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域文化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出路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在江蘇十三個地級市中,南京、徐州和鎮江均為多種文化元素匯聚交融之地,文化遺存豐富多彩,皆呈現兼容并蓄的文化生態與發展理念。但必須指出的是,“兼容并蓄”的文化發展理念正反映出三市在地域文化傳承創新過程中面臨著一些問題和困境,這集中體現在處于多種文化圈交匯帶的三市,始終無法確認提煉出一種能夠呈現當地鮮明文化特色的地域文化身份標識。這就是說,目前三市在地域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存在特色不顯著、主體性不突出的境況,沒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文化樣態作為本市地域文化發展的文化標識或者說文化符號,造成地域文化身份認同上的焦慮和迷失。如何提煉和發展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文化內涵標識,成為地處多種文化交融帶的南京、徐州和鎮江三市文化發展的重要議題。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必須首先意識到開放背景下地域文化同質化的風險,以及在開放多元的背景下增強傳承創新自身地域文化特色的高度自覺。
一、地域文化同質化的風險
當今,全球化對特定地域文化造成沖擊和稀釋,而開放時代文化多樣性更是造成地域文化的趨同現象越來越嚴重,尤其是地處交通便捷、歷史上便是多元文化交融的“開放兼容”之地,這一趨勢更為明顯。具體而言,“開放兼容”不僅成為南京、徐州和鎮江三市地域經濟發展的旗幟性口號,也成為三市地域文化傳承創新的指導性理念,而這恰恰造成三市地域文化的自身特色越來越淡化,直接導致地域文化逐漸失去“自我”的風險。但基于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和生成力的要求來看,地域文化不能在異質文化的融通和沖擊下,失去自身獨特的文化魅力和地域特色。因此,在開放交融背景下,地域文化的傳承創新特別重要的是需引入“文化封閉”理念。所謂“文化封閉”理念,是指在地域文化發展過程中應該充分保有自身文化的特色,地域文化的健康發展固然須秉承開放兼容的理念,但同時也應該高度保存自身文化的優長和獨特性,以防止在多元文化交融中喪失自身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表達。“文化封閉”理念與文化的開放交融并不矛盾,地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其目的在于盡可能保存值得且可能保留的文化遺存和思想精神,這樣做絕不是為了讓我們再回到古代,而是提醒我們學習和借鑒祖先創造的燦爛文化,博采約取,建立和發展具有獨特魅力的地域文化。相應地,我們可以這樣認識,在某一種文化形態出現問題時,也許可以或只能從其他文化類型中尋找解決的答案。試想,如若只剩下同質的單一文化,那么當人類生存陷入困境、文化出現危機時,便無法在他種文化形態中找到拯救自身文化的“靈丹妙藥”。
二、樹立地域文化發展的自覺性
在多元文化和消費社會的沖擊下,當下國人身處不同地域,普遍陷入深刻的文化身份認同的焦慮之中。這種背景下,地域文化自身價值的認同與發展更為必要,增強地域文化發展的自覺意識成為應對文化身份認同危機的有效途徑。20世紀90年代,費孝通先生首先提出“文化自覺”的觀念,他在《關于“文化自覺”的一些自白》一文中強調了“文化自覺”,明確指出“‘文化自覺’這個概念可以從小見大,從人口較少的民族看到中華民族以至全人類的共同問題,其意義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展的趨向。”①費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覺”概念同樣也可以作為不同地域文化傳承創新的指導思想。地域文化是最能體現生活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群的文化特色,具體表現在方言、飲食、民居、民俗等方面,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態,真切地反映出民間文化和底層生活的實際,而所在地人們具備地域文化的“自知之明”是地域文化發展的重中之重。可見,地域文化發展需要文化發展的高度自覺,激發同一地域中每一個人的文化覺醒和文化擔當。由此,就位于多元文化交融之地的南京、徐州和鎮江而言,發現并建構傳承和發展本地特色地域文化的“自覺意識”尤顯重要。不能忽略的是,“文化自覺”理念與費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各美其美”文化發展觀念也密切相關。“各美其美”的觀念,其意在于強調各自對本民族或本地域文化的了解、肯定和自信②,也可以用來作為地域文化發展的指導性思想,在此意義上,“各美其美”,首先肯定的就是認識和理解、保存和發展地域文化。也就是說,多元文化交融背景下地域文化的發展,首要任務是高度把握和認識自身文化的特色或者說地域文化的標識和符號,守住“本土文化的特色”,才能在多元文化交融過程中不至于喪失自身的文化底色,然后才有可能認識和欣賞不同的其他地域文化特色,進而豐富人類多元的文化生態。
三、遵循地域文化發展的自身規律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迅猛發展,雖有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頂層設計思路,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地域發展考量逐漸滑向以經濟績效為唯一標準,甚至出現“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極端化“經濟掛帥”現象,導致經濟消費型社會形成的欲望無限式惡性循環結果,一定意義上破壞了人的本真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破壞了人們所珍視的精神文化價值和文化的自身發展規律。南京、徐州和鎮江的地域文化發展存在著被經濟利益“挾持”的危險,各級政府雖都熱衷于開展種類繁多的文化產業工程,但在文化藝術基礎研究、文化事業建設的真正投入上卻與本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極為不匹配。可以說,三市經濟發展與地域文化發展并非成正比例關系,兩者之間甚至形成較大反差,其根本原因在于沒有充分意識到文化有著不同于經濟的發展運行規律,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歷史進程中不斷積累與演進而形成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血脈和靈魂。為了傳承和創新地域文化,必須認識并充分尊重此一規律,這也就是說,在文化建設特別是地域文化建設過程中,不能讓單一的地方經濟發展思路綁架地域文化建設理念。同時,必須認識到,地域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其主要目的不是單純為激活、發展地域經濟,因為看起來熱熱鬧鬧的地域文化產業發展無法代表地域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當然,可以明確的是,地域文化發覺利用的好可以有效地促進本地經濟的發展,反之則不必然,地域文化若被發展當地經濟綁架而無暇顧及到文化自身的發展規律,那么地域文化發展便會變質,甚至出現庸俗化乃至低俗化現象,地域文化的精神品質和人文價值便也無法得到表達彰顯和傳承創新,而在地人們也會逐步陷入庸常生活而不能超拔,人的精神文化世界也逐將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焦慮和迷茫,個體也只會受困于焦躁、煩惱和恐懼,逐漸喪失高貴而文雅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會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快樂,而這又是和國家需要解決的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完全相反。說到底,地域文化建設不應以實現并創造了多少經濟收入為其主要目,地域文化事業發展的核心目的是培育并提升在地人們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因此,地域文化的傳承創新是日積月累的工程,持之以衡,才會水到渠成,任何急功近利、操之過急、違背文化發展規律的做法都只是傷害而不能促進地域文化的健康發展。
作者:孫欽香 單位: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