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要素及采編創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資訊傳播的介質和形式發生了極大的改變,互聯網、移動端等數字化新媒體迅速崛起,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面臨著巨大挑戰。基于此,廣播電視必須運用新技術手段,加快向新媒體融合、轉變,同時學習借鑒新媒體傳播的特點,大力革新內容生產方式。筆者重點論述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必須具備的要素,探討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的創新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電視新聞;采編;創新
現代科技催生了新媒體。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在整個傳媒業掀起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等傳統媒體受到了強烈的沖擊。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創新內容生產方式,提高電視的新聞傳播力、輿論引導力、宣傳影響力、媒體公信力。
1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資訊傳播的特點
1.1信息載體多樣化
載體是新聞資訊生產和傳播的渠道,在媒體環境下,新聞載體呈現出多樣化且多元化的特點[1]。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新聞報道方式根本無法切實滿足當前社會發展的需求,同時也無法達到過去的傳播效果。在大數據背景下信息載體開始朝著立體性、綜合性方向發展,過去受眾只能在廣播或是報紙當中獲悉相關的新聞信息,在新媒體環境下人們可以通過微博、微信以及手機網頁查看信息[2]。
1.2傳播主體多元化
隨著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的出現,新聞信息的獲取方式和傳播主體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新媒體環境下,新聞信息主要以普通個體為創作源頭來產生,并且通過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快速發散,形成了當下“萬物皆媒”的環境。這種傳播主體的多元化,使政府不再是唯一的信源,人人都可以通過微信、微博參與發聲,事件的話語博弈更為激烈。
1.3傳播方式立體化
新媒體環境下,“全媒體”集團、中央廚房的采編新模式,使新聞信息的傳播呈現立體化的格局。
2新媒體環境對電視新聞的要求
在信息爆炸、自媒體叢生的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的原創性、唯一性不再是傳統媒體的制勝法寶。電視新聞要想占據輿論高地,在保有“黨和政府喉舌”的權威性前提下,必須從內容的廣度深度和形式的喜聞樂見上作出更多的努力。
2.1內容豐富全面
新媒體環境下,人們利用各種信息設備獲取海量的信息。信息獲取渠道的差異,使得信息內容零散不全甚至存在出入和矛盾。在新媒體浪潮的席卷下的新聞采編人員,需要圍繞某一主題收集新聞信息,將相關信息串聯起來,并通過專題的形式切實有效呈現在社會大眾面前[3]。也就是要充分擴大新聞的橫向寬度和縱向深度,做到應有盡有。
2.2形式鮮活多樣
在過去較長時期內,電視新聞傳播模式過于死板,風格不能吸引大量觀眾。傳播形式單一,不能滿足大量人群的接收需求,與快速發展的時代不相適應,從而導致大量受眾離開[4]。新媒體環境下,各種編輯軟件的出現,為濃縮、提煉新聞奠定了良好的條件,經過技術處理后的電視新聞節目更具色彩美。電視新聞要研究受眾特別是年青人的收視心理,及時運用新技術,采取豐富多樣而生動鮮活的表現形式,才能有效吸引受眾。
3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采編的創新策略
根據新媒體環境下新聞信息傳播的特點,對照其對電視新聞的要求,新聞采編工作應該轉換觀念、加強策劃,從題材選擇、報道角度、編排方式、語言風格、傳播形態等方面著力加以創新。
3.1節目選題要貼近生活
作為宣傳的主陣地,電視新聞十分注重宣講大政方針,忽視了新聞的貼近性,總是一本正經的嚴肅面孔,久而久之讓受眾產生厭煩感。而新媒體多是平民視角,講述你我他生活中的新鮮事,普通百姓成為新聞事件的主角。電視新聞要創新報道題材,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把攝像機的鏡頭多聚焦基層和市民生活,從受眾的角度去找選題、做節目。山東齊魯電視臺有個《百姓辦事》欄目,在當地就深受喜愛。這個欄目主要是記者扛著攝像機,跟拍當地群眾去醫院看病、到郵局寄快件、電信營業所交電話費、到超市退商品等各種生活事件,充分展示百姓生活的原生態。節目既直觀真實反映了普通人的酸甜苦辣,較易引起受眾的關注和共鳴,又促進了公共服務窗口工作作風和辦事效率的改進,為老百姓排憂解了難,從而使欄目有了鮮活的生命力和極高的收視率。貼近生活、關注百姓,應該成為電視新聞節目創新的一個方向。
