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宣教類微電影創作深層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互聯網和新型數字媒體的發展,宣教類微電影以其“微體量”承載“大主題”、“微終端”成就“廣傳播”、“微故事”蘊含“大道理”的特殊優勢,走進熒屏,走入網絡、走到“掌上”,極大地滿足了電視觀眾、網民和“群”的需求。其大量作品確實讓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受益匪淺。但也有一些作品存在著敘事簡單、影像單調、手法單一、看點不多,甚至漏洞百出的問題。本文針對微電影創作存在的問題,提出要實現“小眾化”創新、淡化說教痕跡、精雕細刻的深層思考。
【關鍵詞】微電影創作;“小眾化”創新;淡化說教痕跡;精雕細刻;深層思考
思考之一:宣教類微電影,既不是小說,也不是電視專題片,要使微電影以“微”取勝,就要沖破小說的取材模式和新聞的編輯思路,實現“小眾化”創新。
微電影,也叫微型電影。主要是指適合各種新興媒體平臺播放的、具有完整策劃和系統制作的完整故事情節的影視短片。宣教類微電影,則是以反映革命歷史題材和現實題材為主的、謳歌真善美、弘揚主旋律,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整個民族人文品格的影視短劇。無論是宣教類微電影,還是娛樂類微電影,其長度一般控制在600秒以內,最長不超過20分鐘,也有更長時間的,沒有固定的標準,只要把故事描述完整,能夠引起受眾興趣即可,但絕不可讓受眾失去耐心。眾所周知,評價一部好的電影,常常形容為叫好又叫座,有的甚至掌聲不斷,笑聲不斷,讓人心花怒放,浮想聯翩。同樣,一部好的宣教類微電影,會讓人感動不已,心潮澎湃。遺憾的是,有些宣教類微電影在創作時,往往以新聞的編輯思路和小說的取材模式,不是像電視專題片那樣不緊不慢地構筑著故事情節,便是像小說那樣天馬行空,隨心所欲,或者是以長篇累犢的問答式對白,占用大量篇幅。毫無疑問,電視專題片不是微電影。電視專題片是以解說闡述某種主題、理念、觀念作為主要結構形式,附以畫面、音樂等元素,進行說明、寫意、升華的一類紀實性電視節目。它取材于客觀現實,排斥遠離原始生活狀態的“戲劇式”創作方法,基本上靠解說詞成片。而微電影,微是形式,是特征,內容是電影,它是以編劇的思維創作方法,它可以由演員扮演,編劇可以以自己的藝術偏好任意虛構想象,達到自己的藝術訴求,用電影化的表達和敘事方式來結構故事,通過人物的動作、表情、語言、對話,以及內心活動來提煉主題,塑造形象,掌握節奏,設置懸念,形成高潮,來增強獨特的藝術表現力。比如洛陽市5111醫院拍攝的微電影《澎湃的福流》,就打破了新聞的編輯思路和小說的取材模式,在600秒時間講述了一個耐人尋味、極富人文關懷的故事。故事梗概是這樣的:娟娟,35歲,博士,因忙于工作,放緩了生育最佳年齡。早產兒寶寶,命若懸絲,只得送進監護室。母乳是嬰兒的第一天然食品,而如何將乳汁送進寶寶口里,無時無刻不在考量著護士的醫德良知。產婦將乳汁袋傳遞給護.10NewsDissemination新聞傳播聲屏媒視野傳觀察士,護士把乳汁滴進寶寶口里,并將此情此景排成微視頻傳給產婦。在母親看來,滴出的是對生命個體的關愛和尊重,是溫暖的力量,是澎湃的福流,正像該院院長閻亮所說:“我們這樣做,不僅滿足了網絡時代受眾的審美要求,也圓了護士們的電影夢,更是穿破了城鄉萬千屏障,把一種愛傳給了萬千家庭。”由此,搞好微電影創作,必須弄清微電影與專題片和小說的區別,不可混為一談,應以“小眾化”創新,讓微電影放射出無窮魅力。
思考之二:宣教類微電影,取材于黨建、創建,英雄模范、時代驕子、凡人善舉,要使微電影以“微”取勝,就要打破慣性思維,淡化說教痕跡。
近年來,許多黨政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為搞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引導,有的發起微電影征集評比活動,有的直接組織微電影拍攝,推出大量微電影作品。比如,洛陽市吉利區送審的《家庭黨小組》、偃師市送審的《扶貧歌》等微電影,以其新的旋律、新的節奏、新的主題,收到“插柳不讓春”知道的效果。不僅如此,連國外的宣傳機器也注重“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宣教藝術。筆者曾經發現,美軍利用一本《水兵導游指南》作了一篇“大文章”。據外電評說,這本“指南”在海軍軍艦首次來華訪問中有一種神奇的力量,使美軍官兵“表現之好,是前所未有的”。“指南”中有這樣的“旁白”:“作為首批美國艦只訪問中國,我們在寫著兩國之間國際交往的歷史,不要錯過機會,好好看一看,祝你們好運,在中國青島過得愉快!”“不要飲酒過量,中國人都鄙視醉漢。”“我們與中國人沒有任何軍事協議,顯然你們的自由受到限制。”“中國人的文化與你們以前熟悉的文化差別很大”,“如果有姑娘對你們很友好,或者好像對你有意思,其實不然,她可能是出于禮貌或者是尋找機會學習英語。”當我們把搜尋的目光,導向美軍的“灌輸”渠道,就會發現美軍宣教的奧秘就在于把有意為之的目的,隱寓在讓目標對象的“無意識”接受之中。給人的感覺是,教育者不是給人以硬性灌輸,而是以“服務者”的姿態在與目標對象不無風趣的娓娓而談,在輕松甚至好奇的氣氛中、在朋友式的善意忠告中得到啟示。實踐證明,看不見的宣傳,才是最高明的傳播;聽不見的說教,才是最巧妙的勸導。作為宣教類微電影的創作者,就要像這樣將思想注意力傾注于含而不露的意圖里,將創作目的入情入理地寓教于潛移默化的“無意識”宣教中。
