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皮炎患者中醫證型與臨床評價指標關系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探究特應性皮炎患者中醫證型與年齡、性別、飲食偏好、皮損積分指標關系。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門診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86例特應性皮炎患者的一般資料,分析中醫證型與年齡、性別、飲食偏好、皮損積分的關系。結果本研究確定有濕熱蘊結型15例、血虛風燥型27例、脾虛濕盛型44例3種證型。評價指標對比發現:①年齡:2~16歲濕熱蘊結型與脾虛濕盛型患者比重較高,但僅脾虛濕盛型對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17~30歲血虛風燥型患者比重較高(P<0.05)。②性別:男性濕熱蘊結型、脾虛濕盛型證型發病較高(P<0.05);女性血虛風燥型發病較高(P<0.05)。③飲食偏好:濕熱蘊藉型患者以喜肥甘、辛辣為主(P<0.05);脾虛濕盛型患者以喜肥甘、辛辣、生冷為主(P<0.05)。④皮損情況:濕熱蘊結型患者紅斑、丘疹、腐爛癥狀較為明顯;血虛風燥型患者干燥情況最為突出,但其余5項皮損情況也較為明顯;脾虛濕盛型患者紅斑、腐爛、滲出/結痂情況最為明顯,其余3項表現也較為突出(P<0.05)。結論特應性皮炎中醫證型與年齡、性別、飲食偏好、皮損積分有一定相關性,可作為臨床診斷依據。
【關鍵詞】特應性皮炎;臨床評價指標;中醫辨證
特應性皮炎又被稱為異位性皮炎或過敏遺傳性皮炎,是一種具有特異性特征的變態反應性皮膚病,患病后常出現瘙癢難忍、多樣性皮損等表現,由于病程較長,患病期間病情反復發作,且具有遺傳性,為患者生活帶來了諸多困擾[1]。由于致病因素較多,臨床治療見效慢,中醫學認為只有基于證型判斷具體致病因才能實現徹底根治[2]。因此,本文通過特應性皮炎患者中醫證型與臨床評價指標關系分析,以期總結各證型特應性皮炎的特異性與差異性,指導癥候診斷標準量化。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門診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86例特應性皮炎患者臨床資料并展開本次研究,其中有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32例,患者年齡在2~30歲,平均年齡為(19.56±5.23)歲。所有患者均以Williams標準為診斷標準被確診為特應性皮炎,且所有患者均接受特應性皮炎積分(ScoringofAtopicDermatitisIndex,SCORAD)評分以及皮炎中醫證型調查問卷。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無性別以及年齡限制;②依據《中國特應性皮炎診療指南(2014版)》[3]相關標準診斷為特應性皮炎患者;③接受與配合本次研究。排除標準:①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②重大心腦血管疾病者;③嚴重精神疾病者;④7d內服用免疫抑制劑以及抗組胺藥物者;⑤由其他疾病導致機體內免疫球蛋白E升高者。本次研究所有納入患者均知情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3方法
1.3.1中醫診斷方法根據《中醫皮膚性病學》以及《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對特應性皮炎癥候進行診斷。診斷標準[4]:①發病位置苔蘚化、皮損干燥、表面粗糙肥厚,伴有劇烈瘙癢感,且有亞急性以及急性皮炎樣發作;②有濕瘡史,且反復發作,不易愈合;③發病位置多位于口周、肘關節屈側、膝關節屈側、小腿伸側、面頸;④有遺傳傾向以及過敏傾向,患者家族有癮疹、哮喘等疾病或其他具有遺傳性過敏史。分型標準[5]:濕熱蘊結型患者常有患處腫脹、腐爛流水、潮紅焮熱、連接成片表現,患者易出現心煩、口渴癥狀,并多有便秘問題,脈象弦滑、舌苔黃膩;血虛風燥型患者常有皮損浸潤、病情反復、患處脫屑、表皮肥厚、苔蘚化表現,患處抓破后有結痂出現,脈象較細、舌苔泛紅;脾虛濕盛型患者常有病程長且患處多為淡暗丘疹,患處表面以丘膿皰為主,患病后口膩納呆、口淡、泛惡欲吐,脘腹疼痛,全身乏力,脈象緩弱、濡,舌苔呈白滑、白膩態。
1.3.2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SCORAD評分了解患者皮損嚴重情況;并接受皮炎中醫證型問卷調查,調查問卷對患者患處局部癥狀以及全身癥狀、患者基本信息、病史、家族史、生活情況展開探究。
1.4觀察指標
①統計研究對象中醫證型分布情況;②對比分析特應性皮炎中醫證型與年齡的關系[6];③對比分析特應性皮炎中醫證型與性別的關系;④對比分析特應性皮炎中醫證型與飲食偏好的關系;⑤對比分析特應性皮炎中醫證型與皮損積分的關系[7],皮損積分以SCORAD標準進行評估,分值在0~10分,評分越高代表皮損越為嚴重。
1.5統計學方法
將研究數據錄入到Excel表格內,采用SPSS23.0對本次所獲數據進行分析,中醫證型分布、中醫證型與年齡關系等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行χ2檢驗。當P<0.05時,代表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中醫證型分布結果
