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城市低碳經濟改造模式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本文從重化工業主導城市和非資源型工業主導城市兩個角度,重點分析了已建成的城市老區的經濟體系特征,并從產業置換、資源利用等方面提出了改造老城低碳經濟的模式和對策。
低碳城市是未來我國城市發展的目標模式。而構建低碳城市最關鍵的是城市低碳經濟的形成。老城區低碳化改造的重點在于如何打造出老城區的低碳經濟,如何擺脫以往的高排放或資源、能源浪費的經濟特征。而老城區低碳經濟體系的建立比新城更加復雜,因為不同的老城已經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經濟體系,并且依賴于它作為城市發展的動力,尤其是目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快速發展的時期。因此,若要深入地分析我國老城區低碳經濟改造的理想化模式,需要首先明確老城區經濟體系的特征,需要從經濟體系的角度劃分老城經濟類型,從我國目前城市經濟的發展特征來分類,筆者認為,可劃分為重化工業主導型城市和非資源型工業主導型城市兩類。
一、重化工業主導型城市理想化低碳經濟改造模式
(一)重化工業主導型城市經濟特征及高碳化問題。
1.產業低端、產品初級、產能落后是我國重化工業主導型城市經濟的普遍問題。我國重化工業為主導的城區生存依賴的主導產業一般表現為資源消耗大、工業技術水平較低、以粗放增長為主要增長方式的產業體系。這種產業體系的通病是處于產業鏈的較低端,產品為初級加工或礦產資源直接供應,生產方式為落后的工藝裝備和高耗的產能生產裝置,通常非一體化裝置,并且單體裝置產能較小。這種產業經濟特征勢必難以避免重化工業發展過程中的大量資源能源浪費和碳排放過高的問題。2.高排放、能源資源浪費、破壞生態的工業園區普遍存在。我國重化工業為主導的城市另一個普遍的現象是存在著大量的被批準或未被批準的重化工業園區群體,這種工業園區成為城市經濟中碳排放的主體,它們的存在,給周邊的生態環境帶來負面影響,有些甚至是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重化工業園區各類重化工業企業相對集中,污染問題特別突出。工業園區運作的過程中,會排放各種有毒有害氣體,從而導致酸性降水、煙霧、臭氧損耗和全球變暖等;排放包含金屬成分的溶劑、涂料、油類、酸類和其他廢水,從而造成水土惡化,危害人體健康;傾倒大量工業廢料,從而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另外,運輸、儲藏和處置油類、溶劑、特種金屬、污泥和特種溶液也會增加對環境的損害。因此,在重化工業主導型城市中的各類工業園區中實施循環經濟行為,能夠較快、較有效地緩解工業發展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是符合我國國情的低碳城市建設的捷徑。3.大多數重化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存在著粗放管理、技術工藝落后、廢棄物亂排放等問題。作為單體重化企業,由于管理水平和生產技術工藝落后等原因,存在著原材料和能源浪費、不能充分淘汰有毒原材料,全部排放物和廢物離開生產過程以前仍然保留一定的毒性等問題。由此造成重化企業在整個生產周期過程中對人類和環境的影響仍然較大。如何最大限度地減少生產過程中的排放物,及其所造成的對人和環境的危害,實現從產品生產到處理的全過程都能降低或減少排放是低碳經濟改造必須注重的問題。
(二)理想化低碳經濟改造模式。
針對重化工業主導型城市經濟的特征及其高碳排放的問題,筆者認為,理想化的低碳經濟改造模式應為:三個置換+循環經濟園區改造+低碳制造與清潔生產。1.“三個置換”。“三個置換”是指產能、產品、產業置換。產能置換是指針對重化工業的產業特點,需要用先進裝置替代落后或須淘汰的生產裝置,用大的一體化生產裝置替代小的、落后的產能裝置。比如,鋼鐵產能用大的高爐替代小高爐,石化裝備用煉化一體化生產裝置替代分離的、小煉化裝置,水泥裝置用新型干法回轉窯替代混法轉窯等等。產品置換是指針對目前我國重化工業企業產品大多技術含量較低、制造粗放等問題,需要開發、設計或引進新一代同類產品,功能更多、更先進,技術水平更高、排放和污染更小的新產品來替換舊的產品。產業置換是指針對目前重化工業占比過大,經濟發展過于依賴重化工業的弊端,需要采取發展非資源型工業和服務業等方式,來替換重化工業的經濟份額,形成多產業支撐經濟增長的有利局面。2.循環經濟園區改造。要在吸收、借鑒世界級重化工業園區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園區的實際,統一布局建設一體化的公用基礎工程(公用輔助設施工程、物流倉儲工程和管理服務工程),重點構建共生企業間、關聯產業間的原料和產品鏈,以龍頭企業項目為中心,延伸拓展接續產業和資源再生產業項目,合理布局各個產業功能區和企業群,實現區內資源梯次開發和良性循環流動。從而形成園區企業、產業與社會相互貫通的大循環經濟框架。3.低碳制造與清潔生產。在企業層面,廣泛推行清潔生產、資源深加工和循環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單位產品物耗、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構建綠色制造體系。
二、非資源型工業主導型城市理想化低碳經濟改造模式
(一)非資源型工業主導型城市經濟特征及其高碳化問題
