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電視新聞報道人物拍攝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講好中國故事是當代新聞輿論工作者最重要的責任?!敝v好中國故事,就離不開人物報道。典型人物報道既是電視媒體引導功能的具體體現,也是新聞宣傳唱響主旋律的需要。電視新聞現場采訪拍攝就是用鏡頭說話,在完全尊重新聞事實的前提下,現場截取需要的畫面為新聞所用。記者拍攝的鏡頭是不是突出反映了新聞的關鍵點,信息量是不是豐富,有沒有潛在負效應,這個過程就包含了記者的政治立場表達,它與自身的政治素養、文化涵養和拍攝技能有關。政治素養關系到你拍攝的鏡頭是否符合當下時代的大背景,是否鮮明地表現出正確的政治觀點;文化涵養關系到你拍攝的鏡頭是否表達出鏡頭外的深刻含義,是否符合當下的審美潮流;拍攝技能關系到你能否通過鏡頭正確表現新聞主題,信息量是否充分,構圖是否合理,畫面是否有沖擊力等等。
關鍵詞:電視新聞;人物拍攝;影像魅力
記者踐行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真正深入到生活中去發掘那些正在發生的新聞,充分發揮電視鏡頭現場表現的長處,拍攝接地氣、冒熱氣、有朝氣的新聞畫面,才能感召我們的觀眾。面對一個立體的新聞事實,拍攝什么樣的鏡頭,什么時候拍攝,截取怎樣的畫面,才能真實地、突出地、盡量完美地反映新聞事實。這里想專門探討一下典型人物報道或者說電視新聞中人物段落的拍攝問題,也包括和時政新聞有關的領導人物新聞拍攝。人物拍攝,是拍好電視新聞的基本要求。一般來說我們會把新聞分為時政類和民生類,人物對象也分為領導人物和新聞故事人物。先說新聞故事人物,這類報道一般都是從小切口的故事場景入手拍攝一個小故事,這個段落可以不是主題,但卻是必不可少的揭示主題、佐證主題的重要部分;也可以開門見山直入主題,用最能博眼球的畫面直接抓住受眾的心??傊?,就是通過簡單明了具有說服力的畫面,表現出人物自然真實的原貌,從而提煉出最能體現時代精神,最能打動人心的故事和細節。盡量還原人物真實的工作和生活場景是前提。一個人,他在某方面做出了成績,得到社會的認可,值得我們謳歌、宣傳,通過電視新聞采訪去傳播正能量,比如一個扎根偏遠山村的女教師,一個疫情期間用堅守和溫情打動患者的小護士等等。那么接到一個人物報道的采訪拍攝主題后,首先要做的就是采訪前的設計。仔細做好采訪前的策劃和資料收集,掌握好人物獨有的典型事件,與編導一起精心選擇新聞角度,精心設計報道方案,避免多家媒體報道出現“千人一面”的現象;還要選好報道時機,充分考慮天氣、季節的影響,或有沒有正在發生的事件可以作為切入點等等。
一、掌握拍攝場境
人物在報道主題范圍內的活動是拍攝的要點。想用鏡頭刻畫出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就要選定符合報道主題的典型拍攝環境。但是,要讓畫面豐富起來,還需要一些相關的場面設計,比如拍攝扎根偏遠山村的女教師,學校是符合報道主題的典型環境,但不能只在一間教室里就把全部拍攝完成,那樣出來的報道,畫面單一,人物形象單薄,不具有說服力。一個稱職的攝像不僅要做到對所拍攝人物的活動環境心中有數,還需要豐富的聯想力,發現和設計合理的有助于升華主題的拍攝場景,拍攝好人物在這些場景中活動片段。比如在這篇報道中需要拍攝的場景,還需要有女教師行走在通往學校泥濘的山路上,在簡陋的小屋批改作業,在簡易的操場上和孩子們開心嬉戲等畫面。
二、刻畫人物性格
典型人物的拍攝,人物是核心。人都是有性格的,如何通過鏡頭刻畫出拍攝對象的性格,讓人物形象豐滿鮮活,除了人物本身活動的面目表情和肢體語言,如開心的笑臉、堅定的步伐、認真的眼神以外,還要善于發現和人物有密切關聯的物體。如收集的粉筆頭、整潔的舊衣物、卷角的筆記本、塵封的老相冊等,通過以景襯人、以物喻人、情景相連,使觀眾了解到人物的另一面,聯想到鏡頭外的活動,從而刻畫出人物細膩、堅韌、善良的性格。人物生活化是需要特別強調的,英雄其實就是我們身邊的每一個凡人。把握這個基調,以“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為標準,善于現場捕捉人物生活和工作中的閃光細節,通過鏡頭中看起來平淡無奇的平凡事,來襯托人物境界的高尚和志向的偉大。我們常說鏡頭是有溫度的,這個溫度就是平民視角,這個溫度可以包含親人牽掛、鄰里關愛、職業堅守、事業情懷。
