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內地與香港合拍電影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20世紀60年代合作初探到改革開放后“北上”活躍
早在20世紀50、60年代,中國內地的北影、上影和長影曾與香港的“長城”、“鳳凰”、“新聯”等電影公司進行合作,聯合制作了《野豬林》(1962)、《紅樓夢》、《七十二家房客》(1963)等影片,香港電影公司還在中國內地的協助下制作了《王老虎搶親》(1961)、《三看御妹劉金定》(1962)、《金鷹》(1964)等多部影片。①1979年,中國電影合作制片公司的成立為推動中國內地與香港的電影合作提供了契機,1980年香港鳳凰影業公司來中國內地取景拍攝了《碧水寒山奪命金》,香港與中國內地的合作拍片開始進入正軌。當時引起反響最大的合拍片當屬1981年香港導演張鑫炎拍攝的《少林寺》。這一時期的合作,創作主體團隊主要是以香港方作為主導。此后的十幾年,香港導演北上取景拍攝了《垂簾聽政》《火燒圓明園》《龍門客?!返燃矣鲬魰缘挠捌?。這一時期,由于改革開放后中國內地電影產業剛剛重新起步,在商業電影上尚處于摸索階段,在資金和人員方面與香港相比有相當的差距。但是中國內地為香港合拍片提供了部分演職人員和可供拍攝的場地,還參與到香港商業電影的制作體系中,在改革開放初期對于提升中國內地電影產業的整體水準提供了幫助。90年代以來,香港電影公司除了在中國內地拍攝之外,也開始參與中國內地導演的影片制作。第五代導演張藝謀和陳凱歌都曾與來自香港的影視公司在藝術和資本上進行合作。②除此之外,姜文以及中國內地第六代導演賈樟柯等也都得到過香港投資方的資助。80、90年代的內地與香港合作拍片模式尚處在探索階段,它為中國內地電影人提供了經濟上的幫助,為中國內地導演走向世界提供了助力。而香港電影人也因為中國內地豐富的自然景觀得以拍攝各種類型和題材的影片。初步的合作模式呈現出雙贏的態勢,為之后更為深入的合作打下基礎。
2.2003年CEPA助力合作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合拍電影逐漸減少。香港經濟環境的變化是合拍片數量銳減甚至擱淺的重要原因。在這一時期,不僅是合拍片數量大減,香港電影也開始陷入低谷,批量生產導致制作水準下降,墨守成規也讓類型電影開始走向固化,觀眾出現審美疲勞,影片吸引力削弱。2003年,隨著《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以下簡稱CEPA)的簽訂,香港電影不再受引進片配額的限制,香港導演看中中國內地市場巨大的商業潛力,尋求北上合作拍片的機會,合作拍片拉開序幕。自CEPA簽訂至今的15年里,香港電影人以他們對中國電影市場的敏銳力得以站穩腳跟。制作投資模式趨向多樣化,“香港制作+中國內地投資”、“香港投資+中國內地制作”、混合投資制作三種模式并存。③
3.香港回歸20周年前后,合拍電影勢頭迅猛
2014年、2016年合拍片勢頭尤其突出。票房名列前茅的香港導演有周星馳、徐克、鄭保瑞和許誠毅。“60后”劉偉強、陳可辛、林超賢等已經接過了前輩大導演的旗幟,除在商業上取得成功之外,也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后起之秀如導演鄭保瑞等也順利通過市場檢驗,具有對影視項目的宏觀把控能力?!朵毓有袆印贰督ㄜ姶髽I》《紅海行動》等影片都屬于大投資、大體量,出品人、制片人、導演間具有合作的基礎和默契。
二、中國內地與香港合拍電影的未來挑戰
1.合拍電影的商業追求和堅守藝術品質的沖突
對于票房的追逐應該建立在影片自身的高質量之上,以票房為終極訴求的電影容易走向急功近利,導致作品質量平平,甚至是粗制濫造。目前國內的電影市場正在發展完善過程中,國內電影觀眾的欣賞水平參差不齊,一些電影投資方利用大眾傳媒和明星效應為質量平平的影片營銷,靠著“媒體宣傳+明星效應”的營銷模式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更導致越來越多的投資商開始效仿。誠然,此類現象并不是合拍片所獨有的問題,這是我國電影市場十幾年來持續高速發展的負面結果。但是中國內地與香港合拍片的特殊身份和歷史淵源,一方面使得觀眾對于合拍片有更高的質量要求;另一方面,在國家大力推動文化事業的新時代,合拍片所享有的政策優勢是與其藝術責任一體兩面的。單純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作品質量和社會效益的合拍片,對于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并無益處。
