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教育建筑集群式設計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前言
鶴壁職業技術學院的醫學院、護理學院、公共教學樓(以下簡稱教學綜合樓)位于校園中心區東側,圖書館北側,西側中軸線之上,是未來學校行政樓用地。教學綜合樓總建筑面積約5.28萬平方米,建筑層數為5層。建筑用地面積約6.77萬平方米。本文通過集群式設計策略來探討建筑空間的集約、校園規劃的整合,以及共享開放空間增進不同學科交流互融等一系列問題。
1集群式的內在驅動
1.1集“形”
集群式建筑對空間的集約是顯而易見的,在現今城市擴張期可供建設的土地資源日益減少,集約化的建筑形式積極回應了這一訴求。集約化設計是一種合理高效的土地利用模式,以資源節約為設計導向,有助于社會整體資源優化配置,通過創造緊湊化的校園和建筑環境,為學校未來發展預留充足的用地和空間[1]。鶴壁職院新校區位于鶴壁市淇濱新區,處于新城“一軸兩廊”的核心位置。緊鄰高鐵站,兩條垂直的軸線以高鐵站為中心,往西沿城市景觀大道朝歌路,通往西邊的淇河風光帶和商務會展區;另一條則垂直往北通往老城區中心。校園處于鶴壁市區中心最繁華的地段,如何高效節約地利用好用地成為校園規劃和建筑設計的首要原則。教學綜合樓為新校區一期啟動項目,將與中心主軸西側的宿舍樓群一起構成新校區的中心主空間,因此設計采用集群式方式將醫學院、護理學院以及公共教學樓集中在一起,通過多功能的復合來實現不同形態、不同大小的空間的集成,形成集聚效應,實現空間效益的最大化,確保未來校園的可持續性發展。
1.2集“力”
鶴壁職院校區用地被縱橫兩條城市道路劃分為四個地塊,其中西北地塊已建成教學樓、食品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和宿舍樓四棟建筑,東北地塊已建成宿舍一棟,東南體育中心地塊已建成體育館。校園現狀存在用地分散零碎、建筑單體疏離、中心感缺失、空間界面不完整等諸多問題,規劃層面上迫切需要的不僅是交通系統的緊密聯系,也需要空間結構、建筑界面的完美融合。教學綜合樓突破以往教學、院系樓獨立規劃的模式,通過整合之力將新老校區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支離破碎的四塊用地因集中式建筑群強勢介入得以最大程度的融合,同時生成一個鮮活生動的校園中心區。這種以外部規劃為導向的集群之力對校園空間形態的整合、規劃結構的重構,比單純以內部形式上的集群更為重要。
1.3集“智”
在對內部空間的集“形”和外部規劃的集“力”的基礎之上,教學綜合樓空間的集中和整合為信息資源的流動共享、各學科的交叉發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質平臺,將原分散在各院系樓的師生聚集在同一屋檐下上課、學習、討論,極大促進各專業之間協作和資源共享。師生相互之間感受到交叉學科的啟發和激勵,在開放共享空間中交流互融,迸發新智慧,創造新知識,亦有利于培養復合人才、契合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這種對智慧知識的驅動是大學集群式建筑發展的終極目標,也是根本動力。
2集群式的形體操作
2.1空間界面的整合
