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議新興產業進展的財政政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在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仍未消除的情況下,世界經濟增長模式面臨深度調整。同時,歷史經驗表明,經濟危機往往會催化新的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各國搶占戰略制高點的競爭將更加激烈。我國經濟雖已呈現回升向好的態勢,但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種結構性、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進一步凸顯:能源資源環境瓶頸制約以及生產要素成本上升;經濟發展技術含量不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的后勁和動力不足。國際國內的宏觀形勢都要求我們必須緊緊抓住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要矛盾和關鍵環節,加快做出前瞻性、戰略性和全局性部署,推進自主創新,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內蒙古自治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狀
1內蒙古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經濟社會基礎
內蒙古資源富集,稀土工業儲量4350萬噸,居世界首位;煤炭探明儲量7000多億噸,居全國第一;蘇格里氣田探明儲量7000多億立方米,屬世界級大氣田;風能技術可開發量1.5億千瓦,現有裝機760萬千瓦,居全國第一;太陽能可利用量全國第二,天然氣可開采量6000多億立方米,全國第二;電力跨省外送量全國第一;人均生物質能資源擁有量綜合指數和人均能源擁有量居全國首位。全區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3905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4246.1億元,年均增長29.54%;地方財政總收入由2005年的478.7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2264.1億元,年均增長36.45%;固定資產投資“十一五”期間累計完成近4萬億元,是“十五”時期的5.7倍。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15.1∶45.4∶39.5演進為2011年的9.2∶56.8∶34。2011年,全區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0.3%,工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能源工業投資占規模以上工業投資的比重由2010年的49%下降到2011年的38%,非資源型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比重由47.5%上升到59.2%。
2科研基礎條件
2006~2011年,自治區本級財政科技投入由1.66億元增加到6.86億元,年均增長32.81%;本級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由0.89億元增加到2.51億元,年均增長23.04%。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2011年全區從事科技活動人員6.95萬人,其中研究與發展人員2.25萬人;萬人專業技術人員居全國第7位;企業R&D人員占全社會R&D人員的比重居全國第8位。2010~2012年引進和培養118名高層次科技人才。2011年全區旗縣以上政府部門屬研究機構91家,從事科技活動人員4907人。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3家,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65家。國家級工程中心2家,61家自治區級工程技術中心。擁有1家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家國家農業科技園區;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和17個國家級試驗示范園區、基地。2011年大中型工業企業科技活動人員3.31萬人,R&D人員1.34萬人。R&D經費達66.13億元,比上年增長39.4%。R&D經費與主營業務收入之比為0.6%。
3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基礎及優勢
內蒙古是我國稀土永磁、儲氫、研磨、發光等功能材料重要生產研發基地,稀土高新區是我國重要的以稀土及新材料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基地。內蒙古科技大學設有稀土學院。生產制造能力、技術裝備在國內處于一流水平,是裝備制造業的重要研發生產基地。屬于國內自主研發最大噸位的260噸電動輪礦用自卸車已下線,世界最大3.6萬噸黑色金屬垂直擠壓設備正式投產。在生物質能領域,實現了從非糧油脂原料制生物柴油,到以秸稈類生物質和木質纖維類原料制生物柴油及相關化學品的突破,已建有三條中試線。在生命科學領域,成功克隆出國際上最大規模12只轉基因絨山羊,克隆出25只國內最大規模轉基因綿羊群,克隆出我國首例高產鹿茸馬鹿。在生物技術領域,建成國內唯一一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冷凍性控精液產業化生產基地。在民族醫藥領域,擁有獲得國家秘密技術項目的新藥產品。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稀土永磁風力發電機組實現規模化生產;國內首次應用280W大功率組件建設的5MW示范電站并網發電,物理法多晶硅材料生產線開始建設。在烏海市建成國內首個利用熱氣流原理的沙漠太陽能熱風發電站實現并網發電。國內首條20萬噸/年煤制乙二醇生產線建成投產,國內首個煤炭地下氣化采煤完成中試;國內首條煤制富勒烯項目中試線建成;褐煤提取金屬鍺技術進入產業化階段。實施“高鋁粉煤灰提取氧化鋁多聯產工藝優化及產業示范”項目,在鄂爾多斯、蒙西地區將形成高鋁粉煤灰提取氧化鋁產業聚集區,從根本上改變我國鋁土礦資源不足的狀況。
4內蒙古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制約因素
內蒙古存在產業結構單一、產業鏈條短,產業聚集度低的問題。同時,產業技術水平較低,除少數大型國有企業采用較先進的生產技術外,多數企業技術裝備水平仍然比較落后。2011年,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為45.35%,位居全國第18位,一些反映科技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如自治區科技活動投入、科技活動產出、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等在全國排名比較靠后。全區4174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科技研發活動的只有149家,僅占3.6%。
內蒙古財政政策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狀
1內蒙古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現行財政政策
