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現代學徒制下的商務英語人才培養模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新形勢下,出現了“招工難”和“就業難”的雙重困境,現以商務英語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為研究主題,分析現代學徒制的內涵和在高職院校實施的必要性,并從各方利益驅動機制、溝通協調機制、協同課程開發機制、質量保障機制、教師與師傅互補機制五個方面來探究提升商務英語人才培養質量的內涵,保障國家人才培養的持續性,在內因上推動商務英語教學,為高職院校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商務英語
隨著“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等概念的相繼提出,中國經濟社會已經進入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對高質量人才的亟需促使我國的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型也一路小跑進入了關鍵期。高職教育理念最直接、最具體的呈現就是人才培養模式,我們要培養的是能夠適應日益更新的未來工作世界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而這其實也是對目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挑戰。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文件正式提出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推進校企聯合招生培養,促進一體化育人。2016年,浙江省印發《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職業院校和企業的六個共同育人機制(共同招生招工、共同制訂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課程與教材、共同組織教育教學、共同建設師資隊伍、共同管理與考核評價)。[1]毋庸置疑,現代學徒制的推進有助于高職院校“后示范”時期發展瓶頸的突破。本文以商務英語專業為例,探討通過現代學徒制實現內涵提升的人才培養模式。
1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起源于德國雙元制的學徒制在20世紀90年代與學校職業教育有機結合形成了現代學徒制。它的有效實現形式和最基本的制度載體就是產教融合?,F代學徒制是一種學校教師與企業師傅聯合傳授,深度合作培養學生創新技術技能的人才培養模式。[2]目前,頂崗實習是高職院校實施產教融合的重要手段,也是現代學徒制的初級發展階段。對商英專業學生而言,他們在前四學期主要學習相關英語專業知識,同時,初步掌握相應崗位知識和技能。英語理論應用和商務實際操作技能訓練會在第五或第六學期到專業對口的企業進行培訓,相對獨立參與實習崗位工作,為將來的就業做好準備。與傳統學徒制不同的是,它不再是簡單的師傅帶徒弟,而是以校企深層次融合為基奠,以學校老師和企業技術人員的深入指導為支撐,滿足企業和職業院校的相互需求,雙方共贏,合作實施的職業教育制度。
2構建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必要性
2.1儲備人力資源,無縫對接職業教育與工作崗位
現代社會正在經歷著“招工難”和“就業難”的雙重局面。經濟全球化需要英語創新型人才,需要具有較強商務英語能力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但高職畢業生大部分不能滿足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在實踐應用中,其英語專業知識運用不能融會貫通,學習能力與動手能力也欠缺。企業招工難,學生就業難,學校招生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恰能解決這一難題。它讓“學校招生”和“企業招工”融為一體,招生即招工。學校根據企業工作崗位的需求,調整設置新的專業和學習內容,而職業教育與工作崗位的“距離”會隨著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的雙重指導慢慢縮減至零。企業招工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2.2激發能動性,良性循環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
高職教育在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中越來越受到重視,要培養一線工作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但在學習風氣上,高職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還是大相徑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尤其是英語這種第二語言的習得。教師教學情緒直接受學生學習倦怠影響,從而造成了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的惡性循環,阻礙了雙方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現代學徒制是我們積極探索的新教學模式,致力于實現高職教育的良性循環。教與學不再是兩張皮,不再會出現“教師教得用不上,學生學得用不上”這樣類似的現象。學生在“邊做邊學,邊學邊做”中實踐,現實需求會迫使他們化被動為主動,從而激發興趣。學生及時反饋問題給指導教師的現狀也迫使教師積極深入一線,提升職業技術能力,促進教師整體專業發展。
