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化工廢水處理工藝技術研究及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社會經濟進步,化工企業得到明顯發展的同時,化工企業所產生的化工廢水持續性增多,對于環境造成更多的污染。在化工生產的過程中,排放的大多是一些結構較為復雜以及有毒有害的難以有效降解的有機物,在處理上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當前,研究高效低成本的化工廢水處理工藝已經成為研究的重點內容。文章對化工廢水的特點詳細分析,并對化工廢水處理工藝技術以及應用進展進行深度分析,希望有效實現對化工廢水的處理工作,在根本上實現對環境的保護。
關鍵詞:化工廢水;處理工藝;應用進展
引言
近些年來,我國化工行業發展速度的加快,化工產品種類豐富且成分多樣。但是,化工產品雖能帶來更多的經濟利益,卻也造成一定程度的環境污染,危害生活環境。當前,在我國的化工領域中,對于廢水處理工作高度重視,并在廢水的相關處理工藝上加大研究力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還是有部分化工企業其在廢水排放上無法滿足相應要求,更是不能做到零排放這一目標。因此,還需進一步的開展對化工廢水處理工藝的探索,在今后更高效的應用于化工廢水處理中,推動化工企業的持續性發展。
1化工廢水的特點
在人類的生活與發展過程之中,水資源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資源,不可或缺。但是,水質以本質上分析,其具有一定的復雜性特征,水中有著多種副產物,對于水質會造成不同程度上的作用。人們在生活中使用水時,水質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1]。伴隨化工領域的不斷發展,對于環境的污染情況也變得更為嚴重。化工企業不僅僅需要大量的用水,也會有大量的污水排放。在我國,各湖泊、河流等水質漸漸惡化與化工廢水的排放有著必然的聯系。通過真實數據發現,化工廢水在每一年的排放量占據全國廢水排放的50%以上。依據對多家化工企業的調查發現,其廢水大多來自于以下方式。一是原料與產品的流失。化工產品在開采、運輸、生產等各環節中,總會有部分流失的情況出現,通過雨水、大風等影響,漸漸的變為工業廢水。二是管道與設備的泄露。在生產過程中,因管道、設備等操作或密封等做的不夠到位,以致其在運輸過程中出現泄露。三是生產設備的清洗。在化工生產中,容器、管道等需要經常性的清理,其在生產中出現的相應有害物質可能會伴隨清理時使用的水一起排出,進而變成廢水。四是未反應完的原料。五是特定生產中形成的廢水。這一類的廢水一般是通過蒸汽、汽提等排放。化工廢水的類型多樣,且對人體有毒有害,也不太容易達成凈化,會在生物體內積累,還具有對水體的耗氧屬性,容易導致水質的不良發展。當前,各類化工廢水的處理工藝不斷涌現,切實的解決對生態環境,特別是水資源造成的污染,也保證化工企業的穩步發展。
2化工廢水處理工藝技術以及應用進展
2.1物理處理技術應用進展
這一技術的具體原理是利用機械等形式將工業廢水之中固體狀的顆粒物質進行分離處理。利用此方式能夠達成對漂浮物質的高效處理,還能將懸浮的顆粒、油等消除。在當前的廢水處理相應工作的開展中,只有幾種有效方式。如,重力沉淀、氣浮等。重力沉淀這一方式是將固體顆粒密度較大的性質有效應用,通過重力篩選的模式達成對物質的分離,真正實現液體與固體的全部分開。過濾也是一種有效形式。本質上來講,是將廢水中小直徑的顆粒分離[2]。通常情況下,是利用過濾器、微孔等對于水中存在的相應懸浮物進行清除。氣浮這種方法是利用氣泡本身對于雜質存在的吸附效果,將廢水中的相應顆粒全面進行吸附,通過密度存在的差異實現對懸浮的物質分開。通常是對油等較為微小的物質處理。以物理方式進行處理的方法都較為簡便,但針對于具有可溶性的有關物質,在分離之上的難度還是很大的。在當前的化工廢水處理之中,總是采用的物理相應方式為磁與模這兩種分離形式。通過真實的應用發現,以磁分離這一方法,可將污泥的沉降效果進一步的增強。在具體的使用之中,可先將磁粉放入到廢水里,通過其本身具有的磁性,實現污泥的全方面吸附,有效回收以及使用。在廢水的物理處理技術中,機械攪拌加速澄清池是一種重要組成。使用這一技術可以將水中的顆粒、細菌等雜質去除,將各種懸浮物質顆粒的濃度降低。為減小水的硬度,也可將一定分量的碳酸鈉加入,使水體之中的部分鹽沉淀到水底。在水中加入一定的絮凝劑,可清除水中的懸浮物質、有機物等。
2.2化學處理技術應用進展
這一處理方式具體來講,是通過化學反應,使得其中其中存在的成分出現轉變,從而讓化工污水中的相應物質達到溶解效果。現今,氧化法與混凝法是化學處理技術的常用手段[3]。前一種方式是利用氯氣等氧化劑,將其放入到需處理的水中,將其中的物質氧化分解,可達成對廢水的處理工作,進一步提升清理成效。電化學氧化這一形式是通過電等相應試劑,與廢水中相應的成分出現反應,將原本廢水在降解上的困難程度減小,落實對化工廢水中有關物質的降解。通過國外相應技術人員的深入分析,在開展對廢水的處理之中,使用TiO2,可在實際處理之中起到一定的催化效果,將廢水之中的部分物質成分進行分解。經大量的實踐性操作驗證,通過紫外線對廢水進行照射后,能在一定程度上對部分物質清除,甚至可達到96%。
