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聾人題材電影現實主義表達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年來,隨著大眾對聾人群體認知和影視中人文主義意識的提高,聾人題材電影體現出濃烈的現實主義關懷和人文主義精神,它們滿腔熱情投入在被迫隱于社會的聽障群體,用冷峻的鏡頭訴說著悲憫感人的故事,延伸了電影鏡頭后所蘊含的人文思想,但在視聽手法和主題深度上,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現實主義;聾人題材電影;弱勢群體;視聽表達;主題建構
羅杰·伊伯特提出,我們生活在一個時間和空間的盒子里,電影則是盒子上的窗口[1]。電影作為第七藝術,視聽結合的表現手法具有更低的接受門檻和更高的表現形式,自誕生起就肩負著社會責任和時代意識。將聚光燈照耀在“金字塔”底,關注邊緣人物的生存狀態,是時代對電影人的期待和考驗。在當下聾人題材電影中,出現了《hello樹先生》《漂亮媽媽》《熔爐》等多部影片,這些影片不僅關注聾人的生存環境,還試圖了解和還原聾人的精神狀態,將商業性和現實性相結合,用鏡頭記錄獨屬于聾人的故事。
一、對聾人群體生存狀態的關注
當下有關聾人的影片多聚焦于聽障人自強、勤奮和勇于與命運抗爭的精神,這些人因生理缺陷區別于普通人,容易被排擠、嘲諷,他們或有絕望、放棄,但最終都堅持下來,在主流社會守住屬于自己的位置。反觀惡劣社會環境間的親情、友情、愛情也令人動容。在《漂亮媽媽》《不能沒有你》《星愿》《深夜食堂》等影片中有天生聽障受損的男童和不離不棄的媽媽,有聾人學生和盲人學生的互助,有聾啞青年和正常護士之間的愛情,有無血緣關系的“父女親情”。
(一)尷尬的生存環境在影片中,這些聽障人士和普通人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中,卻不能像普通人一樣正常生活。《漂亮媽媽》中鄭大因為天生聽力缺陷,父母離異,不能擁有完整幸福的家庭;因為不能正常說話,入學考試失敗;又因戴助聽器被同學嘲笑、欺負。孫麗英為了孩子的未來,換工作、做兼職,就算被侮辱也頑強抗爭。《深夜食堂》中馬克因撿到女嬰樂樂生活有了光彩,不是親生勝似親生,可他卻因涉嫌拐賣兒童被警方羈押,雖無罪釋放,卻因樂樂生母的到來失去了樂樂的探視權。影視鏡頭真實再現了弱勢群體窘迫的生存狀態,引起大眾對他們跌宕命運的關注。
(二)頑強的斗爭精神影視藝術創作者還著重把表現力放在聽障人士的抗爭精神上。1998年陳軍導演的電影《不能沒有你》表現了聾人學生周婷和盲人學生王崢的大學生活,兩人互作對方的眼睛和耳朵,通過努力被評為十佳學生。《星愿》中聾啞男孩洋蔥頭樂觀而善解人意,一邊在醫院打雜工一邊治療,在與護士秋男的相處中互相產生愛意。聽障人的生理缺陷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個人的自由,但他們與命運斗爭的過程何嘗不是“大自由”。
二、聾人題材電影的視聽表達
(一)電影畫面 真實聾人形象的表達古羅馬哲學家普羅丁認為真實就是美[2]。電影中為了體現聾人的真實生活,往往用最普通最真實的表現手法來描寫。電影《hello樹先生》中小梅在與樹先生的感情戲中雖然沒有一句臺詞,但是通過小梅的眼神和肢體動作向觀眾傳達了對樹先生的好感,同時也把小梅的人物特征呈現給觀眾。為了使電影更具真實性,電影在選角方面也對演員進行了篩選。如電影《漂亮媽媽》中飾演鄭大的演員高忻,一歲多時被確診為雙耳重度神經性耳聾,由于聽不見,他兩歲多了仍不會說一句話。為防止高炘由聾致啞,父母為他購置了助聽器,并將他送進聾兒康復中心接受語言康復訓練,1998年9月,10歲的高炘被電影《漂亮媽媽》的劇組選中,與鞏俐搭檔擔任“男一號”。由有此經歷的高忻飾演這個角色,使得鄭大的形象更具代表性,社會上有更多像他這樣的孩子需要幫助。
