的鏈式融合不僅是藝術類實踐應用改革的方法,也應擴展到高校各學科之間交叉融合,這樣才能加快中國教育現代化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李詠梅.構建交叉與融合的大實踐教學模式[J].文教資料,2012(19).
[2]胡瑞,陳新忠,薛珊.高等學校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的實現策略——以麻省理工學院為例[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12(03).
[3]鄭曉瑛.交叉學科的重要性及其發展[J].北京大學學報,2007(03).
[4]梁馨.自然辯證法教學的思考[J].現代教育,2001(05).藝術類實踐教學鏈式融合的可實施性研究/
作者:于吉震 單位:大連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