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信息化下大學英語課程美育教學模式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美育是高校教育體系及人才培養目標中的主要構成部分,也是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固定化教育內容。在大學英語課程中實施美育教學,是信息化時代對大學英語教育工作提出的全新要求,也是推動大學生綜合發展及審美素養提升的現實需要。基于信息化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實施美育教學的意義,分析信息化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美育教學模式構建的困境,提出信息化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美育教學模式構建策略。
關鍵詞:信息化;大學英語課程;美育;教學模式
引言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所傳達的價值觀、行為觀與理想觀是我國現階段教育工作開展的基礎,古代學者的哲學思維基本囊括了人們日常生活、工作與學習過程中的各類經驗,為現代化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美育教育工作的開展則進一步深化了“成于樂”所傳達的理想觀,借助于自然美、社會美與藝術美,真正為人們的審美觀點及審美思維建立一個衡量指標。大學英語教育與美育教育的融合,是專業學科與文化學科之間的內容互通、專業互聯,打造出全方位育人格局,積極策應信息化時代下教育體系的變革,符合現階段學生全方位發展訴求。但是從實際教育效果來講,受到傳統教育理念、教育重視程度以及師資團隊等方面的影響,降低了英語課程美育教學的實效性。對于此,必須深度分析大學英語課程審美教育工作開展的重心,結合美育教育理論,搭建更為完整的教育體系,為大學英語課程美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著力點。
一、信息化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實施美育教學的意義
(一)有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
人才是推動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的重要載體,通過對人才進行全方位培養,結合先進教育技術、教育理念等,深度挖掘出人才塑造過程中所應遵循的各類教育原則,可以保證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對接。從學生教育角度來講,大學英語課程是通過內容知識、文化知識向學生傳達一種正確的價值觀念,令學生具備學科知識素養,提高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在大學英語課程中開展美育教學,則是進一步增強美育教育與英語學科教育之間的對接性,通過審美觀點、審美意識的提升,令學生進入一個嶄新的道德境界。在課程教學改革政策不斷落實的背景下,以學生為中心是整個教育工作開展的基礎,美育教育搭載英語學科,通過全方位地構筑基于美育意識的核心教育框架,真正從認知層面、思想層面以及意識層面等,提高學生對美育知識的接受能力,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體會到美育教育所帶來的一系列價值,在不斷的自我完善中強化學生的道德情操,真正實現精神層面的升華。
(二)有助于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高校在學生學習生涯與社會實踐體系中起到重要的過渡作用,對于現階段的大學生群體來講,自身思維能力的拓展對于整個事物具有一定的宏觀辨識性,且在知識體系的逐步完善下,資深思維能力也將呈現出一個等位遷移的現象,而此類思維的邏輯性與縝密性則恰恰是學生現階段綜合素養、學科素養等提升的關鍵點[1]。審美教育在大學英語課程中的開設則進一步契合了整個思維能力的開發,通過審美教育本身所具備的形象化、趣味化的教學特點,可以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伴隨著主觀情感意識,脫離原有的低層次感知層面,強化學生整體的思維能力。這對于思想意識正處于完善階段的大學生群體來說,則可真正切合邏輯思維、表達思維的融合效果,逐步擺脫原有的定式思維,真正實現智育與美育的同步促進。
(三)有助于啟發非智力因素
相關研究表明,學生在學習與成長期間,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與學生學習能力的高低具有線性關系,其中智力因素占30%,而非質的因素則占70%。智力因素可以看成是先天遺傳所決定的一種效果,非智力因素則是后天養成的一種效果,其決定于學生在學習及生活中各類所見所感,然后結合主觀意識與客觀意識,對自身情感及性格所造成的各類影響。現階段教學工作的開展,大部分也是著力于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從客觀影響因素方面對學生的智力因素進行深度激發,進而形成全方位的教育培養體系[2]。在大學英語課程中開展審美教育則進一步為非智力因素培養與激發起到促進作用,通過學科本身所具備的審美意識,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產生強烈的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英語教學中,其本身所呈現出的文化屬性、價值屬性與我國傳統觀念具有一定的差異性,而審美教育的融合則可真正構筑出一個有機融合平臺,真正削弱國外文化與國內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從美學角度給出正確的定義,在教學氛圍的渲染下,深度激發出學生的學習激情。
