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語文教學中文學作品的育人功能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職語文教學,不僅有傳承母語文化的功能,也有傳授人文思想,提高學生道德品質的功能。文學作品是高職語文教學中的主要內容,包括有我國古代、現當代文學作品,以及外國優秀的文學作品。通過這些文學作品,讓學生了解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人們生活狀態,社會文化背景,還能學習如何面對生活的能力。
關鍵詞:高職語文;傳統文學;外國文學
我國古代就提倡“文以載道”,認為文人寫文章是為了闡明道理,由此引申為學習前人的文章,也是為了獲取人生道理。隨著社會的發展,文以載道的形式也在不斷發展,從最早的直接講道理,慢慢演變為“寓教于樂”,通過小說、戲劇這樣的文學形式來闡述生活哲理。
高職院校的教育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具有綜合知識的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不僅需要掌握技能,更需要具備良好的道德觀念和健康的心理,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社會。道德觀念是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綜合,只有具備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人,才能有積極的生活觀念,在社會上與人正常交流,能夠正視自己的不足,努力去改進。有正確的道德觀才會具備責任感,知道作為社會公民,應該在社會中擔負怎樣的責任;作為家庭成員,在家庭中擔負自己應有的責任,不至于成為“巨嬰”和“啃老族”。道德觀念還包括心理健康,有良好的道德觀的人,都具備承受挫折的能力,面對挫折,他們會反省自己的不足,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困難,找到克服困難的方法,而不是遇到挫折就放棄,從此不再去冒險。在高職教學中,專業課程用來培訓學生的技能,學生的道德觀和積極的心理,需要通過語文、思政教學,以及校園文化來實現,因為道德觀教育需要從不同渠道來獲取。當前很多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過程中,存在重視專業技能,忽視人文教育的現象。專業技能具有實用性,學生在人才市場,擁有專業技能,可以很快就業。人文思想是隱性的,在招聘中不會作為錄用條件。但如果忽視了人文素養,學生即使找到工作崗位,由于缺乏做人常識和積極心理,也會在工作中受到挫折,影響他們的生活。例如不懂社交禮儀,缺乏合作精神,在工作中老想著偷奸耍滑,有錯誤推給他人,或者拖團隊后腿,這樣的員工往往在工作中被孤立。而缺乏積極健康的心理,在生活中總是以自我為中心,這樣不僅在工作中被人孤立,在婚姻生活中,也因為這樣的心理引發家庭矛盾。因此,在高職教學中,道德和積極健康的心理培養,比專業技能更重要。重視語文教學,是提高學生道德素養的重要途徑。
二.傳統文學作品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育人功能
高職語文教學中,文學作品是主要內容,這些文學作品包括中國傳統與現代的文學作品,也包括國外的文學作品。傳統的文學作品包括古代哲學作品,詩歌,小說和戲劇。這些作品的年代從先秦到清朝,還有很多現當代的文學作品。學習這些文學作品,不僅可以了解我國的歷史發展變化,還可以學習傳統道德、提高審美觀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傳統文學作品的道德觀主要集中在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散文中,例如《論語》、《孟子》,以及荀子等人的作品。《論語》記錄的是孔子言論,從中可以了解孔子所提倡的教育觀點,做人道理,對財富的看法;《孟子》中很多篇章是關于個人道德修養的,如“性善論”,“自我反省”等內容,都是古代修身教育的重要教材,在當代也具有指導意義。荀子的《勸學》闡述了后天學習的重要性,通過一系列生動的比喻,說明了堅持的重要性,以及學習環境的重要性。高職語文教材中的《鄒忌諷齊王納諫》選自《戰國策》,雖然篇幅短小,但卻說明了深刻的道理,對自己有所求,害怕自己,喜愛自己的人,對自己的評價帶著嚴重的偏見,所以在自己的熟人圈子里,是聽不到真話的,應該要克服這種環境。具有審美功能的傳統文學作品,主要是古典詩詞,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其中用大量的詩句來表現音樂變化,“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讀者雖然沒有聽到琵琶聲,但可以從“急雨”、“私語”來進行聯想,感受到琵琶聲的緩急變化。還有“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都能讓人從文字敘述中感受到聲音高低緩急。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也是一篇具有審美功能的詩歌,讀者通過詩句感受到春江花月夜的美好,又通過詩句來感受月亮的永恒與人世間短暫的對比,會覺得人生的煩惱不值得。全詩從實景到聯想,讓人隨著詩句語言的引導,讓人從賞景到對人生的思索。《林黛玉進賈府》選自《紅樓夢》,這一回主要描寫林黛玉來到賈府后,與賈府眾人相見的場面,情節上如此,但卻利用文學創作手段,將賈府里的大小人物一一進行介紹,讓讀者迅速了解人物之間的關系。