三、設計鏡頭運用
鏡頭的運用,好比廚師的廚藝。有了好的新聞題材,如何通過鏡頭把它完美地展現出來,這就是電視新聞攝像的主要工作。一條消息是通過十幾個或幾十個鏡頭,按照一定畫面語言邏輯串聯起來完成的,有鋪墊、有高潮、有展現、有比喻。我們要做1+1>2的鏡頭邏輯思考,有序展開新聞主題,通過連貫畫面引導受眾的思考方向,通過推拉搖移跟各種拍攝手法的表現特點,設計恰當的拍攝手法,準確傳遞所要表現的內容信息。比如推鏡頭,是突出刻畫一個場景下存在的人或物的細節,把受眾的發散思維收攏到一個集中點;移動拍攝可以表現復雜的場景或時間的變換;跟拍則可以引導受眾跟隨人物體驗在不同場景中的感受?,F在新媒體短視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拍攝手法千變萬化。雖然電視是傳統媒體,但作為傳播載體和手法來說兩者基本相同。網絡短視頻由于是碎片化的視頻信息傳播,一般介于15秒至3分鐘左右,某種程度上對畫面的簡潔和精彩程度要求更高。它和傳統電視媒體的區別就是短小、快速、碎片化,不求一條就包羅萬象面面俱到,但贏在更新快、渠道廣、來源多,千人千面多條并發,在一段時間內通過多個短視頻完善內容,形成完整的新聞事件信息。作為一名電視新聞攝像,首先要轉變觀念,要去研究新媒體的運鏡手法,換位體驗受眾的感受,思考如何用你的鏡頭功夫,拍攝出“博眼球”畫面,讓中心人物活起來,讓電視屏幕和受眾心靈產生共鳴。
四、現場聲音采集
電視是聲畫藝術,電視新聞的魅力也在于此,有畫面,再有現場聲音,就可以使得受眾身臨其境。在人物報道的新聞中,尤為注重現場聲音的采集。如在扎根偏遠鄉村女教師的消息中,在俯拍學校大景中配上女教師清亮的講課聲和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就可以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在教師燈下伏案批改作業的畫面中,滴答的時鐘聲配以遠處偶爾傳來的狗吠,就傳遞出深夜這個時間的概念。再比如,在拍攝升旗儀式時,鏡頭的運動節奏要跟隨國歌的段落節奏同步,才能完整地調動受眾情緒和現場氛圍共鳴。所以,作為電視攝像記者在拍攝時,必須兼顧錄制相對完整的現場聲,這種“原聲”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飽滿生動,為以后的制作增色不少,比起后期配音解說更加讓人信服。
五、同期采訪運用
人物報道,避不開的是報道對象的同期聲采訪,“不得不說”和“有話要說”是電視同期聲的精髓。但工作實踐中,往往一條消息的成敗也在同期聲的運用上,同期聲用得好,可以提升人物的形象,更好地反映人物的精氣神,進一步豐富報道形式、提高報道質量。撇開文稿內容設計部分不說,拍攝同期采訪時,人物的語速聲調、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周圍環境,都是影響人物形象和新聞質量的因素。在實際工作中,就常常發生記者采拍回來的同期聲畫面中,人物表情僵硬、神情緊張,甚至衣衫不整、環境雜亂、表達吞吞吐吐等情況。要避免發生這種情況,需要記者前期就和采訪對象提前做好溝通,讓她講有感而發的肺腑之言;同時再選好采訪環境,通過合理構圖利用好前景、背景,避免采訪環境中與采訪主題不相干的干擾信息入鏡。不過在實際采訪中,還是存在現場文字提示的情況,被采訪者語言雖然流暢不少,但目光游動、言語機械,人物的可信度和真實性打了不少折扣,所以不到非常之需,現場文字提示還是避免為好。
六、畫面的截取
