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教育培養民族精神的途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有關培植民族精神方面教育的缺失
對絕大多數學生而言,學校無疑是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場所,但我國高校尤其不重視對中國歷史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即使是我國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教學內容,對民族精神方面的教育也有明顯的缺失,無論在實踐上還是理論上,而且不得不承認,經過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我國在培植大學生民族精神方面的教育已經到了相當薄弱的地步。
2.多元文化和經濟全球化大背景的弱化作用
多元的文化空間使大學生對消極的東西缺乏辨別能力,雖然多元文化也能讓大學生吸收其積極的東西。同時,不得不承認,一少部分大學生對自己的民族、祖國、民族精神缺乏信仰,因為他們沒能經受住西方價值觀的誘惑。西方的功利性文化、商業性文化使得他們的政治意識、民族意識淡化,因為它們也不同程度地影響了部分大學生的道德行為和價值觀念,甚至對民族的命運和前途失去信心。而對于經濟全球化來說,雖然大幅度推進了社會發展和世界經濟,但也淡化著人們的民族國家意識和愛國主義觀念,對傳統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傳統的民族國家主權觀產生了重大的沖擊。
3.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矛盾
當代大學生最大的不滿或者說是困惑應當是就業難以及上學貴的問題。投入不能較快地得到回報,花了很高的代價上學,但畢業即失業,這很容易導致大學生對國家意識、價值觀念、體制、改革政策認同弱化的傾向,導致大學生心理的失衡。在轉型時期,家庭社會關系、家庭收入、父母職業等因素對個人發展的影響明顯增強,這是體制的不完善所造成的,再加上某些行業或者領域中存在著嚴重的消極腐敗現象,這對多數沒有什么社會背景的普通家庭的大學生來說,更增加了他們對社會的失落感,因為就業更加困難。
二、加強大學教育在民族精神方面培植的途徑
1.充分利用課堂
學校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要挖掘學科中民族精神的內涵,課堂教學是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主渠道。教師可挖掘民族精神與民族文化教育的內容,利用學科發展史中涉及的重要人物及其所創造的成就、奮斗精神等。同時,改進教學方法,除了要注重對學生認知上的教育,加強在課堂中貫穿中華民族精神教育的意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他們對民族精神情感上的認同。
2.加強歷史教育
歷史是一面鏡子,如果青年學生不接受全面的歷史教育,不深刻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就難以培育出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歷史責任感。認同民族文化必須學習民族歷史,民族文化的認同是基礎,然后才是民族精神的認同。人們產生對自己民族、國家、文化的認同感,也是在了解歷史的基礎之上的。大學生如果想要真正理解民族精神的內涵,只有通過歷史學習才能夠實現,并且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繼承民族精神,才能更好的把握民族精神,使中華民族的優良品質和優秀傳統保留的更好。
3.積極創造實踐環境
要深化大學生對民族精神的認同,還必須使大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和感受民族精神,增強和升華民族情感,加強實踐教育。首先要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可用學生常見的并且喜歡的方式開展民族精神教育和民族傳統文化,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自尊心和熱愛祖國的情感,喚起大學生的使命感和民族責任心。同時,要在校園內營造濃厚的民族精神教育氛圍,要充分弘揚主旋律,發揮宣傳陣地的作用。除此之外,學校為了要把民族精神教育真正落到實處,還要增加大學生的實踐體驗,多為大學生提供志愿服務的平臺。
三、結束語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本文對關于大學教育在培植民族精神方面問題的原因做了細致的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大學教育培植大學生民族精神的一些有效建議,充分詮釋了本文關于大學教育在培植民族精神方面缺失的思考這一主題。
作者:王偉 單位:吉林省國際商務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