通過林黛玉的活動軌跡,讓讀者對賈府的建筑形態有了初步了解。與此同時,也讓讀者了解到我國古代人的禮儀,對客人,小輩對長輩都有特定的禮儀。傳統文學作品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我國傳統文化中,并沒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說法,但很多古典文學作品記錄的是面對生活困境的處事態度,這其實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在文中例舉了歷代名人在備受生活打擊下,自強不息的精神。蘇軾的《前赤壁賦》也是他被貶時期創作的,雖然有對生活的無奈,但他能夠用豁達的生活態度來面對生活變化。傳統文學作品中更多的是社會責任感,因為古代文人的理想就是“治國平天下”,特別是國家受到外來者侵犯時,他們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情懷,例如辛棄疾、陸游、岳飛、文天祥的詩詞,就包含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些情感是今天青年人所缺乏的,也是愛國主義思想的體現。高職語文中的外國文學作品,也分為古典和現當代類。《威尼斯商人》是英國文豪莎士比亞的喜劇,作品在強調契約精神的同時,也刻畫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如夏洛克的刁鉆,鮑西亞的機智,安東尼奧對朋友的忠誠。尊重契約是社會應該遵守的基本道德,但如果借契約的神圣性來行不法之事,是會受到譴責的,這就是鮑西亞的機智之處,她利用契約精神來反擊夏洛克。法國作家莫泊桑的《項鏈》,描寫的是女主人瑪蒂爾德,因為虛榮心作祟,一直羨慕上層社會的貴婦生活,對自己的生活現狀非常不滿。后來有機會去參加上層社會的舞會,她借朋友的項鏈出席,結果弄丟了項鏈,只好傾家蕩產來賠償。為了這條項鏈,她付出了十年的勞動。最后發現,那是一條假項鏈,根本不值這個價。這篇小說批判了愛慕虛榮者,為了一次引人注目,犧牲了十年時光。這篇小說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義。18和19世紀的外國文學,都具有催人奮進的作用,例如《魯濱遜漂流記》,描寫了冒險家魯濱遜為了追求財富,不怕失敗,被人賣到南美當奴隸,流落孤島都沒有使他失去信心,通過不斷努力,最終達到了自己的目標。《簡愛》描寫的是一個無父無母,長相一般的孤女簡愛,通過自己的努力,追求愛情的故事。簡愛的自尊自立是女性追求自我的體現,她在羅徹斯特家做家庭教師,愛上了羅徹斯特,得知羅徹斯特有妻子,她覺得羅徹斯特玩弄自己的感情,決然離開。但后來羅徹斯特家被燒了,自己眼睛瞎了,簡愛又回到他身邊照顧他。簡愛是個自尊自立,有情有義的人物形象,和中外小說中的女性有很大區別。和中國傳統文學不同的是,外國文學作品中更多的是關于個人奮斗的精神,這是西方文化背景形成的,但這種精神仍然有可取之處。
三.利用文學作品育人功能的教學方式
利用文學作品進行育人教育,需要從幾個方面做起。1.培養學生文學鑒賞能力在高職語文教學中,利用文學作品進行道德教育,審美教育,首先要加強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例如利用中國傳統文化,就要讓學生掌握文言文知識,能看懂古代文獻,這樣才能理解古代文獻的內涵。但目前,很多高職學生語文成績欠佳,尤其是文言文方面,很少有人能夠讀懂《論語》、《孟子》的原文,這樣嚴重妨礙他們的接受能力。其次要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對作者的寫作手法進行分析講解,讓學生在閱讀小說詩歌時,善于進一步思考,弄清作者的創作技巧。例如《紅樓夢》一書,很多人因為人物復雜,讀不進去,如果在教學中將作者創作手法向學生解釋,就能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作者在創作中使用了中國畫的“皴染法”,“皴染法”是中國山水畫技巧,先用筆勾勒山水線條,然后在線條上涂上色彩或者濃墨。小說第二回“冷子興演說榮國府”就是勾勒線條,“林黛玉進賈府”是在線條上著色。在冷子興口中,簡單介紹了榮國府人物,林黛玉看到的是這些人物不同形態,不同性格。冷子興口中的人物是靜態的,林黛玉眼中人物是動態的。。此外還有“草蛇灰線”的手法,前面提到的事件在很多回才有結果。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可以使學生對大部頭小說產生探索興趣,才能認真閱讀。2.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文學作品的育人功能體現在所有文學作品中,只有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才能讓學生養成閱讀習慣,在生活中通過閱讀,來增強人文知識。高職語文教學中所選擇的文學作品,只能起到敲門磚的作用。提高學生的文學閱讀興趣,除了在語文教學中培養文學鑒賞能力之外,還可以通過校園文化的方式來進行,例如開展閱讀比賽,將文學作品改編成話劇進行表演,都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高職語文教學中有大量的戲劇作品,如《雷雨》、《威尼斯商人》,這些作品,可以讓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進行表演,讓學生自己去挖掘人物內心。也可以讓學生將《林黛玉進賈府》改成話劇形式,通過扮演不同人物來體會人物性格。除此之外,高職院校要為學生提供閱讀條件,有豐富的圖書館藏書,教師也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學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葉惠美.文學作品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育人功能[J].文教資料,2020(13):39-40.
[2]劉曉哲.文學的育人功能及實現途徑[J].高校理論戰線,2012(10):61-63.
[3]王紹衛.論《古代文學作品選》教學的育人功能[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1(02):29-30.
作者:劉紅衛 單位:南陽職業學院黨委統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