設立財政專項資金。2012年內蒙古自治區本級財政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每年安排資金5億元,以直接投資、投資補助、貸款貼息、以獎代補等多種方式,重點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體系、技術服務體系、關鍵技術研發、產業化示范、特色產業鏈和產業基地建設。財政直接投入政策。2006~2011年,內蒙古自治區全社會R&D經費支出由16.49億元增長到85.17億元,年均增長38.87%;其中政府投入由4.11億元增長到12.06億元,年均增長24.02%。政府采購政策。2007年12月,財政部印發了《自主創新產品政府首購和訂購管理辦法》(財庫〔2007〕120號),發揮政府采購政策功能,鼓勵、扶持自主創新產品的研究和應用。財政貼息政策。2011年6月22日,財政部印發《基本建設貸款中央財政貼息資金管理辦法》,明確指出對于西部地區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和自主創新能力強的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給予重點貼息支持。在新材料產業領域,為加快發展稀土新材料,發揮包頭稀土高新區龍頭帶動作用,爭取中央貼息資金3000萬元,改善高新區基礎設施,連續3年安排專項資金支持研發稀土應用產品。財政補貼。從國家財政層面看,于2007年設立“節能技術改造財政獎勵資金”,以“以獎代補”方式對十大重點節能工程給予適當支持和獎勵;設立專項資金對“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實行財政補貼;從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中安排一定資金,實施“金太陽”工程財政補貼;支持實施“太陽能屋頂計劃”,對光電建筑應用示范工程予以資金補助;設立“風力發電設備產業化專項資金”;設立“秸稈能源化利用補助資金”等。在生物領域,包頭市金驕特種新材料集團有限公司的生物柴油與生物基化工產品示范項目,通過了財政部驗收,爭取中央財政獎勵資金3226萬元。2007年自治區財政設立了科技創新引導獎勵資金,到2011年累計投入3.83億元;自2008年起每年從中安排1億元作為擔保資金,旨在以貸款方式支持科技項目;2011年起每年從中安排3000萬元作為貸款貼息資金,旨在以貸款貼息方式支持科技項目。
2011年內蒙古科技廳與內蒙古銀行正式簽署合作協議,授信額度高達55億元;自治區首家科技支行也即將投入運營,科技與金融的融合度進一步提高。積極探索啟動知識產權質押、科技保險等多元化科技投入機制。稅收政策在提升創新能力方面,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的可實行研究開發費用加計扣除、成本攤銷和加速折舊等優惠政策;對國家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減征企業所得稅;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和所得稅減免、抵免,等等。在扶持產業發展方面,針對不同產業類別做出了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出口退稅等方面的具體優惠政策。
2當前財政政策在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內蒙古地方財政科技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全社會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僅在全國排第24、28位。與發達省份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入力度相比,廣東省“十二五”期間每年安排20億元;江蘇在科技成果轉化上,安排專項引導資金10億元,安排省級科技服務平臺專項引導資金2.5億元;北京市已有6億元新興產業創投基金獲批,基金總規模將達到15億元;黑龍江僅2011年就安排產業發展專項資金18.5億元。內蒙古與這些省份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政府采購政策仍未開展自治區內自主創新產品的界定和認定。政策體系中還缺乏重點產業領域技術政策、戰略新興產業扶持政策。激勵自主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如企業研發費用150%加計扣除的落實覆蓋度不足5%,相關實施細則亟待銜接配套;金融支持政策門檻過高,僅有24%的企業獲得過信用擔保機構的支持。
促進內蒙古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財政政策建議
1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重點支持基礎研究和基礎設施建設
整合現有財政資源,并隨自治區財力增加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需要,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數額。在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領域,充分整合支持科技發展方面的財政專項資金,如“863計劃”、“97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和自治區科技重大專項等,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科研投入。不斷增加國家重點實驗室專項經費、支持科研儀器設備更新,積極推動科技創新。
2靈活采取財政政策,發揮資金杠桿作用
在投資補貼方面,對列入自治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項目,對設備投資額巨大的,可按資金額度的適當比例給予一次性補助。對涉及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部件制造、整機制造和系列制造項目,按實際設備投資額的適當比例給予一次性補助。補助可采取中央項目由中央財政補貼,地方項目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出資補貼的方式進行。在產出補貼方面,經認定的重大創新成果產業化項目,新增地方財政貢獻較大且研究開發費用已實行稅前加計扣除的,自治區財政對產業化項目實施單位按稅務部門認定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額的一定比例給予補助。對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開展產學研合作,建立公共創新技術服務平臺,并對地方新增財政收入貢獻較大的,對創新平臺主體單位進行一次性獎勵。對產業項目引進和建設成效顯著的,給予獎勵;對產生國際國內首臺(套)產品給予一定獎勵;對采購地方新型產業產品按實際購買價給予一定獎勵;對各盟市從區外招商引資并建設完工的新興產業項目,按照投資總額的一定比例給予獎勵。4.2.3財政貼息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和自主創新能力強的高新技術開發區,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重大科技突破的高新技術企業,給予重點貼息支持。加速建立科技銀行,放低企業融資擔保門檻,凡列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目錄的企業,均可申請不同額度的貸款支持。利用產業技術研發資金,根據地方產業特點和區位優勢,聯合地方政府開展參股設立創業投資基金試點。
3加大政府采購力度,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化
設立自主創新產品的認定標準、評價體系和建立嚴格規范的認證制度,將符合標準的自主創新產品,納入政府采購目錄。提高政府采購對于戰略新興產業的規模效率。對符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的自主創新試制品和初次投入市場的產品,建立激勵自主創新的政府首購和訂購制度,以鼓勵新技術新產品推廣。
4完善稅收優惠政策,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可持續性
落實好高新技術企業優惠稅率、抵扣固定資產進項稅及西部開發等優惠政策。探索產業鏈條各個環節的稅收優惠政策,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初期,可考慮實行增值稅進項稅退稅政策,對企業致力于自主創新而引進的國外先進設備、原材料等,免征進口環節增值稅和進口關稅。允許高新技術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按照利潤的一定比例提取科技準備金,這部分可免征企業所得稅。降低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個人所得稅優惠的準入門檻,對科技人員獲得重大發明創造的獎勵,免征個人所得稅。研究開征環境稅,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的無污染、低能耗的產品,給予免征消費稅的優惠。(本文作者:王宇昕、呂偉 單位:中央財經大學、內蒙古科學技術廳、河南省駐馬店市地方稅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