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域文化視角下古城的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以昭化古城獨特的地域性和悠久的歷史文化為背景,對古城的空間格局和文化遺產現狀進行分析,就如何保護與發展昭化古城提出策略,以此促進地域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昭化古城;地域性;空間格局;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
昭化古城位于川北門戶四川省廣元市境內,古稱葭萌。昭化二字意為“昭示皇恩,以化萬民”,此稱謂可追溯至北宋開寶五年[1]。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昭化古城已經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結構轉型的主要動力,如何在保證古城歷史文化不被破壞的前提下進行合理的開發是現今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昭化古城建制演變
昭化古城歷史悠久,自古以來為蜀道上的重要城邑和驛站,至今已有兩千三百多年的連續建縣史,古城的建制從最初的吐費到現在的昭化鎮經歷了多個時期,發展過程跌宕起伏。
二、昭化古城空間格局
1.依山傍水的自然山水格局
古城在選址布局上充分考慮到了與周邊環境的關系,古城選在區域內地勢較高較為平緩的地段。古城不僅四面環山,而且三面臨水,白龍江、嘉陵江、清江在此交匯,嘉陵江水在此洄瀾,水系宛成,太極天成,因此古城又有“天下第一山水太極”的美譽[2]。這樣的布局不僅是在為軍事戰略防御做考慮,同時也是在適應地域內的山水自然景觀。
2.因地制宜的傳統聚落格局
古城的傳統聚落形態是隨著江河流域走向而發展的。建筑隨著道路的走向錯落有致的布置,整體形態上體現出一定的有序性。古城內的道路蜿蜒曲折,一是古時戰斗時有利于巷戰,二是有利于防風,在一定基礎上能抵擋川北地區冬季盛行的寒風。
3.錯落有致的庭院空間格局
古城的傳統民居保留了明清時期川北地區的風格,主要特點為外封閉、內開敞、大出檐、小天井。庭院建筑布局有著自身的規律,庭院內空間結構豐富、變化多樣,包含有入口區、花池種植區、主要用房區、輔助用房區等。主體建筑多采用穿斗式構架,部分建筑沿著主體建筑交替圍合、錯落有致的布置,形成一個獨立的、完整的單元。建筑主要朝向沿街布置,整齊劃一、成排成行。以辜家大院民宿客棧最具代表性,內有數進院落,青磚黑瓦,是目前西南地區少有的大宅院落,其建筑風貌古樸如初,庭院設施保存完好,展現了明末清初川北地區富庶人家的印跡。
4.自由靈活的青石街巷格局
古城保存最為完善的是街巷格局,從蜀漢設城開始到現在基本沒有改變。古城內的街道,并非十字形、井字形或田字形,而是呈魚骨狀,縱橫交錯排列,這樣的設計在當時主要是防御敵人。古城街道分為四條主街和五條巷道兩個體系,均用當地青砂石按三橫兩縱、中間高兩側低的瓦背風格鋪砌而成,現具有典型的明清街巷風格[3]。
三、昭化古城歷史文化
1.三國文化
“蜀漢興,葭萌起”。昭化古城是三國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為蜀漢政權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蜀漢政權建立之后,葭萌縣改名為漢壽縣,象征漢室江山,與天地共存,與日月同壽的美好愿望。“蜀漢亡,昭化止”。公元二六三年,在魏國強大的攻勢下,蜀漢將領姜維鎮守昭化,依據昭化北蜀道的劍門天險使得魏軍始終不得前進,后因劉禪下詔迫使姜維投降,昭化被魏軍占領,隨后蜀漢政權逐漸顛覆。現古城內部及附近有多處與三國文化相關的遺址。三國的文化給古城留下了深厚的影響,這也是昭化古城區別于其他古城最獨特的文化,三國時期的歷史氛圍在古城中繼承發揚。
2.明清文化
昭化古城雖擁有眾多的三國文化遺址,但是由于時代的更迭,許多建筑都被損壞,在明清時期又進行了大量的修建,這也使得古城內的許多建筑具有明清特色。瞻鳳門。古城的東門瞻鳳門始建于漢代,原為夯土結構,在明代進行改建修筑,并命名為“瞻鳳”。現今的瞻鳳門是按照明代城樓的原樣進行修復的,整個建筑大氣凝重,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風格。昭化考棚。主要是為該區域內的學子應試歲考或參加科舉而建立的(下圖)。該建筑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間,后因年久失修,大部分遭到損壞,2008年才重新進行修復。古城還有多處具有明清文化特色的建構筑物。此外,古城街巷兩旁的許多商住建筑也多為明清穿斗木結構,也具有典型的明清川北民居特色。
3.民俗文化
劉備入關。劉備入關表演,生動形象的再現了蜀漢先主劉備于建安十六年率兵入駐葭萌關的歷史事件,主要目的是突出展示昭化作為蜀漢政權發源地和蜀道軍事重地這兩大主題。城隍會。昭化古城城隍廟中所塑造的城隍為蜀漢昭化守城名將霍峻。在每年春節、清明、五月城隍誕辰以及每月朔望之日舉辦廟會,進行燒香奉祀、祈福唱戲、城隍巡城等活動。射箭提陽戲。該戲劇是以酬神、娛人、祈福為主的民間傳統戲劇,天戲、地戲各有三十二出,是目前中國劇目保存最完整、傳承最正宗、內容最豐富、最優代表的傳統儺戲品種,由人和木偶同臺演出,其演出形式十分獨特,屬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四、昭化古城保護與發展的SWOT分析
1.優勢分析
①資源優勢。昭化以其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及豐富的旅游資源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參觀。古城內保存著各種類型的物質文化遺產,并且還活躍著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在風水文化方面昭化古城是獨一無二的,這就使其更擁有獨特的吸引力。這些豐富的資源優勢對于推進古城的保護和發展具有積極作用。②品牌優勢。昭化古城是國家4A級景區,同時也是國家的歷史文化名鎮,見證了中華名族城市發展的變遷,是古代最早推行郡縣制管理的縣治地之一,在歷史的發展中展現出了獨特的文化魅力。