(二)電影聲音 “無聲”電影的“有聲”表達聾人題材的電影主角大部分都是“無聲”的角色,但電影可以通過一些特殊方式向觀眾傳達出聲音,如:字幕、手語、旁白、畫外音等。電影《棒球之愛》中有一幕是聽覺障礙隊員們和新老師第一次見面時不歡而散,他們在互相討論時就用了手語加字幕的方式展示出了他們的溝通。《聽說》里小朋和秧秧有一段對手戲,兩個人沒有說一句話,通過流暢的手語在對話,兩個人無聲的對話卻向觀眾傳達除了聲嘶力竭的感覺,這就是演員的手語動作加上面部表情所呈現出來的。聾人影視中如果只出現簡單的手語動作和字幕,會讓觀眾覺得劇情很蒼白,所以電影中會用一些拍攝手法來豐富電影中的感情。一般用自然音響和人物的語言與畫面有機結合,以表達思想內容,豐富并加強形象的感染力。如《深夜食堂》之《馬克的女兒》劇集中,馬克作為一個聾啞人在法庭上爭奪女兒撫養權時,在努力地向眾人解釋他有說話的能力,為了使觀眾共情,在這一幕加上了煽情背景音樂,把馬克對女兒的愛表現得淋漓盡致。三、復雜多元的主題建構對聽障群體生活現狀的表達和自身努力突破歧視,是聽障題材電影主題表達的核心內容。在此基礎上體現多元視角,不斷挖掘聽障群體所遇困境,深度剖析聽障群體的心理橫切面,使其主題呈現復雜多元的建構。(一)對聽障群體的現實表達《漂亮媽媽》講述了因兒子先天失聰而家庭破裂的女性,獨自一人撫養天生失聰的兒子,耐心教兒子說話識字的故事。電影中面對生活的壓迫和無形的異樣眼光,孫周在敘事上十分寫實,平實敘述與華彩高潮相互交織,散點式結構貫穿影片情緒,向人們展現了聽障群體最真實的生活。《熔爐》中校長對學校孩子肆意折磨,教導主任與老師的行徑也十分殘暴。無非是社會中沒有人關心這些孩子的生活,聾啞孩子也很難與人進行正常交流。但他們的惡行被披露后,法官和群體卻對聾啞障礙人充滿不信任,不相信他們所說的真相,甚至于最后的判決極端不公正。導演對聾啞聽障人士的現實生活進行揭示,將鏡頭聚焦于健聽群體從未關注到的聽障群體實際面臨著的困境本身。
(二)對社會問題的揭示社會持續發展,快節奏高效率的生活成為了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信息的大量輸出與接收,碎片化的時間往往讓社會忽略處在邊緣的聽障群體。這些在當下聽障題材電影中有著不同程度的呈現。如《hallo,樹先生》中的婚嫁問題,《漂亮媽媽》中的生存與教育問題,《通天塔》中心理扭曲問題,《中國媽媽》中自暴自棄問題,《棒球之愛》中的追逐夢想問題等。這些電影一定程度上展現了聽障人士在社會中的種種困境。正如《沉默的孩子》編劇所說:“很大程度上,聽障群體所面臨的難題是健聽群體沒有意識到聽障群體的處境,或者說,沒有找到與之共處的最佳方式,從而使得聽障群體接受教育、享受公共服務難上加難。”
(三)去特殊化程度提高聽障群體往往受到歧視,異樣眼光讓他們在社會上得不到應有的關注與尊重。但影片中這些群體并不是一味地怨天尤人、自暴自棄。相反,聽障群體在困境中勇于熱愛生活,憑借不服輸的精神不斷奮斗,這正是聽障題材電影中想傳達的教育意義。《無聲之河》中文治因嗓子息肉成不了歌手而心灰意冷,但接觸到想當警察的聾人張徹與一群想當明星的“安靜女孩兒”后,文治在與聾人學生相互實現夢想的過程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律動;《棒球之愛》中聾啞學生們因種種障礙與被壓迫的命運導致性格內向、壓抑、沒有自信,但教練金尚男利用他們對棒球的熱愛幫助他們克服了困難,一步一步朝著目標前進,勇敢地向全世界說出自己的想法。社會文化會潛移默化地改變人們的認知行為和生活方式,電影中的聾人視聽元素表達,為無聲世界和有聲世界之間架構起了一座平等溝通的橋梁,讓社會上的普羅大眾能夠為這一特殊群體投入更多的關注。聾人形象在影視語言表達中的去特殊化程度,反映了聾人群體在現代社會中面臨的困境。提高聾人群體的社會認同感和歸屬感,是一種考驗,也是當代電影人的使命擔當。
參考文獻
[1]羅杰·伊伯特,殷宴,周博群.偉大的電影[J].電影,2013(04):118.
[2]歐陽周.《美學新編》[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44.
作者:王一涵 張紫薇 程蕾 袁瑤瑤 付帥 單位:洛陽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