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音樂專輯封面設計廣告創意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音樂專輯封面設計運用各種平面構成手法和視覺傳達技巧在視覺層面上傳達著專輯各個維度的信息,輔助歌曲的情感抒發,達到以形寫聲的目的。文章結合具體設計案例,從平面廣告創意思維的三個方面分析華語流行音樂專輯封面設計中的廣告設計手法與設計價值。
〔關鍵詞〕專輯封面設計;流行音樂專輯;廣告創意思維
一張專輯,有著自己完整的概念,十幾首歌便組成一場聽覺盛宴,而專輯封面則在視覺層面起到吸引聽眾注意、傳達專輯基本信息、凝聚創作理念、營造視覺氛圍以及表達歌手深層思想等作用。專輯封面設計運用各種平面構成手法和視覺傳達技巧在視覺層面上傳達著專輯各個維度的信息,輔助歌曲的情感抒發,達到以形寫聲的目的。可以說,專輯封面相當于這十幾首歌的“廣告”。
一、廣告創意思維之“同構”
在專輯封面設計中,同構手法的運用多以歌手的臉部或身體為對象,將其與其他對象相結合或替換,以達到荒誕、前衛、科幻和未來感,往往應用于概念性較強的專輯封面設計中。
(一)Eason,sLife陳奕迅2013演唱會專輯封面
專輯封面呈現出大面積的灰色調,主視覺圖形中歌手的身體和蝴蝶的頭部進行替換同構,并以鉛筆描繪的形式置于專輯封面中央,構成形式大膽前衛,但歌手的裝扮和蝴蝶的調性很搭,因此并不突兀。壓抑的灰色和現實中蝴蝶美麗多彩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突出“追求返璞歸真的生活”的理念,平淡如灰色或許才是生活的真諦吧,值得一提的是Eason之前的一張專輯名字叫《黑白灰》,這次的演唱會專輯封面大概是對之前專輯的再次解讀。
(二)孫燕姿《守護永恒的愛》
這是孫燕姿出道20周年的全“心”單曲,專輯封面由其親自所畫:兩只相握的手組成一個心臟的輪廓,并在手腕處添加了通往“心臟”的血管。歌手希望自己的歌聲像溫暖的手掌一樣包裹你我、包裹心的舒暢和溫暖,歌詞里的那句“掌心貼著掌心”就像她跟樂迷的溫暖關系,用心呵護每一位聽眾,用心感受每一個心靈。在創作的同時,燕姿也從當母親的經歷中體悟到:原來母親對孩子的付出就是一種永恒的愛。
二、廣告創意思維之“聚集”
聚集手法在專輯封面設計中的應用可分為照片(或圖形)聚集和文字聚集兩種形式,且聚合后的新形象多為歌手的肖像輪廓、身體輪廓、特定圖形等,這種多元素聚合而成的版式會使畫面更加豐富,體現出一種無窮感、繁多感,但在運用上要注意主次信息的安排和畫面整潔性的考量,不宜過度使用,以免造成畫面混亂,從而導致視覺信息傳達不清晰、不準確。
(一)張宇《BackTo張宇》
專輯封面的主視覺是由“BackTo”這個英文短語聚集而成的歌手半身像,這種聚集的手法強調了專輯“BackTo”的回歸概念,意味回歸本真的唱腔,回歸歌唱事業(因為在此之前張宇忙于各種主持節目和出演電視劇)。以下是專輯簡介的一段話“《BackTo張宇》省略了以往華麗的顫音,用最單純的唱法演繹歌曲的靈魂,或許是近年來在音樂以外的世界游走的經歷,隨著視野的拓寬,張宇對音樂的認知也會越來越純粹:有的時候只有單純才是最動人的,也只有干凈清透的歌聲才能觸動人們的心靈最深處”。
(二)汪峰《花火》
“花火”一個極為抽象的名詞,即花在火中燃燒,這是平時難以見到的場景,花開原本就很難得,誰又忍心去看“花火”呢?但只要想象一下,便可預見那種清晰而又絢爛的感覺:灼灼火焰把原本綺麗的花瓣點燃,稍縱即逝但美不勝收!專輯封面由一堆凌亂繁雜的枯葉組成底面,歌手的臉以半透明的形式在這堆枯葉中映出,仿佛火焰上方被熱能扭曲的畫面,歌手臉旁斑駁的黑體字大大地寫著專輯名字“花火”,這些看似破敗的事物之下大概是一片花海吧,只等著歌手親自將花海之上的枯枝敗葉點燃,花朵將在火苗里重生。正如專輯所介紹:花火是汪峰對人性的詮釋,即一個人的原始本性是自然而狂野的,但環境及生活的壓力卻使人必須壓抑自己本色的一面;人在現實的壓力和破碎之中,如果依然能保持光明、向上,依然肯追求哪怕是瞬間的輝煌,那么人就戰勝了自己,戰勝了環境。于是汪峰將人的生命或靈魂比作一朵花,在火中花會燃燒,要么變成灰燼,要么在火中重生”。可以說“花火”這個既浪漫又憂郁的詞細細勾畫出現代人的生活狀態——每個人都在為生活、為夢想燃燒!