一個新聞事實是由多個側面組成的。記者到達新聞現場的時間、拍攝鏡頭選取的角度、采訪對象的選取和狀態等等,都可能影響新聞的正確性和完整度。拍攝畫面是為新聞內容服務的,不同形態的媒體,會根據不同的要求選取不同畫面,從不同的角度來展現各自的新聞點,但這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前期拍攝時,就應在形成拍攝方案后,能拍盡拍力求完美;同時在后期剪輯過程中,突出人物報道的“精簡和情懷”。電視新聞是線性的,“秒秒千金”使得電視新聞的人物報道不可能面面俱到,不能把人物報道做成人物傳記,更不能按流水線做成人物履歷。細研主題,精選素材,用邏輯完整的鏡頭來反映人物的一點一事,用最有新聞價值的鏡頭呈現最主要的事跡,用最精彩的畫面展示人物形象和品格面貌。切不可隨想隨用,時空邏輯混亂、場景不明。
七、領導人物拍攝
主流媒體是黨委政府的喉舌,要把黨委政府的政治話語,通過鏡頭轉化為媒體話語,體現出一個媒體的整體水平和政治素養。電視時政新聞的領導鏡頭拍攝,一直是時政新聞畫面的重中之重。撇開一般的拍攝畫面美學而言,究其原因,因為它涉及消息所反映的政治立場,更涉及拍攝者的政治視角。電視新聞里反映出來的領導人物形象,從某種角度來說,直接反映了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小到一個團體、一個班子的精氣神,這個畫面是有政治色彩的,時政新聞“秒秒政治”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它不同于我們拍攝路人甲,也不同于拍攝明星人物,不能通過畫面演繹,而需要扎實的基本功、敏銳的政治眼光、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精湛的拍攝技藝來完成,需要政治和業務“雙過硬”。會議消息基本上是由人物群像的鏡頭構成,根據會議主題,拍攝必須有重點、又有兼顧。這類消息場景單一、人物穩定,人物有職務大小、主次、排序的區別,雖然在畫面上從技術層面來說都是人物拍攝,但在拍攝的順序上、構圖的景別上和鏡頭的時長上都有著嚴格的規定,攝像記者必須要事前熟悉領導職務和排序,把規矩牢記在心。參會的主要領導人物必須要拍攝好,這是政治要求。在這里,攝像記者的主要任務和責任,就是把領導人物精氣神最好的一面展現在屏幕上,畫面表達的信息,是任何文字解說都無法替代的。在拍攝會議氛圍和場景交待的大景鏡頭時,畫面需要傳遞的是展示會議主題(會標),傳達會場莊嚴、肅穆、認真、安靜等信息。要“睜著眼睛拍攝,預判鏡頭效果”,確保每個與會者都是最佳狀態。但凡畫面中出現打哈欠、看手機、交頭接耳、東瞄西看的,與政治要求不符,都是不能采用的廢鏡頭,需要重新拍攝。同時還需謹記以下三點:第一是走位,拍攝場景是嚴肅安靜的會場,要事先規劃設計好拍攝線路,避免在會場中亂竄,影響會場紀律;第二是構圖,畫面中涉及主要領導人物的,一般以中心構圖和對稱構圖為主,畫面表現有主有次、有呼有應;第三是拍攝,在拍攝時,領導人物的神態是唯一評判標準,以領導抬頭講話、表情親切、姿態自然為準,切忌埋頭念稿、左顧右盼、手勢過大、背景雜亂的畫面出現;其他領導人物拍攝標準相同,只是在景別構圖和畫面時長上有嚴格區別,單框一人、同鏡二人、同鏡三人,必須對稱拍攝,不可隨意更改。確保每個入畫的人物都是嚴格按照規定順序、規定的景別、規定的時長出現在新聞中。領導人物視察調研,也是我們經常拍攝的一類消息。除了上面談及的要求外,攝像記者的預判走位非常重要。記者要事前了解流程,根據光線、背景、前景等環境因素,做到提前到位選好拍攝角度。這類消息重點要拍攝的就是不同場景下的互動,在構圖上分清主體和客體,盡量保證主要人物在C位,捕捉人物交流時的肢體語言和現場聲,通過鏡頭展現現場交流感,傳遞領導人物親民、親為的形象。只要有人就會有信息傳播,新聞業永遠是朝陽的產業。在融媒體高歌猛進的今天,作為傳媒主陣地的一員,只有認真學習領會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時俱進刻苦鉆研業務技能,適應當下媒體融合轉型的新要求,踏踏實實踐行“四力”,借鑒好其他媒體的表現形式,充分展現電視新聞的影像魅力,才能完成好新形勢下的宣傳任務。
作者:翟啟山 單位:貴陽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