2.3物理化學法處理技術應用進展
物理化學法就本質上來講是物理以及化學處理法的綜合性應用,也是一種與化工分離這一理論相結合的對化工廢水進行有效處理的方式。通常情況下,這種方式會在實際應用中采用吸附、分離等方法。利用不同的對于廢水的處理模式,能夠更為高效的達成對廢水之中出現的各種不一樣物質的清理工作。但,在技術層面分析,實際應用的針對性相對較高,無法大范圍的普及與使用。而且,工業廢水在處理上需花費的資金較多,若是不能正確的處理,不只無法將廢水之中存在的污染物質清理,更是會形成對水體重復性的污染。離子交換這種方法是利用化學鍵本身親和力的差異,對于廢水中相應物質有效處理。萃取是通過其自身具有的性質,高效實現對水中有害成分的聚集與提取,將廢水之中存在的雜質盡可能的減少。吸附這一形式是合理應用不同的帶有吸附性質的物質,如,活性炭等。通過吸附物質的應用,將水中存在的有害性物質進行吸附,達成對水體凈化的目標。依據有關調查發現,使用活性炭進行吸附的這一形式,將廢水處理的成效進一步的增強,有利于工業廢水處理工作的有序開展。因此,在工業廢水的處理中,需將活性炭使用的量保持在60g/L,也要合理掌控時間。
2.4生物處理技術應用進展
這一技術是將微生物自身帶有的代謝功能發揮,將廢水之中存在的一些物質進行有效分解。這一項技術在真正的應用中,一般使用兩種方式,一為好氧,一為厭氧。前一種方式將生物膜自身的吸附功能發揮,在實際應用中將廢水中相關的有害物質全面吸附。同時,生物膜其形成的吸附力越強,廢水處理以及凈化的效果就越強,厭氧這一生物處理方式,是利用在工業廢水中存在的微生物其本身的分解功效,將廢水里具有的有機物清理。在研究中發現,好氧這一吸附形式,在濃度較高的無機物工業廢水處理中可以得到良好的處理成效,能夠對污水中的COD清除,其效果最高可接近100%。厭氧進行處理的模式,可將微生物存在的降解功效最大程度的發揮,從而實現對具有污染性質的物質全面處理。
2.5超濾處理技術應用進展
伴隨時代的變化,對于化工廢水的處理成效提出了更高的標準,有了更高的要求。針對當前形勢,以前常規的處理方式成效不高,無法滿足需要。所以,可通過這一方式落實對廢水的處理,盡量降低廢水中存在的SDI值。在具體工作中,相應工作人員需要針對廢水不一樣的處理要求,依據這一技術準確的設計,盡最大可能避免因水量出現的波動而影響最終的處理成效。也要提高反滲透膜其使用周期,減少在廢水處理上產生的花費,提升化工企業的經濟效益。為確保對于工業廢水中雜質的處理,加強凈化的效果,確保系統的穩定高效運轉,可在應用這一系統之前,加入合適的自清洗過濾器,使得固體的顆粒處理成效能夠高達100um。在超濾系統的使用中,也要在一定的時間周期內開展清洗工作,將表面上存在的各類雜質及時的清理,提升使用成效。若是在重復性沖洗中不能將上面的物質有效清除,就應利用一定的化學藥品對其開展清洗工作。為保證超濾系統的工作成效,應盡量的將其在表面存在的雜質清理,可設計專用的清洗設施并投入實際使用。
2.6反滲透處理技術
想要更高質量的達成水體品質的強化,將其中存在的雜質過濾與清除,可進行反滲透這一系統的精心設計。為了確保滲透膜本身的干凈程度,也要對其進行專門的清洗系統的合理設計。而且,也要注重對加藥這一系統的設計,真正的保證系統的安全性。在化工污水的處理工作中,需在設備的正常工作狀態下使用,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而且,在使用過程中,不能存在在安全方面的問題,應及時的對各種問題檢查與處理,避免在使用過程中因故障而出現事故。此外,污水處理系統在實際使用中要結合污水處理的相應參數調整,確保處理成效。
結語
在化工領域的發展進程中,廢水處理一直是大眾所關注的重點問題。當前,化工廢水在成分上越加復雜,也難以降解,對于環境有著不良影響。所以,當前只是使用一種對污水開展處理的方式已經無法高質量的達成對廢水的全面清理。在以后,開展廢水處理的工作,需漸漸的將不同廢水處理方式綜合化使用,將廢水處理的效果進一步增強,成功解決在環境上的問題,達成保護生態環境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康健博.化工廢水處理工藝技術的研究及應用進展[J].資源節約與環保,2020(05):101.
[2]吳曉峰.化工廢水處理工藝技術的研究及應用進展[J].化工設計通訊,2019,45(08):237-238.
[3]蘭玲玲.煤化工廢水處理工藝技術的研究及應用進展[J].廣州化工,2019,47(07):43-45.
[4]韓樂,張枝芝,張澤森,任楊斌,孫玉娟.化工廢水處理工藝技術的研究及應用進展[J].內燃機與配件,2018(13):220-221.
[5]姜會敏,張慶坤.試論化工高鹽廢水處理工藝及其參數優化[J].科技創新導報,2017,14(14):192-193.
作者:高巍 單位:山西鐵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