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民辦本科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又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既是一個新的教學理念,也是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一個新課題。本文闡述了民辦本科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必要性,分析教學所面臨的問題,并提出分級教學、提升教師政治理論素養和思政教學能力等教學實踐策略,旨在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英語;民辦本科院校
2016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思想政治工作要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1]。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和順應時代的潮流,很多高校都開始積極探索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正如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所說,教學中沒有“無教學的教育”,也沒有“無教育的教學”。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理念的形成是必然的。課程思政就是要將思政教育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教師既要傳授知識,也要引領學生養成正確的價值觀,真正實現思政教育的潛移默化。
一、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必要性
(一)大學英語課程性質決定了其必須要將思政內容融入課程教學大學英語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兩大特征。英語既是人們交流的語言工具,也是西方文化的載體。因此,大學英語課程勢必會存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難免會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而且,現有教材內容多源于英語文章,內容多涉及西方國家的文化習俗和思想觀念,這會在很大程度上淡化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此外,作為公共基礎必修課,大學英語課程覆蓋面極廣,教學周期較長。以重慶工商大學派斯學院大學英語課程為例,跨度兩個學年,四個學期,每學期16個學周,每周3課時。因此,大學英語人文性的特征就決定了大學英語必須要將思政內容融入課程教學中,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
(二)信息時代背景下網絡環境復雜信息時代背景下,海量信息唾手可得,學生通過網絡就可以快速獲得各種各樣的信息。然而這些網絡信息相對比較復雜,很多大學生難免會受到其他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影響,比如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這些思想觀念不利于學生養成正確的三觀,而且這些都是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背離的。因此,大學英語課程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其作為通識教育課程潛移默化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三)培養新時代人才需要少年強則國家強,少年興則國家興。青年一代肩負著民族振興和國家興旺的使命,新時代人才的培養必須要有更高要求。黨的報告提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因此,大學英語課程必須將德育融入課程教學中。作為公共必修課,大學英語課程開設的目的不只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等方面的語言應用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正確的思想觀念,加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關注和認同,杜絕“崇洋媚外”。另外,隨著全球化發展的推進,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進一步加深,新時代青年不僅要消除語言障礙進行交流溝通,而且還要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弘揚中華文化,對外展示我國的傳統文化。因此,作為文化的載體,大學英語課程需要將我國傳統文化融入課堂教學中。
二、民辦本科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所面臨的問題
(一)教師政治理論素養不扎實,課程思政意識較弱目前,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只重視學生語言應用能力聽說讀寫譯方面的培養,過度強調英語作為工具性的特征,忽視了英語人文性的特征,忽略了語言可以承載文化和引導價值觀的重要作用。而且,除了中共黨員之外,民辦高校大多數英語教師政治理論素養不夠扎實,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關注度不夠,無法和學生展開熱點話題的討論。對于課程思政這一概念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將思政內容與英語課堂教學融合時總是力不從心。
(二)課程思政教學環節設計過于死板民辦高校大部分學生自我意識較強,他們更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對于思政課程的關注度和重視度不高。雖然思政課程也是公共必修課,但是學生在課堂上并不認真學習和配合,很多學生覺得思政課程是不落地、空有理論的課程。因此,對于思政課程完全不感興趣,上課只是為了拿到相應的學分。因此,將思政內容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也有一定困難?,F階段民辦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方式過于單一、生硬死板,大部分采用的是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未能將思政教育巧妙地通過情境教學進行融合。這種傳統教學方式只會適得其反,讓學生反感。而且教師也沒有深度挖掘教學資源中思政內容,沒有真正將思政教育和英語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其次,教學活動中,師生互動少,學生并未真正參與到課堂活動中,課堂依舊是教師的“一言堂”,因此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并不顯著。
三、民辦本科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問題解決辦法
(一)分級教學民辦本科院校學生并非優質生源,學生的英語基礎水平參差不齊,文科生英語基礎相對較好,理科生基礎相對較差。以本校學生為例,文學與傳媒學院學生英語基礎相對較好,軟件工程學院學生英語基礎普遍比較差,而且本科生里還有對口生,是職高對口錄入的學生?,F行的按照行政班級進行的英語教學已經給師生帶來一定困擾。教師授課內容很難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教學內容過難會使很多學生趕不上課程進度,內容過于簡單,也會打消部分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應該進行分級教學,比如,將所有學生按照英語單科成績分為A、B、C班。大一新生可以按照高考英語成績進行分班,每個學期期末考試后,再根據期末英語成績進行班級調整。這種分級教學不僅便于教師進行教學內容安排和教學環節設計,而且更有利于鼓勵學生積極上進。
(二)提升教師政治理論素養和思政教學能力高校教師既是英語知識的傳授者,也是課程思政的引領者和落實者。教師必須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提升自己的政治理論素養和思政教學能力[2]。鑒于目前民辦高校教師政治理論素養不扎實,課程思政意識較弱,高校需要定期組織教師進行政治理論學習,不斷擴充英語教師的政治理論知識。此外,民辦高校還應該為教師提供關于課程思政教學的相關培訓,增強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提高其文化素養,增強文化自信,確保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良好。
(三)深度挖掘教學資源教學內容是課程思政教學的載體,因此,為了充分將思政教育融入大學英語教學,教師需要挖掘適合的教學內容。鑒于現有教材無法滿足課程思政教學要求,教師需要在教材內容基礎之上補充思政相關教學材料。以重慶工商大學派斯學院《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第一冊內容為例,鑒于學時有限,大一第一學期英語教學節選了如下單元進行詳細講解:Unit1Freshstart,Unit3Digitalcampus,Unit5Winningisnoteverything,Unit7Hopingforthebetter.第一單元的主題適合剛剛開學的大一新生,而且針對這個主題,教師可以補充一些教學資料,探討中西方不同的教育理念,讓學生用一種辯證態度去看待中西方的不同教育理念,從而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第三單元的主題與學生生活非常貼切,教師可以和學生探討網絡的利弊,引導學生正確運用網絡,警惕網絡安全問題,也可以探討一些深受學生喜歡的App,如抖音、微信、微博、支付寶等。第五單元主題可以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輸贏和勝負,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第七單元主題honesty正好和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關,因此教師可以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本單元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各個單元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資料補充,將思政教育完美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
(四)教學方式多樣化教學方式是具體實施課程思政的路徑。課程思政教學不應該只局限于課堂教學,還應該延伸到學生生活的各個環節。因此,課程思政教學需要采用線下+線上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師不只要對課堂教學環節進行巧妙的構思,更需要通過網絡教學平臺補充形式多樣的教學資料。這些教學資料可以涉及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方面,如學生的金錢觀、就業觀、愛情觀、世界觀等,也可以是中華傳統文化,引導學生進行中西文化的橫向對比,從而增強文化自信。
四、結語
課程思政教學對于很多民辦本科院校來說,還是一個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新課題,但課程思政教學是一個必然趨勢。課程思政教學不僅可以使大學英語課程更具親和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可以更好地將中華傳統文化傳遞給學生,更好地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參考文獻:
[1]張圓媛.中職“餐飲服務與管理”課程思政探索[J].科教文匯(下旬刊),2020(8):142-144.
[2]馬桑.大學英語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困境與突破路徑[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0(10):65-67.
作者:邢丹丹 單位:重慶工商大學派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