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鄉鎮財政運行突出問題與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財政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明顯,也越來越重要。財政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根本,也是國家的發展動力之一。鄉鎮財政是我國基層財政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農業農村的建設發展、推動當地經濟和當地各項事業的穩定發展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隨著財政體制的改革,鄉鎮財政部門在運行中遇到了許多問題。本文針對鄉鎮財政在運行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入手,闡述了這些問題的發生原因及應對策略。
關鍵詞:鄉鎮財政運行;突出問題;應對之道
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重點不在城市,而是在人口基數較大的農村。只有真正解決了農業農村的發展問題,中國的經濟才向能更好、更快的方面發展。這一觀點被越來越多的人重視,我國也為農業農村的發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我國在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過程中,鄉鎮財政體系產生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這并不是鄉鎮財政部門的職能缺陷,而是在經濟主體的轉變過程中被迫產生的問題。不管怎樣,我們都要積極面對這些問題,也要積極地解決問題。讓鄉鎮財政在我國基礎財政中發揮出最大作用。
一、鄉鎮財政在運行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在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國鄉鎮的財政管理模式雖然也在不斷完善,但是依舊還有問題出現。面對問題,我們不應該逃避,而是應該面對它并解決它。
(一)財政單位隸屬情況不明朗財政部門作為國家的重要職能部門,在經濟發展中呀在不斷改革制度和管理方式。但是現在的財政部門在鄉鎮中還存在著不明朗的隸屬層級[1]。有的鄉鎮的財政部門歸屬鄉級管理,有的財政部門歸屬于縣級部門管理。財政部門隸屬不清的情況會讓財政管理制度發生監督不力的情況出現,在財政部門的運行中一旦出了問題,可能會出現各級相關政府互相推脫責任的情況。部分鄉鎮的財政部門甚至出現了“雙重管理”的情況。受鄉鎮政府和縣財政局的雙重管理,部分職責由所在鄉鎮政府管理,部分職責受縣財政局指導。這樣的監管方式不僅對財政部門的人員在工作中沒有幫助,反而會出現工作重心混亂的情況發生,工作人員要應對鄉政府的管理還要面臨縣財政局的指導,沒有辦法專心工作,使手中工作質量下降。
(二)財政人員待遇有待提升財政部門工作人員的工作內容繁重,工作所涉及的范圍也較為廣泛,工作量也比較大,經常需要下到各基層單位或者企業中去。但是薪資待遇卻和同等重要的職能部門存在著明顯的差別。而且,在財政部門中還設置了股級機構,這樣的機制讓財政人員的晉升變得困難[2]。導致了許多財政部門人員在待遇不好和無法晉升的雙重壓力之下離職,這種情況的發生也導致了鄉鎮財政人員的流動性較大。多種原因致使鄉鎮財政工作很難高效的開展下去。
(三)各鄉鎮債務壓力大隨著鄉鎮各項工作的不斷發展,有部分鄉鎮領導對“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的開展尤其注意。在項目的進行過程中,盲目建設、大肆鋪張浪費,錢不夠了就向財政部門借債,而且項目發展能力與自身經濟建設能力嚴重不符。讓部分鄉鎮背負了超出自身償還能力的債務。這種情況的發生讓本來就收入單一的財政部門更加入不敷出,最終導致財政赤字嚴重。
(四)鄉鎮稅收流失情況較為嚴重自從稅務改革制度施行以來,稅收方式多以計算機為依托,讓納稅人依靠其自身的納稅意識進行繳納。鄉鎮財政部門僅作為提醒讓個體商戶及時繳納稅金,但鄉鎮財政部門的工作量大,事務繁多,難免在工作過程中對個體商戶的稅金繳收有遺漏的情況發生,這樣使本來就不多的財政收入變得更加難以收支平衡。
二、面對問題的應對策略
(一)明確鄉鎮財政單位的隸屬關系我國社會發展進度的腳步在不斷加快,財政體制也在不斷完善。傳統的財政原則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為了促進基層財政單位更好、更快的發展,更高效的服務于人民,應采取對鄉鎮財政部門的垂直管理。讓鄉鎮財政部門直接隸屬于縣級部門。避免個層級政府在工作中出現互相推脫責任及發生問題不知道向誰匯報的問題,垂直管理可以避免財政部門人員面對雙重管理,疲于應對的情況發生,也避免了個層級政府互相推卸責任,讓鄉鎮財政部門的隸屬性更加清晰,方便管理[3]。也讓鄉鎮財政部門的工作人員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中,更加專心努力的工作,使財政部門的稅收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二)提高財政人員相關待遇提高財務人員的待遇,要從兩個方面來進行。一是財政部門要重視財政工作人員在工作中所產生的價值,而不是一味的強調是否完成下發的稅收指標。鄉鎮財政人員在工作中,要面對企業還要面對個人,工作內容專業性強、強度大。財政部門要充分認識到財政人員的這些特性,根據財政人員在工作中的表現應給予一定的獎勵或懲罰,以增加財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領導干部也要在工作中以身作則,為員工做好模范帶頭作用。二是財政人員要努力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在工作中,雖然面對的工作內容較為繁復,但是在工作中也要不斷的提升自己,才能面對更多的挑戰。努力學習稅收知識,時刻充實自己的大腦。