思考之三:宣傳類微電影,也是戲,“麻雀雖小,五臟齊全”,要使微電影以“微”取勝,就要做到要素齊全,精雕細刻。
微電影,雖然微小,但不能因為它時長短、門檻低、投入少而粗制濫造。相反,越是微小,要求越高,做起來越難,首先要確定好的演員。演員演技的高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可以不是明星大腕,但一定要有個性——一個特殊性格的人。也就是說,這個演員的面孔一方面可以隨劇情不斷變化,一方面即使一副面孔在觀眾眼里也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微電影,是通過揭示人物性格,探究人物內心來塑造人物形象的。它忌諱的是“千人一面”。作為微電影演員主角,就要以其鮮明鮮活的個性,給受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電影《英雄兒女》女主角王芳,是一名抗美援朝的文藝兵,她的任務,就是在行軍路上說快板,做戰前鼓動工作,在戰斗間隙的駐地做文藝演出,也兼做打掃戰場、救死扶傷的工作。王芳20來歲,圓臉,大眼睛,總是含著甜甜的微笑,扎著兩條齊肩的小辮兒,渾身洋溢著青春的氣息,尤其是一身雙排扣軍裝,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出生入死,英姿颯爽,豪氣逼人,是代表那個時代的女性形象。她正氣、勇敢、英武、堅強,不自私、不懦弱、不嬌氣,而且頗具女人味,相貌甜美、聲音婉轉、舉止可愛,既是一個女英雄,也是一個女孩子,成為那個時代美的化身,在一代人的心靈留下了最美麗的記憶。微電影雖然比不上電影那樣的投資規模和演員陣容,但對主角演員的要求是相同的,都必須有他的特質,有他特殊的方面,有那個時代的經典形象。二是要有一個好的故事。文章好看,靠故事打動人;電視劇好看,靠情節感染人。好的微電影,同樣要有故事。因為人們的認識總是遵循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的規律。鮮活有趣的故事,常常勝于空洞無物的說教,立意與那些經典、精當的故事渾然一體,人們自然會受到感染。就內容而言,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故事;講中國共產黨率領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新故事;講人民群眾學習宣傳踐行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新故事;講做追夢者,當圓夢人的新故事;講凡人善舉的新故事;講中國和世界人民共商“一帶一路”倡議、共建人類共同體,享受全球發展新機遇的新故事。就方法來說,講可視性的故事,講思想性的故事,講有血有肉的故事,用故事給人以想像和審美的空間。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電視專題片的故事,是自然發生的,“劇情”是未知的,故事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展開并充滿了變化和意外,而微電影的劇情,是編劇精心設計的。三是要有好的剪輯藝術。最常用的是“蒙太奇”技巧,即把那些典型的、樸素的、看似互不相干的一個個畫面進行剪裁加工、篩選、再創,重組成能夠表達情緒、表現寓意、揭示含義、拓寬時空、反映核心內容的作品,從而實現對文字的超越和文字對畫面的升華。此外,音舞美、服道化,都要根據劇情的要求統籌考慮,合理安排,特別是要重視音樂、音響、音效的使用。還有那些嚴重的擺拍、生硬的旁白、游離主題的畫面、無戲路的表演,都是應當注意或必須克服的。
參考文獻:
[1]高鑫.電視專題片創作[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年1月第1版第5頁.
[2]朱景和.紀錄片創作[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175頁.
[3]劉惠杰.新媒體時代微電影的流變、特征及策略研究[J].鄭州大學,2016年.
作者:王哲 單位:洛陽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