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媒體環境下當代文學批評發展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給社會帶來了新的變化,給人們帶來了全新的生活方式,隨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面積應用,文學批評方式也隨之產生了新的變化。批評語言、批評手段、批評方式等都較之傳統文學批評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文學批評的使命卻不能隨之發生變化,所以,在對待新媒體的態度上,文學批評應該秉持其根本,對于文學未來發展,應該發揮其積極作用。本文結合新媒體的特征,分析了新媒體對于文學批評發展產生的影響,以及當前文學批評應該秉持的態度。
關鍵詞:新媒體;文學批評;新變
新媒體是新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有線網絡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新媒體時代”的概念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充實的過程,帶來全新的生活方式,對于現當代文學理論、文學批評的發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文學批評由于對新媒體的“失語”狀態,還無法真正進入角色,而新媒體中的文學批評則由于其自身在批評標準、批評體系等方面的無序狀態,無法擔當起指導文學的重任,這與新媒體文學的繁榮景象是無法匹配的。面對這種時代要求,傳統文學批評就必須緊跟新媒體時代步伐,不斷吸收和借鑒新媒體的發展要素和思考方式,不斷改進發展路徑、批評模式和批評方式方法。所以,探討新媒體時代文學批評的發展方向,對于把握時代脈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新媒體的自身特征
(一)門檻低、操作簡便
傳統媒體的運作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它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去維系。傳統的媒體形式,幾乎都有一套“寫作者-編輯-審查者”的內容生產流程,其測評嚴格,門檻極高,從而確保媒體生產內容的公信力和安全性,但對新媒體而言,這些角色都由一個人來完成。每個人都可以隨意地書寫個性化的內容,傳播沒有時間空間限制,比傳統傳播方式自由隨意,其進入門檻低,操作運作簡單,讓新媒體大受歡迎,發展迅速。
(二)平民化、個性化鮮明
新媒體主要內容的者大多來自平民階層,現在也成為“草根階層”。這些業余的新聞愛好者相對于傳統媒體的從業人員來說體現出更強烈的無功利性,他們的參與帶有更少的預設立場和偏見,但同時,這些自發的使用者和創造者,在其、傳播的過程中,也顯現出更強的自我意識,自然而然地帶有鮮明的個性化特征。
(三)交互性強、傳播迅速
由于新媒體在發表和傳播上都沒有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每個人都可以經營自己的“媒體”,信息能夠迅速地傳播,時效性大大的增強。加之新媒體在作者與接受者之間的距離為零,可以真正實現面對面交流和傳播,極大地增強了雙方的交互性。
二、新媒體引發的文學批評的新變
新媒體的個性化、隨意性和自發性給傳統中國文學批評的發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一)新媒體文學批評是一種互動式的文學批評
新媒體文學批評,由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在線性”特征,其傳播即實現了一種零距離和零時間傳播。新媒體文學批評對于作品的評論從作品開始創作,在媒體上第一次發帖開始,就已經跟隨作品的創作開始了,得到讀者的隨時隨地的關注,隨著作品的發展而發展。作者每更新一次帖子,就會有無數網友在線閱讀,并即時提出評論,為作品的創作提供建議。作者也可以在閱讀了讀者的評論帖子之后,采納合理意見,進行即時的修改。這種批評形式是互動式的,讀者與作者可以在線交流閱讀感受,對于作者的創作也是一種靈感性的啟發。
(二)新媒體文學批評是一種個性化的文學批評
由于新媒體的開放性,使批評的“門檻”降低,凡是具有一定文字寫作水平的人都可以對文學作品進行評論。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權威話語權,權力軸心被多元的話語結構取而代之,在批評上受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較小,使廣大草根階級可以自由發表對作品的不同看法,同時,這些批評話語帶有很強的個性化傾向,每個評論者都可以發表僅僅代表個人觀點的評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文學批評的水準,由于過度隨意,造成出現了很多水平極低的評論,這正集中體現了新媒體文學批評的優與劣。
三、文學批評在新媒體環境下的重構
文學批評要面對新媒體的急速發展,但不能失卻批評的使命,要達到這一目的,就需要傳統文學批評和新媒體文學批評積極地去融合,相互借鑒,相互學習。首先,傳統文學批評應該放下身段,正視新媒體文學批評的存在,從新媒體文學批評中吸取生命力,跨越數字“鴻溝”,充分利用網絡、手機等電子平臺的便捷、互動,使之成為批評家施展才華、表達思想觀念的廣闊空間。認識到文學在新媒體時代的新變,以更加開放、兼容的心態切入文學批評,用自身厚重的文化積淀、豐富的文學經驗和熟稔的理論修養來對多元化的文學體系進行闡釋,通過文學批評的職能激活當代文壇,使新媒體成為文學批評的沃土。同時,作為新生的不成熟的新媒體文學批評也應當不斷調整自身的不合理因素,摒棄那些淺陋的、粗俗的不良文化,從傳統文學批評中汲取養分,抵制批評中的趣味主義,堅持文學批評的指導使命,堅持對精神價值的關注和體悟,堅持批評的美學追求,從而建立起新媒體文學批評的標準和尺度,進一步規范新媒體文學批評.
作者:柳穎 單位:保定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