3現代學徒制視角下高職商務英語人才培養模式機制
現代學徒制隨著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逐漸成為國家層面的教育戰略。由于它來源于西方文化,制度環境的不同影響著其“落地生根”。高職院校在實施過程中要考慮到良性的運行機制一定要建立在中國獨特的制度環境下,才能保證滿足各方利益訴求。以商務英語為例,它屬于傳統的外語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市場需求有一定的落差,協同育人模式的有效性也因為有限的職業教育改革的方法和路徑在校企合作上難以得到保障。我們要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同時,以現代學徒制為基礎,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商務英語人才培養模式,為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
3.1構建相對完善的各方利益驅動機制
現代學徒制背景下,利益相關者主要指政府、高職院校和企業,三方都應該是人才培養模式的獲利方。但企業普遍對參與職業教育興趣不高,動力不足。外貿企業不喜歡剛畢業沒有經驗的學生,更不用說還在校的商英專業學生,他們沒有意識到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對人才的儲備作用,所以,要讓他們贏,讓他們覺得企業的利益能得到保障。我們堅持學校和企業的雙贏,且企業贏大于學校贏。在現代學徒制運行過程中,企業積極性地提高完全可以用經濟杠桿得以實現,專項經費可以補助給企業以降低學徒制的投入成本。學校也可以開展一些匹配企業需求的人力資源培訓,從而讓企業節約管理成本。通過簽訂相關的現代學徒制協議,企業的利益得到保障,同時提高了參與的熱情度。高職院校想要提升學校聲望只有靠人才培養質量地提升,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才是他們參與現代學徒制的終極目的。不能簡單依賴設備硬件地投入,也不能依賴教師的軟件資源。實踐場地、實習教學資源的缺乏可以靠企業資源得以補充;專業設置、人才方案的調整也可以利用企業的市場信息和崗位標準得以實現。不同于傳統的學徒制,現代學徒制下,政府不再是旁觀者,它起著主導作用。對學校和企業而言,最好的保障就是政府的扶持和相應的政策導向。[3]明確學徒培養過程中的責任和義務,保障學徒合法權益,這些都是通過法律法規來制定。教育服務于經濟社會是政府參與現代學徒制的主要目的。一方面,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維持社會穩定;另一方面,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3.2構建相對完善的溝通協調機制
學校和企業雙主體的現代學徒制需要一個平臺來實現溝通協調。學校是公共機構,提供公共服務,而企業是私營機構,以盈利為核心,兩種不同的組織屬性要達成合作必須要有一個權威和規范的溝通平臺。德國的雙元制下有各類的委員會來提供指導、咨詢、協調等工作,參與代表有政府、學校、工會和行業協會等不同的主體。盡管還是存在目標追求不同和溝通不愉快,但這種實體性的溝通平臺極大地緩和了機制運行過程中潛在的沖突。但當前高職院校和企業開展的現代學徒制的合作大部分還是停留在點對點的層面,沒有政府搭建的合作平臺,很容易因利益沖突而導致關系破裂。溝通呈現隨機化,即運行過程中只有出現問題了才進行協商溝通,沒有長遠規劃,沒有有效的制度化解決機制。[4]實體化的溝通合作平臺還沒有在高職院校普及。以浙江東方職業學校為例,新成立的金海產業學院是通過“政校企”三方緊密合作共同建立的開放式產教融合聯合體,下屬的浙南產教協同發展創新中心參與協同育人的過程,開展人員、資源和信息之間的溝通交流。現代學徒制的具體運行實施都是在這一平臺上進行,以實現各方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協商的內容包括合作的方式、承擔的責任義務、解決雙方利益矛盾等。多元參與、民主協商、公正透明、職責明確、長效順暢的溝通才•72•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能實現有效的現代學徒制合作。
3.3構建相對完善的協同課程開發機制
有效的現代學徒制關鍵在于分工和合作。分工是指各個主體之間職責分工是否明確;合作是指各個主體在教學資源、教學團隊、教學實施和人才培養等方面是否彼此緊密合作。這些就是協同課程開發機制的核心內容。學校和企業要通過解決“教什么”“怎么教”“誰來教”的難題來實現協同育人的目標,讓雙方共同開發的人才培養方案能實現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實踐的輸出主要通過師傅帶徒弟的形式傳遞經驗和默會知識,但商務英語專業的合作單位以商貿機構為主,出于盈利的目的很怕泄露商業機密,這就使他們對現代學徒制的推廣在廣度和力度上都是一個挑戰。企業出于保密的原則會不愿意和高職院校進行共同課程開發,人才培養方案呈現出各自為政的現象,就會讓學生造成錯覺“學校學得用不上”,割裂了學校學習和企業學習的融合。協同課程開發機制要以職業分析為導向,以企業參與為原則,以職業活動為核心。這當然不是把以前的課程結構完全推翻,要根據企業生產任務的需要構建學徒制課程。不是所有的課程都適合現代學徒制課程開發,還要結合課堂和現場教學的特點。對于商務英語專業而言,國際貿易實務就是一門很適合開發的課程,要體現“從企業來”和“到企業去”的特點。企業派遣外貿員、報關員等擔任學生師傅,參與企業課程開發,審核課程標準并修訂課程大綱;學校老師下企業鍛煉,掌握課程實踐并進行職業培訓。真實商務談判、外事接待等實踐活動才能真正實現基于能力培養的現代學徒制協同育人課程精髓。