二、信息化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美育教學模式構建的困境
(一)學校方面對美育教學缺乏重視
基于信息化的教育教學工作,呈現出多元化融合態勢,將教育技術與教育理念進行整合,構筑出全過程性的教育教學平臺,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難點問題通過信息化平臺進行可視化表達,增強了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對于大學英語教學課程來講,主要是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一系列的英語影視作品,對各類教學內容進行全方位解析。此類教學手段可以看成是審美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切入點,通過形象化教育打造一個審美教育格局,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但是從現有的教學開展模式來講,大部分學校的硬件類教學設施不足,這將造成審美教育工作的開展無法貫穿于整個教學體系中。
(二)應試教育理念產生的必然后果
傳統應試教育理念是課程教學改革工作推進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盡管現階段大學教育工作的開展已經脫離傳統應試教育范疇,但是受到根深蒂固的傳統理念的影響,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大部分學校仍然以成績作為衡量指標,且多傾向于學生的理論學習能力。對于具有實踐性、可觀性的審美教育而言,則無法真正融入整個教育體系。從學生職業素養的教育及培養目標來講,單純的理論知識已然無法滿足學生審美意識的提升訴求,如果現階段教師仍執行原有的教育規劃,則必然對審美教育工作開展帶來阻礙。
(三)英語教師的審美素養亟待提升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大學英語課程建設應滿足學生學習訴求,通過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精準整合,保證學生在學習期間可以真正實現對自身訴求的有效驅動。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所起到的作用,則是通過自身專業技能及職業素養對學生進行引導,保證英語課程與美育教育工作的融合,可以對學生主觀意識起到促進效用。但是從教師所具備的審美素養來看,其本身的審美意識和能力受限于專業課程,當審美修養層面的弱化性映射到實際教學課程中,則必然產生執教能力缺失的問題,降低審美教育工作開展的實效性。
三、信息化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美育教學模式構建策略
(一)重視美育教育模式構建,深挖教材中的美育基因
審美教育以情感因素為切入點,令學生在參與審美活動的過程中,可以真正將審美意識與自身主觀意識形成一個共鳴點,打造出一個學生認知能力的數據庫,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大學英語課程內容的建設可以看成是審美教育一個重要的延伸載體,因為其本身受限于文化層面、知識層面等呈現出的差異性,可將其作為審美教育縱向延伸的一個引擎點,通過對文化內容的本質解讀,積極探尋英語教學內容中所存在的各類教學場景,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真正將美感意識與思維意識進行深度融合,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在主觀意識的逐步引導下,呈現出美育教育的深層次價值。大學英語課程美育教育模式的構建,則必須全過程落實到整個英語學科內容中,通過不同知識理論及實踐活動等,深度探尋教材內容及相關教育活動中存在的美育基因,保證此類美育教育工作的開展可以真正促進學生非智力因素的介入,真正達到視覺性、聽覺性的感官化教育,令學生在交流過程中認知到情感因素,對于自身學習所起到的促進價值,達到宏觀性的審美融合[3]。首先,建設教材內容。必須以教材目標為主線,構建出真實的交流場景,此類教學內容盡量貼近于日常生活與各類英語交流事物中,學生學習過程中可以積極通過探索問題,實現對自身知識能力的全面化促進。同時,在教學引導過程中,應注重美育教育的融合與介入條件,通過真實化場景的創設,令學生在實際交流過程中,可以真正感受到整個教學內容所具有的語言魅力與文化魅力等。其次,建設單元教學內容。從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大綱的設定來講,每一個課程單元的設定均具有一定的關聯性,需要通過各類任務組建實現對學生的逐層化引導,令學生在知識體系的完善過程中,可以通過遞進式的知識導入與教學引導,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真正做到吃透教材內容,為日常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理論支撐,達到循序漸進的教學效果。最后,建設情景式教學體系。考慮到英語文化與母語文化所存在的差異性,為進一步將美育教育滲透到整個英語課程體系中,則必須立足于文化本質,通過不同生活習性、文學藝術等方面的塑造,令學生在學習與認知的過程中,可以真正解析出英語知識內容所具備的實際價值。這樣在后續學習與生活過程中,學生可通過主觀意識的塑造形成具有審美意識的審判基準,也可將其看成是情景式教學體系的塑造,對于學生主觀意識起到一個反推動效果。例如情景式教學可以結合英文交流習慣,通過各類生活常識打造出一個沉浸式的教學場景,學生通過彼此之間的英語交流,對自身主觀意識起到一個引導的效果,即結合英語知識所呈現出的束縛點,將文化本質與思維意識進行共生體現,充分汲取交流內容中所具備的各類美學價值,提升自身的品質內涵。
