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尋根文學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伴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多的新的文學作品涌入我國的同時,我國也在不斷往外輸送我們的文學經典,我國的文學作品也在逐步走向世界。近幾年來,文學作品的輸出被置于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戰略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的位置。那么在這樣的形勢下,中國文學要如何在世界文學之林中明確自己的地位,該怎么樣與西方的讀者建立良好的關系?我們又該如何保護自己的文學之根,如何尋求更完整的中國文學呢?
全球化是一種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通常意義上我們認為全球化是說全球之間的聯系不斷加強,人類生活在全球規模的基礎上的全球意識的崛起,全球化意味著視全球為一個整體,在全球這個大家庭之中,國與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相互依存,共同進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全球化勢力的不斷擴張,在各國的政治、教育、文化等學科領域均引起了足夠的重視。那么在全球化的趨勢之下,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的現狀如何呢?新世紀以來,針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爭論很多,分歧變得越來越嚴重,導致了文學的核心價值被扭曲,市場經濟、全球化和大眾傳媒等的發展使得中國文學面臨的大環境日益復雜,文學的經典化和歷史化無法完成。盡管每年會有一千多部長篇小說以及上萬部中、短篇小說的產出,但是當代文學評價標準的混亂以及大眾的低期待率等問題,導致中國當代文學的衰落。與此同時,當代文學的研究也面臨重重困難。“五四”中國現代文學開端以來,中國文學已經走過了近百年的歷程,從1949年到現在,中國當代文學已經有了近六十年的歷程,盡管有著很長的文學歷史進程,無論從漢語本身的成熟程度和文學性的實現程度來講,現代文學的成就很多,但是中國當代文學歷史好像一直籠罩在現代文學的陰影之下[1]。在中國現當代文學視野下的尋根文學,又面臨怎樣的發展呢?尋根文學是以“文化尋根”為主題的文學形式,是1980年代興起的新文學形式,以韓少功發表的短文《文學的“根”》為開端,以現代意識反映傳統文化,致力于對傳統意識、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尋根文學思潮是文學尋找自我的思潮。至今已有三十年多年歷史的尋根文學,它到底要尋找什么根?賈平凹先生認為,作家首先是要尋找文學之根,文學的根首先應該是存在于文學之中,“文學可以具有生命、現實、經驗、自然、想象的真理,各種社會條件,或者你愿意加進內容中的任何東西。但是,文學不是由這些事情構成的。文學形成自身,不是從外部形成;文學的形式不能存在于文學之外,就像奏鳴曲、賦格曲、回旋曲不能存在于音樂之外一樣”。其次,賈平凹先生認為文學的根存在于文學史中,賈先生說:“在我們眼中,一切都是歷史性的,是一系列或多或少帶有邏輯性的時間、態度與作品的延續[2]。”
讀者在一個文學作品中感受到一種意蘊時,作品就會以文學史的一個環節呈現在文學之中。只有把尋根文學放在文學史中,人們才會意識到什么是新的,什么是模仿,什么是發明。只有在歷史中,文學作品才會真正意義上找到自己的價值和意義。文學尋根的過程,同時也是作家尋根的過程,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學作家應該怎么傳承我國的文學傳統,又應該怎么跟世界對話。我們要從世界的角度去認真審視我們的文化和文學傳統,把中國放到世界中去,把古典與現代相結合,賈平凹先生說過:“要對中國的問題作深入的理解,須得從世界的角度來審視和重鑄我們的傳統,又須得借傳統的伸展和轉化,來確定自身的價值[3]。”尋根文學是要找民族文化的自我,民族文學的自我,尋找作家的自我。尋根文學摒棄了對生活和歷史單純地進行政治層面的剖析,超越了政治批判層面而跳躍到歷史文化反思層面。它表現為對人類理性的追求、對傳統文化的深層批判,是文學進程的一種必然的深化,不停留于新舊民俗的斗爭上,也并不以批判封建禮教為重點。賈平凹先生認為,尋根文學不僅要為傳統文學延續傳統,還要給傳統中注入新的生機。那么在大時代背景下,尋根文學要尋找的是什么呢?尋根文學是一次有目的有意識的努力追求文學民族化的過程,在大多數尋根作家的文化藍圖中,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手段是民族化,民族化同時也是對抗西方文化中心主義和文化霸權的策略,韓少功指出,中國文學應該具有中國民族特色,不能“模仿翻譯作品來建立一個中國的`外國文學流派’”,“在文學藝術方面,在民族的深厚精神和文化物質方面,我們有民族的自我,我們的責任是釋放現代觀念的熱能,來重鑄和鍍亮這種自我[4]”。80年代中期的作家們進行尋根的時候,他們追尋的內容,決定了他們所尋求的根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尋根文學在小說的民族形式上改變的同時把大量的精力更放在了小說內容的民族化上,尋根文學與現代文學中的通俗化和大眾化,與當代文學提倡的民族形也有所差異,尋根文學的最基本的出發點是追求一種特殊的審美,它所重視的是文學的審美功能[5]。
站在今天來看,尋根文學也曾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頁體現了新時期文學民族文化的特色,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尋根文學意義上的空虛和內容的故事化和傳奇化使得尋根文學民族化的追求片面化和形式化。過分的追求“根”。過分的強調“根”,讓許多作家有些迷失,有些茫然。尋根文學試一次理論和實踐相脫離的文學運動,最初尋根作家的設想是希望通過內容上和形式上的民族化追求,從而開辟新時代文學的道路。就古典文學的發展而言,目前幾乎所有的中國重要的古典文學名著都已經有了多種語言的譯本,已經走向了世界,相比之下,當代文學作品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并未走出國門[6]。在全球化和后革命時代背景下,國學熱掀起了一股熱潮,逐漸成為了一道獨特的風景。國學熱的興起,是對我國現當代文學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受到質疑,新文學是沿著五四文學革命開辟的方向走上了創作的道路,國學熱的壓力真正意義上使得中國現當代文學開始反思自身存在的理由,同時給現當代文學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領域。尋根文學加強了古代文學和現當代文學之間的聯系,長期以來人們逐漸忽視了現當代文學和近代文學之間的內在的、深刻的聯系,而國學熱的興起使得尋根文學的研究者清醒過來,越來越多的人來時關注到現當代文學與傳統民族文化間的聯系,開始進行自我反思,從而發現現當代文學跟傳統文學之間有著傳承與創新的關系[7]。
尋根文學的最大意義莫過于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自己的創新。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該如何繼承,如何創新,怎么協調二者之間的關系,這都是很值得學者思考的事情。在引進來的同時,我們要思考如何送出去,如何讓我國的文學適應全球化的趨勢,文學尋根與國學熱都帶著如何對待西方文化的解答,都肩負著改造現實的使命。我們需要做的是堅持自己的基礎上,讓更多的更好的文學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吳義勤.新世紀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現狀與問題[J].文藝研究.2008(8).
[2][3]段建軍.賈平凹與尋根文學[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5(12).
[4]韓少功.文學的“根”[J].作家,1985,(4).
[5]熊修雨.尋根文學民族化追求的回顧與思考[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9).
[6]劉貴珍.如何有效地推進中國現當代文學走向世界——王寧教授訪談錄[J].山東外語教學.2013(1).
[7]陳國恩.國學熱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2).
作者:喬啟 單位: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