。1.過度依賴傳統化石能源,能源利用結構畸型僵化。非資源型工業主導型城市經濟雖然不像重化工業主導型城市那樣帶來極高的碳排放水平,但就我國目前非資源型工業主導型城市的主要能源供應來看,化石能源所占能源利用量的比例應是96%~100%,能源利用結構主要是煤炭、石油、天然氣,非化石能源的利用微不足道,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種能源利用的依賴模式不可避免地帶來較高的碳排放水平。2.加工產業總體上仍然處于產業鏈和技術鏈的低端,高新技術產業比重低,戰略性新興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我國除了沿海發達地區個別城市以外,非資源型工業主導型城市經濟的加工產業仍然處于產業鏈和技術鏈的低端水平,絕大多數非資源型工業局限于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工業,雖然很多以產業集群的面貌出現,但是,目前由于產品初級化、技術水平不高,很多冠以世界第一的產業集群都開始出現“集群鎖定”現象,產能停滯、發展停滯、技術創新停滯。這些產業集群的生產加工水平較低,資源和能源浪費仍然較為嚴重,雖然單體企業的碳排放不像重化企業那樣大的規模,但是這類企業數量多,分布廣,總體上仍然構成了城市的高碳排放。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在我國非資源型工業主導型城市中仍然占比較小,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還未形成一定規模。3.資源和能源循環利用存在盲目混亂的現象,沒有建立起完整的資源能源再生利用的循環系統。我國城市中資源和能源的再生利用已經起步,在很多城市都修建了水循環系統及相應的基礎設施,但是,總體上,城市層面的資源能源互通、互用、一體化的循環再生系統沒有建立起來,只是在局部領域、個別地域或部分園區建立了小規模的水資源或廢棄物回收系統,這些系統的建立并不能改變整個城市層面的資源能源循環利用的盲目混亂的問題。
(二)理想化低碳經濟改造模式。
針對非資源型工業主導型城市經濟特征及高碳排放的問題,筆者認為,理想化低碳經濟改造模式應為:新能源替代+高端產業化與產業高端化+建立資源再利用一體化系統。1.新能源替代。“新能源替代”就是要建立一個全新的能源體系來替代傳統的化石能源體系為整個城市生活、城市產業、城市社區提供能源。這個體系含義廣泛、內容很多,包括風能、太陽能、地熱能和生物質燃料等新型可再生能源,也應該包括已經比較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如大型水力發電等,更應該包括不可再生能源中的核能。除此之外,新能源體系還應該包括許多通過新技術和新材料的開發對傳統能源甚至化石能源的再利用。通過新能源體系替換僵化的傳統能源供應體系,將使低碳城市改造從源頭上提質提速。2.高端產業化和產業高端化。圍繞“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發展質量”主題,以制造業價值提升為目標,以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和服務型制造為方向,以基地和項目建設為載體,以提升改造優勢傳統產業為抓手,實施產業鏈提升工程、產業鏈配套工程和產業整體提升工程,著力推進制造業高端化發展,加快形成技術先導、附加值高、能耗低、污染少、帶動力強的高端制造業。通過高端產業化和產業高端化,使非資源型工業主導型城市經濟逐步由傳統一般加工工業集群(技術工藝水平落后、小企業大群體所帶來的高碳排放)向高端產業集群(無污染、零排放、技術含量高、市場效益好)演進,從而從根本上解決低碳經濟改造中產業自身排放的問題。3.建立資源和能源再利用一體化系統。重點建立能源和礦產資源、水資源、固體廢棄物和土地資源綜合利用管理控制體系,實現城市低碳經濟運行的科學管理和有效控制。第一,可以建立能源綜合利用管理控制體系。建設城市內部能源回收利用系統、園區間、企業間能源梯級利用系統和能源綜合利用系統。以城市熱電聯供、余熱利用、廢物焚燒裝置熱能綜合利用、低壓蒸汽供暖等項目為抓手,建立城市熱能的梯級利用體系。第二,建立廢棄物綜合利用管理控制體系。一是建立工業生產的廢棄物回收利用體系。將生產工序中產生的各種余熱、余壓、余氣、廢水、廢鋼、含鐵塵泥、軋鋼鐵皮、各種煤氣全部回收再利用。二是建立多層次的工業垃圾回收利用體系。重點建立廢舊紙品、塑料、橡膠、金屬等工業垃圾回收利用體系。建設一批加工處理中心,通過合理的加工利用,減少和避免工業垃圾在收購、加工、利用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二次污染,實現良性循環。三是建設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與回收利用體系。建設和完善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設施,建立綜合服務區、垃圾中轉站和垃圾處理廠等三級垃圾回收利用體系。四是鼓勵建筑垃圾循環再利用。綜合利用分揀、集中、重新加工等技術對建筑垃圾進行分類、篩選,鼓勵采用新技術、新工藝對建筑垃圾實施再利用、再開發,加強廢鋼筋、廢鐵絲、廢電線和各種廢鋼配件等金屬材料、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五是建立廢棄物與副產品信息機制,定期向外相關信息,促使廢棄物與副產品能在更大范圍內得到更好、更合理的使用。第三,建立土地資源高效利用管理控制體系。嚴格控制項目用地規模,在項目引進、設計審查等環節加強管理,嚴格控制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低的產業項目建設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安排關聯項目建設布局,提高配套項目建設的土地集約化水平。
作者:石家莊精英中學 單位:陳泓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