(二)更新英語教育傳統理念,以信息化技術刺激感官
傳統英語教育過于偏向理論知識,其與基于信息化技術為驅動的教學改革路徑呈現出滯后性特點,同時也不利于美育教育的融合。對此,必須進一步對英語教育進行理念化更新,真正結合信息化技術,構筑出全方位的教學平臺,突破原有的教學空間局限,通過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的整合,充分實現碎片化教育與課程化教育的精準對接。在開展過程中,可以針對現階段學生學習思維及學習能力進行分析,結合計算機平臺及設備所具備的可視化、共享化特點,營造出理論與實踐相對接的教學氛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可以對理論知識進行學習,還可以真正通過影視內容、音頻內容等提高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效果。例如,將多媒體教學設備與計算機系統進行融合,通過多媒體設備替代原有的板書式教學,將理論知識映射到整個大屏幕中,可以刺激學生的感官,這對于美育教育工作的落實來講,則可真正實現感官化、專業化的教學引領,強化英語教學對美育價值觀的塑造,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充分領悟到英語教學內容的本質規律,形成意境化的教學。除此之外,可以搭載不同教學平臺,將教學場景進行多變化的建設,例如打造立體化的教學場景,為整個課堂教育注入審美性的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及獲取能力,深度培養出學生的美學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三)提升教師團隊綜合素養,促進美育教學順利實施
高素質教師是確保美育教育在大學英語課程中開展的重要基礎,除卻教師本身應當具備的聽、說、讀、寫等專業能力,美育教育工作的落實更加需要教師具備相關的文化與歷史知識,能夠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充分解讀相關聯的人物特征、風土習俗,進而通過外國文化與母語文化之間的比對,正確輸出文化價值觀,提升學生對英語內容的本質化解析能力。對此,在建設教師團隊時,必須進一步提高英語教師的專業能力及職業素養,可以針對不同知識架構進行全面化解析,對學生進行正確的知識輸入。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通過言傳身教消除傳統教育觀念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真正融合到學生群體中,此過程中則需要具備和藹詼諧的教學態度,將刻板化的理論知識通過趣味化解讀,真正實現教育層面的轉變。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不再以一種枯燥、單一的形式進行機械化學習,而是通過教師的肢體語言、各類行為語言的解析,真正對知識內容產生一定的興趣。除此之外,教師必須掌握教育信息化技術,結合教材內容與多媒體設備、計算機技術等,真正將內容與美育教育的開展訴求相整合,打造出動態化、趣味化的教學場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體會到相應的樂趣。結束語綜上所述,信息化時代到來,對傳統教學工作的開展提出更高的訴求。大學英語課程美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將學科教育與素質教育進行整合,搭載審美教育,實現對英語課程教學的有效驅動。為此,針對英語課程與美育教育的融合,必須積極策應信息時代的教育變革方向,以學生為切入點、教學場景為引導,打造出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切實增強課程教學的實效性。期待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相關部門可以加大對教育資源的扶持力度,結合教育發展的本質規律,構建出更為全面的教育體系,為社會培養出高質量人才。
參考文獻:
[1]雷霄.跨文化交際視域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策略探究[J].昌吉學院學報,2020(4):102—107.
[2]尚丹.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探索[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36(10):170—171+174.
[3]王藝璇,曹曉晨.信息化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問題與策略[J].黑龍江工程學院學報,2020,34(5):69—72.
作者:張婧婧 單位:廣東茂名幼兒師范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