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有選擇的學習和自己相關的理論知識,并使其及時內化變成能為自己所用的專業知識,以便在工作中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三)實行債務監督制度鄉鎮的債務風險,事關鄉鎮財政能否穩健的運行,也事關鄉鎮的實體經濟能否健康發展[4]。為了加強對鄉鎮債務的監管,財政部門應結合國家財政部每年給各鄉鎮下發的政府債券的使用情況展開調研。重點對借債較多、償還能力查的鄉鎮展開專題調研。具體措施如下:1.建立科學的領導干部業績考核體系。各鄉鎮債務的形成,一部分來源于不科學不合理的領導干部考核體系。在傳統的考核體系中,只重視領導干部能為當地產生多少的GDP,不管在產生的過程中發生的一系列問題。并且把債務管理也納入了領導干部的工作考核中。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應該主要考察領導干部為本地產生了多大的經濟增長,針對本地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合理設置地方GDP的增長和債務之間的權重。2.建立財政事權與財權相匹配的財政制度。財政事權與財權之間不匹配是鄉鎮形成債務的主要原因。建議推動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的改革,理順各級別的財政權利。按照誰的財政事權誰承擔支出責任的原則,明確各級政府的支出責任清單[5]。要根據鄉鎮發展的原則,明確界定各級政府的管轄范圍,要明白上級政府的財政權和事權下發給下級政府的好處,既有利于地方振幅有針對性的開展具體事務,也有利于發揮地方官員的信息優勢,更好的為鄉鎮服務。3.建立全方位的債務監管制度。近幾年來,由于財政改革制度和債務管理制度密集的出臺,國家對債務的監管問責持續高壓態勢,部分鄉鎮違規借債的方式更加不容易被發現。針對這樣的情況,應盡快出臺與此種情況相對應的監管制度,杜絕這種情況的發生。對于制度的具體內容,給出以下參考;要在項目的決策環節重點關注當地投資與經濟發展水平是否相匹配;在借債時候要重點關注項目本身的現金流、擔保方式、借債企業的具體信息等方面的真實性;在使用借債資金時要跟蹤資金流向,確定資金用途;在償還債務時,要關注償還資金的來源等等[6];4.建立常態化的評估機制。各鄉鎮的債務需要各地方政府、各個職能部門協同合作,共同監督以實現信息的共享。要實現讓資金從借款到用款再到還款的全部環節的評價,盡早找到違法借債的苗頭,從根源上杜絕違法借債的出現。
(四)加強財政政策和職能建設各鄉鎮要制定有力的財政政策,以保證財政部門在鄉鎮建設中發揮最大作用。要注重各鄉鎮的均衡發展,讓先進鄉鎮帶動落后鄉鎮共同發展,提高落后鄉鎮的稅額返還比例。對于發展較好的鄉鎮可以加大稅額的返還力度,以彌補鄉鎮在發展中對于基礎設計發展的需求[7]。讓真正需要資金的鄉鎮拿到更多的建設資金,使每一個鄉鎮都能共同發展,最終達到鄉鎮化建設的共同目標。在制定財政政策的同時也要不斷強化鄉鎮財政部門的職能建設。財政人員是財政工作的核心,財政人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都需要與之適應的工作人員去實施。只有提高財政人員的綜合素質,才能更好的發揮財政職能。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強化財政人員的作風建設、大局意識和服務意識。作為為民理財的執行者,要時刻把人民群眾關心的財政問題放在心里,要用務真務實的工作風格,將日常財政工作規范化、制度化。還要在財政員工中加強員工的思想廉政建設,提升基層員工的廉政意識。充分發揮基層員工的協調能力和監管作用,保證資金在使用過程中的合理性與合法性[8]。在廉政建設的過程中要讓基層員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端正工作作風。充分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勇于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和督導,不斷提高自身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
三、結語
綜上所述,財政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要保證其在各項領域中的良好運行,就要解決經濟發展導致財政出現的各種問題。目前雖然在財政的運行中,出現了不少阻礙財政健康發展的事件,但是財政對人民群眾經濟發展的益處不會改變,對經濟發展的強化作用也不會改變。只有做好基礎的鄉鎮財政工作,才能促進各鄉鎮之間的均衡發展,促進我國經濟效益的快速增長,保障我國國民經濟的穩速上升。
參考文獻:
[1]董傳界.鄉鎮財政運行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對策建議[J].財會學習,2020(06):38-39.
[2]王海峰.新形勢下鄉鎮財政運行研究與對策[J].現代經濟信息,2019(23):494.
[3]史方英.鄉鎮財政運行管理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探討[J].今日財富,2019(21):75-76.
[4]程曉明.鐵嶺市鄉鎮財政運行與管理體制改革[J].地方財政研究,2019(06):93-97.
[5]王躍鋒.做好鄉鎮財政工作的幾點思考[N].山西經濟日報,2019-06-04(007).
[6]李曉艷.淺析鄉鎮財政所運行情況的現狀及存在問題——以千陽縣為例[J].西部財會,2018(09):10-11.
[7]孫曉芳.貧困地區鄉鎮財政人員思想狀況及其教育[J].智富時代,2018(02):81.
[8]白景明.當前鄉鎮財政管理面臨的三大挑戰[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7(09):56-59.
作者:張延菊 單位: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新兗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