三、廣告創意思維之“減缺”
減缺手法在專輯封面設計中主要體現在用各種形狀(多為矩形)去分割歌手的臉部、身體等或者將歌手的部分身體用色塊、涂鴉線條的形式予以遮擋,前者使得封面設計變得更具層次感,歌手照片不再填充整個版面,而是只占據封面的部分面積,其他版面則標注著諸如專輯名稱、歌手名、專輯序號等信息,這樣圖與文實現了分離,視覺傳達效果更加清晰整潔;后者利用色塊面部遮擋或面部涂鴉使得歌手部分面容“減缺”,隨性而增加了神秘感,反向增加了視覺焦點,起到了欲蓋彌彰的效果,這種“反強調”手法大膽新穎,在近年來的專輯設計中極為流行。
(一)孫燕姿《在,也不見》
歌曲是為電影《再見,在也不見》量身打造的主題曲,將電影中所述的人與人重逢后,如何從遺憾與迷失間尋找方向,把人生中的無奈、糾結與分離娓娓道來。封面設計上,把男主人公的臉龐用布滿水汽的玻璃作為遮擋,只露出雙眼,這種物理原理的巧妙運用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同時又不顯得生硬,生活中的很多關系便是如此,兩個人說不上有什么深仇大恨,但是由于種種原因讓兩個人產生了疏離感,或許是一次熱情滿懷的心碰上冷若冰霜的臉,原本和和美美的感情生活起了水霧,縱是擦掉眼前的,也會殘留下水痕斑駁的玻璃。唯一能讓自己擺脫從前、對曾經受傷的自己視而不見的方法或許就是林夕筆下的“在,也不見”。
(二)李榮浩《耳朵》
專輯名稱來源于同名主打歌《耳朵》,歌曲講述一對戀人分開后,雖然沒有了視覺上的陪伴,即那種“目之所及全是他/她”的相互依偎,但是耳朵的聽覺卻變得更加敏感了,“誰的腳步近了,誰的腳步遠了,我都豎起耳朵,聽著樓道里還是空空蕩蕩的”“左右耳朵,也埋怨著最近少一個人好寂寞”這些都像是戒掉某種事物后的戒斷癥狀,眼睛戒掉了,但聽覺上的空空蕩蕩是難以彌補的,以往樓道里的聲響,之前一起聽過的老歌,這些聲音的刺激一下消失了,耳朵不適應那沉寂的靜,“所有感官都要變遲鈍,茶飯不思呆呆地凝望著,只有耳朵,不聽話了非要我聽那首最愛的老歌”。眼睛再明亮也只好忍受少一個人的空寂,好在有那首老歌是我們共同所愛,彌補了我的寂寞。專輯封面突破以往大臉特寫,緊貼主題“耳朵”回歸純粹,突破框架選擇遮臉封面當主視覺,聽覺與視覺碰撞出新時尚美感。這一次新專輯再度與時尚攝影師江民仕合作,打造一系列以“耳朵”感官為主題的各種視覺。專輯照拍攝當天,李榮浩嘗試各種不同拍攝角度,閉著眼睛、透過光影去感受,拿著大片葉子幾乎整張臉埋進葉片里只露出耳朵的拍攝,或躺著,在影子后方模糊的身影構圖……呈現各種不同的視覺效果,攝影師江民仕更在視覺上加入更多關于“耳朵”的各種形貌狀態,當觀者閱讀整張專輯的時候,更可以強烈地感受到視覺上所接收到的刺激,對于“耳朵”的想象,從聽覺到視覺,李榮浩和攝影師江民仕再度碰撞出新的火花。主視覺與攝影師江民仕討論后,選擇以白色方塊遮住大半邊臉的輪廓、看似雜亂白線幾乎覆蓋整個頭,只剩下“耳朵”的構圖設計,顛覆一般流行歌手都是以清楚大臉的方式做選擇,在整個主視覺上留了大部分的空間給背景,展現最直接的專輯概念,也給予觀看的人很大的沖擊,但也回歸到最純粹的狀態,讓人充滿想象空間。
四、結語
縱觀近年來華語流行音樂專輯的封面設計,不難發現其中的設計手法和表現形式與平面廣告設計有著諸多相似之處。在當今新媒體時代的語境下,實體唱片產業雖然逐漸被新興的數字音樂專輯所取代,但傳統平面廣告設計中的許多創意思維仍舊是流行音樂進行視覺傳達的寶貴經驗來源。
參考文獻:
[1]蔡瓊.網絡媒體平面廣告設計中互聯網思維創意圖形圖像的應用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20,37(06):67-69.
[2]馬峰.廣告創意與創造性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9(07):6-11.
[3]余芬.解讀廣告中的創意思維[J].戲劇之家,2018(20):236.
[4]夏美潔.創意思維在廣告視覺傳達中的表現研究[J].大眾文藝,2018(03):128-129.
[5]陶子昕.論音樂專輯封面的視覺語言與聽覺語言的聯系[J].美與時代(上),2017(02):72-74.
作者:王立雷 單位:曲阜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