基于對校園整體規劃和建筑功能整合的全方位考量,教學綜合樓在朝西沿校園中心區的建筑界面通過兩道相互對稱弧形墻體的圍合,將北側的護理學院和南側醫學院、公共教學樓完全不同的功能及空間形態進行整合同構,弧線的形態不僅順應了整體校園規劃結構,也是對校園中心水體景觀的一種呼應,重塑建筑與景觀的邊界與關聯。同時,內凹的弧線以環抱之勢與對面朝中心區逐漸跌級的宿舍樓群共同強化了校園中心區的空間效果。異質的弧形元素從縱橫均質的軸網中一躍而出,成為視覺的焦點,在紅磚色的弧形墻體再穿插白色體塊,更加彰顯這一特質。在弧形墻體的首層設置架空柱廊,加強內院與校園中心的視線和景觀的流動交織,架空柱廊和通高三層的立面洞口設計,也強化了將醫學院和護理學院主入口的存在。弧形的實體墻體凸顯作為聚合性建筑的內在空間特質,而架空柱廊的設置則很好地平衡了建筑的內聚性和開放性,意在將建筑群最大化地融入到校園當中[2]。通過圍合式界面的整合建構呈現出超大尺度的體型,具有強烈的視覺張力,有助于樹立建筑標志性,營造個性化校園空間,同時整合式弧形界面也帶來全新的空間體驗。
2.2中心體的共享
集群式建筑群因其功能設置、空間組合、交通流線等的復雜性,設計上會設置一個中心共享空間或中心共享體,解決共享功能、空間整合、交通組織等一系列問題。在校園規劃中,教學綜合樓處在一條東西向軸線之上,從西側的宿舍樓群開始,經過未來規劃的校園中心標志性建筑——高層行政辦公樓,穿過教學綜合樓往東止于體育區的中心體育場,一系列不同高度、不同形態的空間序列得以完成。因為教學綜合樓的西側和東側均是體型比較高大的建筑,因此中心體建筑宜矮不宜高,宜透不宜擋。將共享體設計成為一層的正方形開放式平臺,比較低矮,中心覆以方形玻璃金字塔型的天窗,為兩院師生提供了一個交流和互動平臺。水平延伸的體塊在校園中軸空間序列上將空間讓空出來,讓自己成為一個景觀平臺,將東南地塊的體育區和校園中心區的景觀銜接變得更為緊密。中心體功能上作為展廳和圖書閱覽空間,兩個學院可以共享,避免重復建設。同時這個開放式平臺又是兩個學院共享的交通核心體,正對西側人流主入口設置直跑樓梯直上平臺頂,通過二層平臺進行人流交通的立體集散,學院行政辦公入口設置在首層,二層平臺則作為學生入口。為了加強中心序列,增加空間層次,在中心體直跑樓梯的西側,兩片弧形墻體之間設置了寬24米、高12米的門式景框,作為教學綜合樓一個形象大門,在不遮擋東西向視線的前提下突出中心共享體的形象,也提供了人佇立平臺眺望校園中心區的視覺景框[3]。共享的優勢是高效、節約和分享成果,中心體塊的設置不僅共享了功能空間、交通核心體,減少重復建設造成的浪費,更重要的是促進大學開放共享的創新思維,由硬件資源的共享上升至更高層次的軟件資源的共享——思想、學術的共享。
2.3角部標志物的呼應
集群式樓群因具有超大尺度的建筑形態,以及與身俱來的集功能復合性、空間整合性、交通復雜性于一體的特質,在設計策略上不僅要關注中心連接體空間,同時在建筑的角部也需要一定的標志物來與中心體進行呼應和協同。通過設置的標志物來定位和找尋,避免使用者迷失在錯綜復雜的群體空間之中。標志物宜結合交通體、重要的公共空間等功能來設計,在凸顯外部造型特征的同時來營造內部多義場所的體驗。教學綜合樓首先在西側沿校園中心區因循弧形墻體的走勢,在端部通過將樓梯拖開設計為高聳的標志塔暗示建筑群的邊界,賦予建筑群在校園甚至城市空間的可識別性。同時也作為沿中心區兩片弧形墻體往外延伸的序列終點,由中部12米高的門式鏡框,再到22米高的弧形墻,最后至28米至高點的標志塔生成由中心往兩端逐漸升高的態勢,將空間視線向中心聚攏,進一步強化校園中心和軸線。在東北和東南角沿城市道路東側端部設計白色盒狀體塊在整體紅磚的墻面上懸挑而出,也成為校園城市獨特的標志,增加建筑的可識別性。
結語
集群式建筑并不是簡單的形體整合集中,而是以此為手段達到解決規劃結構、功能整合、交通流線等諸多設計問題。集群式策略和設計方法因建筑集群類型和組合形式而改變,需要分門別類進行對比分析。本文以鶴壁職院教學綜合樓為案例來進行研究和探討,希望引發對大學集群式建筑設計更深層次的思考。
作者:郭欽恩 劉彬艷 諶珂 陶郅 陳子堅 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