2.劣勢分析
①區域空間邊緣化。昭化古城位于廣元市城區的西南邊緣地帶。隨著多年的建設發展,廣元市的城市空間結構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變化,同時城市的經濟與政治中心也集中分布于市區內,使得古城的地域空間位置發生了偏移,因此古城失去了原有的戰略軍事政治地位,成為了城市的邊緣區域[4]。區域空間的邊緣化造成古城職能弱化,雖然古城現今旅游業在發展,但古城的基本職能僅僅體現在商住上,古城的發展與城市中心區存在較大差別,古城內具備一定經濟條件的原住民和年輕人都外出工作或定居,常住人口老齡化較為嚴重,除了節假日能引來大量游客,平時人口流量較少,片區內活力較為低下。②規劃建設片面化。對于昭化古城來說,首先,很多的規劃建設都是基于物質文化遺產而進行的,這些建筑物在保護實施過程中較易操作,而對于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建設與保護涉及較少,沒有實際有效的措施來阻止這些文化的流逝。其次,古城過度的注重商業化的發展,對于一些公共基礎服務設施的建設力度也不夠。最后,古城的旅游主要體現在觀光層面上,缺乏讓游客體驗當地傳統民俗的互動環節,旅游開發也缺少與傳統文化的銜接,造成古城旅游產業鏈不夠完善,難以吸引游客長時間停留,平時古城空置較為嚴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地域內旅游業的發展。③保護意識淺顯化。政府對于古城的保護雖然采取了許多積極的措施,但是由于地方居民對歷史建筑的保護意識不夠,使得古城內部分在使用的建筑經過修繕之后保護較好,部分未使用的建筑未經修繕,隨年代的久遠,現已逐漸衰敗。
3.機遇分析
①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機遇。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一方面,能促進旅游需求的增加,提高居民的出游率,從而使旅游業的發展具有良好的經濟社會環境;另一方面,良好的經濟社會環境為旅游資源的開發建設提供了資金保障。②交通設施改善的機遇。國內自駕游的迅猛發展以及四通八達的道路相繼修建完成,為昭化古城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4.挑戰分析
①旅游需求多樣化的發展。隨著旅游者經濟收入水平的提高,對旅游地的選擇也多種多樣,更為注重旅游內容的豐富多元化,需求的旅游產品也多種多樣[5]。這就對旅游地的開發和建設有更高的要求。②保護與發展兩者的矛盾。由于旅游者中所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不同,對旅游地獨特的自然環境和傳統文化開發程度的要求也會不同,即文化傳承原真性的保護問題。如何平衡保護與發展兩者之間的矛盾,是昭化古城旅游發展中尚需認真思考的問題。
五、昭化古城保護與發展策略
1.多維度整體性保護
昭化古城具有獨特的地域性和歷史文化,在保護時應采取多維度整體保護的策略,要全面地、系統地對古城進行保護。除對其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進行保護外,還應注重自然環境資源的保護。從不同的視角出發,在保護古城特色的同時,充分將旅游業與當地的三國文化相結合,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產業鏈。只有做到全方位、多維度的整體性保護,才能使昭化古城這一極具歷史文化價值的古城,在新的環境下延續其長久的生機與活力。
2.漸進式更新保護
在保護的過程當中,雖然應考慮整體性,但也應從局部出發,漸進式更新。對古城的保護從細節出發,以小見大,妥善的處理傳統與現代的矛盾,使傳統與現代相互融合,達到協調統一,從文化意向上來吸引游客駐足。
3.全民參與式保護
對于古城的保護,地方政府應號召全民參與,積極鼓勵當地居民加入到古城的保護和旅游產業鏈的開發中來,認清古城物質文化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一方面,通過對古城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提供載體;另一方面,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使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得到更大程度的體現。
六、結語
昭化古城因其獨特的地域性和大量的歷史文化資源,使古城具有較高的價值。古城的地域特色和建筑對研究古城傳統聚落的格局等都具有一定意義,同時古城所具有的三國文化和明清文化等,對研究歷史和文學等也具有重要的價值。對于古城的保護和發展只有找到合適的方法,對其進行合理的保護,才能促進其可持續發展,促進地域旅游的興盛。
參考文獻:
[1]劉慧.歷史文化名鎮昭化鎮保護與發展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8.
[2]符永利.淺談昭化古城的保護與旅游開發[J].滄桑,2014(04):124-127.
[3]宋戈.軍事防御視角下的四川昭化古城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5.
[4]聶慧君,王金平.邊緣化古城的保護與發展方略———以秀容古城為例[J].城市問題,2018(09):43-47.
[5]肖剛.體驗經濟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模式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0.
作者:付玉冰 梁爽 王嫦鴻 白楊其 單位:西南科技大學 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