3.4構建相對完善的質量保障機制
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運行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涉及到多個參與主體,很容易因為各自的利益訴求打破平衡,失衡的狀態會干擾其運行機制,最終妨礙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而質量保障機制的構建就是為了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過程的實時質量監控和結果的職業資格證書。[5]但目前高職院校的現代學徒制運行沒有權威的職業資格標準來對學生的實習進行質量認證,外部還缺乏有效監管,沒有在國家層面上推進現代學徒制證書化。以商務英語專業為例,高職院校對他們的學徒制培養,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也沒有詳細規定他們要獲得什么樣的商務英語知識和技能水平,學生只認為英語四六級等級考試才是就業的保證,這樣就連培訓的最低質量也根本無法保障,也會造成企業的投機行為,把學生當做廉價勞動力。所以,亟需構建一個學徒培養結果認證體系。比如跨境電商人才培養項目,學院在制定人才培養模式,組建自身的專業教學團隊的基礎上,可以考慮讓合作企業依托于政府和阿里巴巴行業協會,完成行業跨境電商專家的師資選拔和訪問工程師培養機制。三方合作,各司其職,從師資和結果上保證學徒質量。[6]同時,我們要創立學校企業聯合督導機構,定期開展周期性評估對人才培養過程實時監控,及時調整人才培養評價體系,讓考核和督導一體化。如圖1。這種雙控機制建設是保證成效的重要手段,著眼于學生能力的形成,重視實操,作品等考核方式,確保了學徒質量。
3.5構建相對完善的教師與師傅互補機制
與簡單的校企合作不同,現代學徒制中師徒關系的構建是其核心內容,穩固的雙邊師徒關系才是運行的基礎。我國的高職院校雖然重視師資建設,但是基本以學校老師為主,很大程度上忽視了企業師傅的建設。沒有企業師傅的積極參與,很難保證現代學徒制的順暢運行。學校教師與企業師傅要實現的不僅僅是崗位上的互補,還有能力上的互補。教師不會只在教育教學理論知識上占優勢,師傅也不會只在生產實踐上占優勢?;パa機制的構建完美解決這一瓶頸問題。教師和師傅的角色靈活轉換:企業師傅可以被學校聘為教師;學校教師可以被企業聘為師傅,制訂靈活的人才流動機制。角色之間的雙向轉化,其實就是校企合作的深化,真正實現了雙方互聘共管的互補管理機制。穩固師徒關系的建立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實現:企業師傅資格標準的認定和激勵機制。在商務英語的現代學徒制運行中,我們發現企業會隨意指定員工擔任師傅,員工又對這一身份不認同,會有“教了徒弟,餓了師傅”的困擾,所以,對一些經驗性的外貿知識,員工藏著掖著,應付了事。只有確定了企業師傅資格標準才能有對應的制度去保證他們“授課”的積極性。當然,適當的激勵機制更能事半功倍,比如:一些企業就把學生的業績與師傅的業績捆綁;一些企業有特殊的帶徒津貼,甚至會評選出金牌師傅并頒發榮譽證書和獎金。有了這樣的激勵機制環境,才能更好地推動企業師傅去共享技術技能,激發他們技能傳承的積極性。
4結語
現代學徒制背景下的商務英語人才培養模式是對解決我國商務英語“人才瓶頸”問題的有效嘗試,可以在根本上解決“學非所用”的困境。同時,進一步促進校企融合,產教融合,打造協同育人機制。在探索中前進,在實踐中發展,這種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必能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保障國家人才培養的持續性,在內因上推動商務英語教學,為高職院校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高昂之.基于現代學徒制的校企合作制商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商務英語專業為例[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6):150-151.
[2]陳俊蘭.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研究[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4:96-99.
[3]牛彥飛,楊丹子.職業院校推行現代學徒制的現實困境與解決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0(18):39-44.
[4]范國輝.現代學徒制視角下職業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教育與職業,2019(18):91-94.
[5]郭偉.面向現代學徒制的物流管理專業三三三人才培養模式分析[J].陜西教育,2020(9):59-60.
[6]宮紀明.高職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實踐與探索[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6):18-20.
作者:葉嫦 單位: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 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