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理教學用作業鞏固教學效果的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作業是高中地理學科的基本組成部分,一般被用來檢測學生的學習不足、鞏固現有學習水平等等。然而,高中地理教學一直存在“時間緊,任務重”現象,所以教育部提出了“減負提效”的要求。那么,高中地理教師應該如何在“減負”的同時保證作業教學的質量與功效呢?本文將從針對學生疑問設計專項地理練習、針對學生差異設計分層地理作業、針對練習反饋及時進行練習輔導三個角度分析高中地理教師應該如何保證作業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以便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地理能力。
【關鍵詞】高中地理科學作業設計策略
一、針對學生疑問設計專項地理練習
地理作業的基本作用就是要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與不足,所以高中地理教師應該轉變“重量不重質”的不良觀念,根據學生們在課堂學習中所表現的不足來設計專項地理練習,確保每一輪地理練習都能及時鞏固學生的現有地理學科能力,不斷提升高中生的地理應試能力,有效豐富高中生的解題經驗。就如在“大規模的海水運動”一課教學中,學生們就在課堂上學習了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具體影響。在課堂結尾階段,我利用課堂檢測與課堂小結匯總了學生們的學習不足,發現本班學生對等溫線的識讀與應用、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等重點知識依然存有疑問。于是,我就專門針對這兩個知識點設計了地理作業,希望學生們可以根據等溫線來判斷暖流與寒流問題,然后根據洋流性質與分布規律來判斷某個地區的自然環境,以便幫助學生重點突破學習難點。
二、針對學生差異設計分層地理作業
常規的高中地理教師通常會以統一的地理作業布置練習任務,然后再制定統一的作業收繳時間。然而,多元智能理論已經指出每個人的顯性智能結構不同,高中生的認知能力發育水平不同,難以應付同樣難度、同等數量的地理作業。如果一味強求統一步調,那么會大大挫傷高中生的練習自信。對此,高中地理教師應該要設計分層地理作業,尊重學生差異,滿足學生個性化練習需求。就如在“河流地貌的發育”一課教學中,本班學生便表現出了不同的學習優勢。比如,本班少部分學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等思維能力發育比較成熟,能夠根據流水作用的侵蝕形式分析具體的地表形態,還能結合流水運動規律分析堆積地貌的形成與特征。因此,我在設計地理作業時,就以河流堆積地貌示意圖與河谷演變過程設計了河流侵蝕地貌的相關問題,鼓勵學生自主分析沖擊平原的形成原因。但是,還有一部分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較差,難以理解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的形成原理,所以我將作業重點放在了本課重要概念內容之中,鼓勵學生靈活應用本課重點概念。
三、針對練習反饋及時進行練習輔導
教師輔導關系著地理作業的最終效果,因為如果缺乏教師講解,學生即便知道自己的認知不足與缺陷,也難以及時補充與改善。對此,高中地理教師應該要及時組織作業輔導,為學生指點迷津。但是,學生們在地理練習中出現的解題錯誤不盡相同,所以高中地理教師既要在地理習題課上講解共性疑問,也要及時補充“一對一”教師輔導,鼓勵學生根據個人疑問向老師求助,避免學生疑問越積越多。就如在“工業區域的形成”一課教學中,我利用我國目前主要的工業聚集地設計了作業練習,希望學生可以靈活應用“工業區域的形成”一課知識進行問題解答。但是,通過作業反饋,我發現本班學生對工業區域的形成原因與影響因素的了解不深,在解題時出現誤答、錯答、答案不全等問題。于是,我就專門在地理習題課上重新引導學生學習了“工業區域”的形成原因與影響因素知識,確定學生準確理解本課重點內容之后,再鼓勵學生自主修改作業答案,然后再進一步做出習題解釋。待共性問題得以解決之后,我就鼓勵學生自由舉手,向我發送“一對一”解題輔導信號。總而言之,高中地理教師應該要正視地理作業的作用與實施程序,懂得地理作業并不是“應試”工具,而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地理素養為根本的地理學習資料,以差異性、針對性的地理練習與及時的練習輔導保護高中生的積極學習心理,確保地理練習能夠對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科能力與解題能力有積極的促進功效,為促使學生在高考地理中取得長遠發展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張立峰,楊賀文.高中地理有效作業設計與評價策略[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12):35-36.
[2]楊雪寒,劉玉振.高中地理教材作業系統探究———以人教版“必修1”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22):16-17.
作者:田志平 單位:蘭州第六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