2.香港電影傳統特質式微
香港電影要重新走向復興,合拍片中香港電影的精髓不能拋棄。目前一些香港導演的作品質量過硬,口碑也好,但是他們的影片卻喪失了最為重要的香港電影特性。例如王家衛監制、張嘉佳導演的《擺渡人》,目標定位是中國內地青年人,在敘事上過分迎合商業大眾,表演過度戲劇化,觀眾并沒有感受到影片的風格化敘事,也淡化了香港電影的特色。當然,也有成功的范例,如《掃毒》、《追龍》與即將登上院線的《風林火山》,這些影片的主題思想與主流價值觀契合,在敘事、對白和拍攝風格上保留了香港影片的獨特性。
3.香港電影的綜合優勢減弱
亞洲金融危機之后,香港電影業雖然在合拍領域內經歷了磨合和探索的階段,但總體趨勢是轉向中國內地發展。知名的香港電影導演、演員越來越青睞合拍電影,這種中國內地與香港在商業和藝術上的廣泛交流,一方面開拓了中國內地影人的視野,提高了專業素養,另一方面香港青年一代電影工作者也獲得了在中國內地工作和發展的機會。雖然近年來內地與香港合拍影片的市場表現強勁,比如2016年票房前三的《美人魚》《捉妖記》《尋龍訣》都是中國內地與香港合拍的電影,《美人魚》34億元的票房即使以北美市場標準衡量也是成功的,但隨著中國內地電影強勢崛起,到2018年中國內地出品的《戰狼》《唐人街探案2》已經超越了《美人魚》的票房,在中國電影票房榜單上中國內地出品的電影已經成為領先者。在人才方面,中國內地的中生代已經扛起大梁;在資本方面,中國內地的電影投資僅次于美國。未來香港電影會面臨中國內地更強有力的競爭。
三、加深合作,繁榮中國電影市場
1.樹立文化自信,堅守中華文化立場
主席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上提出:“發展是香港的立身之本,也是解決香港各種問題的金鑰匙”。香港背靠祖國,有著許多有利的發展條件和獨特的競爭優勢。國家的持續快速發展為香港提供了不竭動力和發展機遇。中國內地的審美需求與香港不盡相同,作品創作要注意平衡調整。只有表達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主流價值訴求,重視增強社會認同感,鼓勵人民追求“真善美”,影片敘事貼近百姓生活,故事具有正能量,有蘊藉的合拍片才能在中國影壇上取得長遠發展。
2.創新類型電影,打造黃金IP
香港的傳統類型電影需要不斷創新才能跟上時展。香港電影以類型電影為本體,貢獻了一大批如《黃飛鴻》《警察故事》《無間道》等具有廣泛影響的系列電影;除作品系列,個人IP也是香港電影一大特色,在喜劇方面有周星馳的金字招牌,在武俠方面有徐克,在警匪方面有吳宇森、杜琪峰等等,而華語電影的進一步發展需要更多這樣的IP。
3.穩中求進,拓寬合拍電影海外市場
拓寬合拍片海外市場具有深遠的文化意義。中國內地與香港合拍片敘事國際化,投資成本高,制作體量大,通過電影中的人物和故事,可以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其他國家的觀眾認知中國社會,了解中國思想,增加文化融通。另一方面,還可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中國電影產業需要形成國際化產業鏈,依靠資源的合理布局,通過并購、參股拓寬融資渠道,實現資源配置。另外,資金流動可以加快擴建中國電影營銷網絡并保證融資快捷,加強對抗市場風險的能力。合拍片的模式也應該由以往的“粗放型”走向“集約型”。中國是僅次于北美的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并且隨著觀眾欣賞水平的提高,市場風格和類型更趨多樣化,也為藝術電影敞開了大門。因此制片方要適應市場的需求,精準投放,在制作上注重影片的“質”而非“量”,在堅守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同時,尋求各民族文化的互融互通,使影片呈現更加多元的文化特征。中國內地與香港合拍片應當充分尊重電影創作的內在規律,立足自身優勢,實現文化共榮。
作者:湯旭梅 單位: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