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腦脊液鼻漏修補術臨床護理路徑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在行腦脊液鼻漏修復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腦脊液鼻漏患者54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各27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手術臨床護理路徑。比較兩組焦慮與抑郁程度、全麻復蘇期并發癥及滿意度。結果觀察組護理后焦慮自評表與抑郁自評表評分分別為(46.53±4.92)分、(47.25±1.41)分,低于對照組的(50.38±2.27)分、(50.36±1.0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7.40%,低于對照組的29.63%,滿意度為92.60%,高于對照組的70.3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臨床護理路徑能夠改善行腦脊液鼻漏術患者心理狀態,減少麻醉恢復期間并發癥,利于改善患者預后。
【關鍵詞】腦脊液鼻漏修復術;臨床護理路徑;焦慮情緒;抑郁情緒;并發癥;滿意度
腦脊液鼻漏是鼻顱底外科常見疾病之一,手術是治療腦脊液鼻漏最佳方式,及時有效的手術可避免引發顱內感染,尤其是鼻內鏡下腦脊液鼻漏修補術具有視野清晰、創傷性小等諸多優勢[1-2]。但手術效果與良好的護理干預密不可分,且該病多發于老年患者,因該群體患者抵抗力普遍較差,術后易發生多種并發癥,給患者心理造成困擾,延長其出院時間[3-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對行腦脊液鼻漏修復術患者心理狀態及預后的影響。具體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間收治的行腦脊液鼻漏修補術54例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各27例。觀察組女12例,男15例;年齡43~75歲,平均年齡(54.92±4.36)歲;外傷性19例,自發性5例,醫源性3例。對照組女14例,男13例;年齡42~76歲,平均年齡(54.85±4.38)歲;外傷性20例,自發性5例,醫源性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包括健康宣教、術中配合、術后監測病情等。觀察組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具體如下:1)組織護理路徑小組:成員為參與手術實施的手術醫生、麻醉醫生、巡回護士、洗手護士等,巡回護士具有良好的理論知識、工作經驗;臨床護理路徑小組組長由護士長擔任,負責組織成員與規劃工作。2)手術臨床護理路徑:包括術前訪視路徑,在手術前1d進行;手術日支持路徑,在手術日實施;術后回訪路徑,在手術后進行,過程控制在15~20min,避開患者休息或用餐期間,以每日15:00—18:00為宜。3)術前訪視路徑:手術前1d進行,由路徑小組成員深入病房,作自我介紹,查看患者病歷,評估病情,通過幻燈片的形式向患者展示手術間環境、手術情景,介紹手術前注意事項、術中配合要點、麻醉方法、手術體位等注意點,向其介紹以往腦脊液鼻漏患者康復經驗,發放關于該病情相關知識、手術知識的健康教育手冊,加深其對腦脊液鼻漏理解,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3]。4)手術日支持路徑:巡回護士提前進入手術室將室內溫度調節至26~28℃,準備好手術器械、用物、藥品,如剝離子、鉤突刀、電鋸、吸引器等;患者入室后熱情接待,再次核對信息,并進行麻醉前心理輔導,術前1h預先給身體加溫,術中注意對患者進行及時保暖、用藥,術后喚醒全麻患者、安撫患者、告知手術成功。5)術后回訪路徑:術后及時在患者腋下、腹股溝處放置熱水袋(小心燙傷)或電熱毯,對術后惡心嘔吐高?;颊撸A防性使用抗嘔吐藥,2~3d后由巡回護士回訪詢問患者及其家屬,患者有無出現術后并發癥或感到不適。6)術后反饋路徑:向患者發放術前訪視表及術后滿意度評估表,召集臨床護理路徑小組成員進行討論,總結此次臨床路徑,制定改進策略,致力持續改進手術護理質量,提高護理水平。
1.3觀察指標
1)使用焦慮自評表(SAS)比較兩組焦慮情況,使用抑郁自評量表(SDS)比較兩組抑郁情況:SAS與SDS均包括20個項目,采用4級評分,將20個項目的各個得分相加,再乘以1.25以后取整數部分,得到標準分,50分以上為焦慮,53分以上為抑郁。2)麻醉恢復期并發癥:術后惡心、躁動、蘇醒延遲及寒戰。3)滿意度:使用滿意度測評表分析兩組滿意度,涉及護理內容、操作技能等方面,總分小于6分為不滿意,6≤基本滿意<7分,7≤比較滿意<9分,9分及以上為很滿意,調查表由我院自行設計。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心理狀態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SAS與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腦脊液鼻漏是耳鼻喉科的一種高發疾病,長期未獲治愈可能使部分患者出現局部體溫升高、呼吸困難、精神不振等癥狀,更為嚴重的還可誘發顱內感染和低顱壓等并發癥[5-6]。腦脊液鼻漏修補術的應用效果已得到臨床認可,但手術部位與顱底毗鄰的神經、血管接近,手術風險較大,需加強圍術期護理干預。傳統護理模式多采取簡單的肢體護理,缺乏系統的計劃與管理,對腦脊液鼻漏患者術后并發癥考慮不充分,無法達到理想護理效果,調整護理模式對腦脊液鼻漏患者身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7-8]。臨床護理路徑則針對特定患者自身情況制定相應的日程計劃表,對術前檢查、治療方案、護理方法及出院時間等目標進行詳細的描述說明與記錄,利于提升護理質量。研究表明,臨床護理路徑可以減輕腦脊液鼻漏患者負性情緒,減少腦脊液鼻漏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增加護理滿意度。臨床護理路徑以患者為護理中心,擺脫傳統護理工作盲目機械地執行醫囑,進而是有計劃、有預見性地開展護理工作,以達到最佳的護理效果[9-10]。本研究針對腦脊液鼻漏患者制定標準化的護理流程,通過建立臨床護理路徑小組、術前訪視路徑、手術日支持路徑、術后回訪路徑和術后反饋路徑,采取科學有效的防護措施,幫助患者熟悉治療環境,消除其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利于提升患者治療信心和配合度;此外,通過合理緊湊的安排一系列治療措施,能夠最大限度的節約醫療資源,控制治療時間及費用,利于減少并發癥,減輕患者經濟負擔,提升臨床護理質量,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11-12]。綜上所述,臨床護理路徑能夠改善行腦脊液鼻漏術患者的心理狀態,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利于提高護理滿意度,具有應用價值。
作者:許彤 單位:天津市環湖醫院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