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一對一護理模式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觀察一對一護理模式在潰瘍性結腸炎(UC)患者中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本院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納的UC患者100例,隨機編號排序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各項指標。結果觀察組患者健康狀況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滿意率為96.00%,高于對照組的74.00%,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UC患者采取一對一護理模式,能夠有效提高其健康認知水平達到良好護理效果,值得在臨床應用中大量實踐。
【關鍵詞】一對一;潰瘍性結腸炎;護理模式
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種病因尚不十分明確,病變部位局限于大腸黏膜和下層黏膜,引起結腸和直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1]。其臨床表現形式多樣,一般最初開始是血性腹瀉,繼而出現不同程度的腹痛、便血、嘔吐等癥狀,給人們帶來許多身體方面的不適,且該病常常反復發作,一般難以徹底治愈[2]。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多元化的不斷發展,導致UC患病人數直線上升,尋找有效的護理方法與治療手段已成為現階段醫學者研究的熱點[3]。本研究通過對UC患者采取一對一護理模式,觀察其臨床療效。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納入的UC患者作為本次試驗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32.56±3.85)歲;病程(2.88±0.56)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5例,高中與專科26例,本科及以上9例。對照組:男32例,女18例;年齡(33.56±3.96)歲;病程(2.82±0.46)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8例,高中與專科22例,本科及以上10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比較中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均衡性。納入標準:經結腸鏡檢查、血常規檢查等診斷為UC患者;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能夠正常溝通交流,無認知障礙者。排除標準:服從性較差,無法完成本次研究者;存在其他嚴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腎功能疾病等;存在凝血功能障礙患者。
1.2方法
對照組在入院后進行身體檢查,疾病知識手冊分發與講解,對患者進行病情監測,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病情。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增加一對一護理模式,其具體操作方法如下:(1)成立專門護理小組,由1名臨床經驗豐富的醫師與5名優秀護士所組成,搜集相關疾病資料與護理措施,找出可行有效的實施計劃。(2)依據患者病情程度與家庭條件的不同,制定出符合其個人條件的護理計劃。(3)小組每名成員都有各自對應看護的患者,分時間段依次對患者進行一對一培訓,給患者講解疾病知識,在飲食、生活方面要注意哪些問題,讓患者對該病有深刻理解。(4)指導患者正確用藥,避免患者用量過少或過多。(5)對恢復情況不理想患者及時進行心理疏導與溝通,加強患者自信心。兩組患者均進行3個月護理。
1.3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健康狀況,采用自制問卷,從患者臨床表現、療效、自我感覺等多方面進行評價,評分為100分,分數越高,患者健康狀況也就越好。(2)比較兩組患者滿意度情況,進行自制問卷調查,對醫院的環境、醫護人員的態度、護理情況等進行評分,分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三個標準,總分為30分。滿意率=(非常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
1.4統計學處理
運用SPSS21.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χ-±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現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健康狀況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健康狀況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健康狀況比對照組好,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滿意度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滿意率比對照組要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UC是一種容易反復發作的疾病,不少患者對該病不夠了解,認為只要出院了就代表該病已經痊愈,就開始停止服藥不注意飲食等,導致該病復發[4]。本研究通過對患者采取一對一護理模式,使其深刻認識該病,在治療過程中能夠增加患者服從性,讓患者產生良好安全意識,使得其健康認知水平提高。因為一對一護理模式是針對每個患者自身所制定的一套計劃,完全符合患者本身,所以取得效果也好,這也是本研究觀察組患者健康認知水平和滿意度高于對照組的原因。綜上所述,采用一對一護理模式對UC患者有很好的積極作用,對臨床治療有很大幫助,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樊慧麗,陳玉梅.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機制和治療進展[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2):228-230.
[2]王新月,王建云.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藥治療的關鍵問題與優勢對策[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2,27(2):263-267.
[3]許珊珊,戴新娟.炎癥性腸病患者延續護理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7,52(7):879-882.
[4]翁文浩,龍吟,潘偉潔.炎癥性腸病生物標志物的研究進展[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18,41(10):712-715.
作者:羅婷婷 田秀峰 樊志媛 單位: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院消化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