3.2報道角度要新穎獨特
電視新聞有不少內容是例行性的活動報道,比如會議。這類活動,題材雖然無法更新,但報道的角度卻可以進行創新。報道角度的不同,所呈現出來的報道形式和效果就會有較大的差異,通過創新報道角度就可以讓同類題材的新聞顯得新穎獨特,激發受眾的收視興趣。2017年12月,岳陽市召開金融創新工作會議。電視記者在做報道時,大膽跳出會議現場,與金融機構負責人磋商后,深入基層采擷人民群眾享受實實在在金融惠民成果的畫面,同時策劃了一組現場辦理的場景,讓受眾直觀感受到了金融惠民工作的進展和成就。通過這樣的形式,豐富的同期聲和現場鏡頭,增強了新聞事件的實用性和可視性。最后,記者又畫龍點睛式地點出了當日會議的主題,成功贏得了受眾對于此次金融創新工作會議的關注和了解,達到了為金融行業宣傳的目的,收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3.3編排方式要有機組合
在對新聞進行編排時,要改變以往就事論事、簡單排序的方式,發掘編排對新聞的再創造功能,把重要新聞事件的背景、解讀、分析補充進來,把同類新聞事件有機串聯成一組,通過創新編排方式來增加新聞的廣度和厚度,最大可能地滿足受眾了解新聞的需求。2016年4月1日,正值春暖花開時節,清明節也即將來臨,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在當天的《朝聞天下》欄目里,以“春天、清明節”為主題,集納、播發了一組消息:《廣東廣州:郊區墓園“生態葬”日漸增多》《貴州六枝:櫻桃花開正旺踏青賞花好時節》《阿爾泰:春暖雪融小型雪崩多發影響交通》。這就是編輯有意識地圍繞一個主題,把同類新聞集合編排成一組,充分展示了我國幅員遼闊、同一時節各個地區的不同自然風景,反應了隨著文明祭掃的推廣,新型綠色殯葬模式正逐步受到人們的理解和接受,保護生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3.4語言表達要準確生動
電視新聞不同于其他媒介的新聞,主要依靠畫面和聲音而不是文字等方式來進行表達,稿件的文字要轉換為解說的語音。針對這一特點,采編人員在琢磨新聞解說詞時,要根據文字變為配音后的聽覺感,使用得體和恰當的文字,確保解說的通俗易懂和準確無誤,增強語言的可聽性和感染力。要注重研究新聞語言的張力,借鑒網絡語言平實親民、易于接受的風格,使之成為電視新聞吸引受眾的助力器。2013年“月球車玉兔”的微博號在微博界興起?!霸虑蜍囉裢谩弊鳛橛裢迷虑蜍嚨墓俜轿⒉?,從登場開始它就用第一人稱“我”來實時播報我們國家第一輛月球車的登月過程。這條微博改變了以往的官方腔調,大走親民路線,而且非常會賣萌。例如,“這里的太陽己經落下,溫度下降得真快。告訴你們個秘密,其實我不覺得特別難過。我只是在自己的探險故事里,和所有的男主角一樣,也遇到了一點問題。今天說了好多,但總覺得還不夠。”這種語言,一改以往新聞報道生硬、死板的表達方式,讓受眾覺得耳目一新,贏得了大家的一致贊譽。
3.5傳播形態要跨屏聯動
新媒體環境下,觀眾不僅是新聞信息的接收者,也是新聞信息的創造者,一個完善的新聞傳播活動離不開傳播者、傳播信息、傳播媒介、接受者以及信息反饋等相關內容。觀眾將自身的感受和想法反饋給電視新聞節目后臺,有利于電視新聞節目制作人全面的掌握觀眾的需求和觀看感受,進一步調整和完善電視新聞節目形式和內容,使電視新聞節目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精神消費品,提升觀眾對電視新聞節目的關注度[5]。中央電視臺4套的《中國輿論場》節目,緊扣時事熱點,將電視、互聯網、移動新媒體深度結合,創造性地引入“在線觀眾席”,全球網友可以通過手機進行實時搶票,成為當期節目現場參與者,直接分享觀點,向嘉賓提問,全程互動。這種融媒體的即時傳播與互動方式,既增強節目的趣味性和新鮮感,也讓一向“高冷”的新聞評論類節目更加親民、更接地氣。
4結論
概言之,新媒體環境對電視新聞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們必須轉變采編思路,創新工作方法,切實有效地革新電視新聞的表現方式,讓電視新聞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李林.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采編策略分析[J].科技傳播,2015(10):14,4.
[2]劉靜,劉文瀚.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采編的技巧及策略[J].新媒體研究,2015(1):7-8.
[3]張航洲.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新聞策劃的創新思維探索[J].新媒體研究,2015(3):35-36.
[4]耿嬙.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的困境與對策[J].神州,2018(8):292.
[5]鐘亮.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趨勢[J].新媒體研究,2017(9):150-151.
作者:劉鋼 單位:岳陽市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