結果顯示,特應性皮炎患者共有濕熱蘊結型15例、血虛風燥型27例、脾虛濕盛型44例3種中醫證型。見表1。
2.2中醫證型與年齡關系
濕熱蘊結型與脾虛濕盛型兩種證型在2~16歲患病概率較高,但僅脾虛濕盛型對比結果P<0.05;而血虛風燥型為17~30歲患病概率較高(P<0.05)。見表2。
2.3中醫證型與性別關系
濕熱蘊結型與脾虛濕盛型兩種證型男性患病概率較高(P<0.05);血虛風燥型為女性患病概率較高(P<0.05)。見表3。
2.4中醫證型與飲食偏好關系
濕熱蘊結型患者飲食習慣以喜肥甘、辛辣為主,生冷對于病情并無影響,P<0.05;血虛風燥型患者飲食習慣與病情無關,P>0.05;脾虛濕盛型患者飲食習慣以喜肥甘、辛辣、生冷為主,P<0.05。見表4。
2.5中醫證型與皮損積分關系
分析患者皮損情況,包括紅斑、丘疹、腐爛、干燥、滲出及結痂6項。3種證型兩兩對比后發現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濕熱蘊結型患者紅斑、丘疹、腐爛癥狀較為明顯;血虛風燥型患者干燥情況最為突出,但其余5項皮損也有較為明顯表現;脾虛濕盛型患者紅斑、腐爛、滲出/結痂情況最為明顯,其余3項表現也較為突出。從對比情況來看,脾虛濕盛型患者6項皮損積分都較高。
3討論
中醫學認為特應性皮炎是由濕熱風邪以及脾虛而誘發的皮膚疾病,很難實現徹底性根治,且該病誘發因素較多,中醫治療中需要根據具體致病原因確定治療方法,在診斷標準不明確的情況下,容易出現誤診,導致治療方向出現錯誤,延誤治療時機,加重病情[8-9]。因此,本次分析中選擇門診86例特應性皮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經過臨床診斷發現86例患者特應性皮癢主要有3種中醫證型:濕熱蘊結型、血虛風燥型、脾虛濕盛型,經過3種證型與年齡、性別、飲食偏好、皮損積分4項臨床評價指標的對比分析發現:在年齡上:2~16歲濕熱蘊結型與脾虛濕盛型患者比重較高,但僅脾虛濕盛型對比結果P<0.05;17~30歲血虛風燥型患者比重較高(P<0.05)。在性別上:男性濕熱蘊結型、脾虛濕盛型證型發病較高(P<0.05);女性血虛風燥型發病較高(P<0.05)。在飲食偏好上:濕熱蘊結型患者以喜肥甘、辛辣為主(P<0.05);脾虛濕盛型患者以喜肥甘、辛辣、生冷為主(P<0.05)。在皮損情況中:濕熱蘊結型患者紅斑、丘疹、腐爛癥狀較為明顯;血虛風燥型患者干燥情況最為突出,但其余5五項皮損也有較為明顯表現;脾虛濕盛型患者紅斑、腐爛、滲出/結痂情況最為明顯,其余3項表現也較為突出(P<0.05)。因而,可以確定中醫證型與臨床評價指標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10]。綜上所述,特應性皮炎中醫證型與年齡、性別、飲食偏好、皮損積分有一定的相關性,可作為臨床診斷依據。
參考文獻
[1]林銀哲,黃詠菁,莫秀梅,等.特應性皮炎患者中醫證型與臨床評價指標的關系研究[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9,29(13):119-122.
[2]趙一丁,楊潔,閆小寧,等.特應性皮炎不同中醫證型外周血T細胞亞群及其相關細胞因子達的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8,24(1):69-72.
[3]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免疫學組,特應性皮炎協作研究中心.中國特應性皮炎診療指南(2014版)[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14,12(6):603-606.
[4]張學軍,范瑞強,鄧丙戌,等.中醫皮膚性病學(臨床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496.
[5]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6]林銀哲,黃詠菁,莫秀梅,等.特應性皮炎患者中醫證型與臨床評價指標的關系研究[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9,29(13):119-121.
[7]陳麗杰,梁景耀,張錫寶,等.基于高通量RNA轉錄組測序技術分析特應性皮炎患者皮損與非皮損組織差異表達基因[J].中華皮膚科雜志,2019,52(10):729-735.
[8]羅瑞靜,劉杰,彭勇,等.上海市嘉定區兒童特應性皮炎中醫證候分布規律的臨床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9,33(8):943-948.
[9]盧山明,韋德鋒,鐘江,等.水通道蛋白AQP2、AQP3與MicroRNA-155在血虛風燥型特應性皮炎的作用機制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9,30(2):500-503.
[10]吳媛媛,鄭潔,肖風麗.兒童特應性皮炎2620例疾病嚴重程度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皮膚科雜志,2019,52(12):915-919.
作者:王劍鋒 單位:清遠市中醫院中醫皮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