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歷史下的創新創業通識教育啟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以大歷史的視角,從中國創新創業教育的歷史、國外創新創業教育的歷史對當前雙創教改的啟示,梳理了古今中外創新創業通識教育的歷史沿革,汲取其中的有益經驗:雙創教育關系到哲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的互動;應從國外吸取企業管理和市場培育開發知識等,豐富現行的雙創通識教育內容,以提高雙創人才培育的成功率。
【關鍵詞】大歷史視閾;創新創業通識教育;智慧教育;啟示
引言
創新創業教育包括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兩部分,前者是后者的基礎。說: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機遇、新挑戰層出不窮,更加需要培養有創造性人才,采用新技術、新方法、新思想,解決從出不窮的新問題。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創新創業通識教育的本質規定性,從歷史源頭進行梳理,找出具備可行性新機制,提高雙創人才培育成功率。300萬年的人類發展史,上萬年的文明史,中西方出了無數的創新創業的大師。在修齊治平的層面上,出現了如孔子、管仲、柏拉圖、馬基亞維利、范蠡、亞當•斯密等,至今是我們學習的典范。我們欣慕他們的成功,也渴求能夠尋蹤追踵,復現他們的輝煌。但學其羽毛者眾,得其精髓者少;可謂學道者過江之鯽,得道者稀如兔角。何以故?因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國以儒釋道為根基的國學,是習得智慧,開啟幸福的教育,是教人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教育,是君子養成指導書,本質是創新創業通識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環。為此,必須梳理其中的源流。西方人以宗教為信仰,中國人以歷史為信仰。何以故?所謂五經皆史,當下的大多數事業,均可征諸于上下五千年信史,歷史教訓歷歷可數,可知此事可為不可為,這是我國的一大優勢。因此探討創新創業通識教育,也可能從歷史源頭進行梳理。
一、中國創新創業教育的歷史對通識教育的啟示
1.中國學術史鉤沉。五千年以降,諸子百家學術、兩漢經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心學)、清考據學是國學的精華,其間產生著三次思想大爭論。其時雖無創新創業教育之名,但旨歸在“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其實質與創新創業教育息息相通。
(1)先秦時期。先秦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為解放、文化研究氣象最為蓬勃的時代,儒家和墨家是當時影響非常廣泛的學術流派。儒家是布衣卿相的養成者,偏重于民眾德行的塑造和政治能力的培育;墨家是科技教育事業的開創者,偏重于國防科技和生產技能的研究推廣,開創了教育事業的重要分支。管仲時的齊國,繼承和發揚了姜太公搞活經濟的思想,大興鹽鐵之利,興辦國有事業機構,如建三歸之臺、女閭、學校等,是較早的教育制度改革者;秦國是當時法家思想的積極踐行者,自商鞅變法后,重農戰,嚴刑峻法,在各種產品生產上推行嚴格的過程管理、質量考核,是個人征信制度的首倡者,標準化生產的先聲。先秦時期,我國雙創教育出現了萌芽,形成了官學、私學兩大流派彼此之間互融共生的局面。
(2)秦漢實踐。秦始皇統一天下后,統一度量衡、文字,建直道,以郡縣制替代封建制,進行了國家統一市場建設的初步實踐。漢建立后,以漢武帝為代表的漢代有為令主們,根據鹽鐵論的精神,積極施行官山海鹽鐵專賣、輕徭薄賦的財政政策,國防上北擊匈奴,鑿空西域,經濟上實現了小農經濟時代第一個盛世。學術上兩漢經學興起,開啟了儒學成為顯宗的時代。
(3)魏晉南北朝隋唐唐學術沿革。中國的第二次思想大爭論,產生在魏晉南北朝從公元220年曹丕建魏稱帝到公元581年隋朝建立。漢代末年,由于儒家禮教僵化且不能阻止豪強兼并,維持階層流動的察舉制被門閥貴族操控導致嚴重階層固化等,最終陷入各路豪強兼并、新勢力反抗而導致的長期戰亂中,戰亂使普通百姓流離失所,當世梟雄曹操在他的詩《蒿里行》寫道“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這個時期爭論的焦點,是要解決儒家禮教、等級制度的強化帶來的社會嚴重不平等,玄學從道家思想出發,從理論上否定名教崇尚自然崇尚個性,而佛教直接給出了眾生平等的答案,在社會中大受歡迎。魏晉南北朝思想大爭論的成果,是人的思想得到空前大解放,人的個性發揮成為時尚,玄學佛學成為熱點中心。而隋唐科舉制度建立,打破了漢代察舉制和魏晉九品中正制帶來的階層固化,讓下層寒門子弟看到了公平的希望,讓全社會爆發出積極向上的活力。而唐太宗李世民著力于社會各階層、各民族平等,充分發揮人的個性能力,成為中國歷史上皇帝的典范。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聽不顧情面的反對意見,勵行節約扶持民生開創了貞觀之治。對外實現了開疆拓土攻滅外來侵略勢力,設立安西四鎮,讓各民族友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為天可汗。經唐高宗武則天至唐玄宗形成開元盛世,社會經濟空前繁榮,國力空前強盛,文化空前開放興盛。世界各地使節商人紛至沓來,周邊國家紛紛以學習唐朝制度、文化為榮,使“唐”成為中華民族的標志之一。該時期在學術上隋唐佛學興起,儒釋道三教開始融合為主要特征,雙創教育制度、機構開始成熟,我們處在世界文明之巔的位置。
(4)宋元明清學術變遷。該時期出現了以司馬光為代表的舊學、王安石等為代表的新學、以二程、楊時、朱熹為代表的洛閩之學(即理學)、以陸象山王陽明為代表的心學、清考據學。其中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知行關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思想: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所謂“知行合一”,可以推廣到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對于當前的創新創業通識教育,有一定的價值。明代的徐光啟、方以智諸人治學方法值得學習、研究。清代以降,文字獄大興,學者們只能在故紙堆中整理國故,考證得失,考據學成為顯學,由此也形成了一大批考據精嚴的大家及作品,如顧炎武、閻若璩、戴震等大家,其求真務實、嚴謹治學的作風值得繼承與發展。
(5)中國近代學術史梳理。清末以來,國學研究因其內在純粹化的要求日趨保守,不能解決當時救國圖存的歷史任務。為此,有識之士紛紛提出自己的主張。曾國藩先生自幼服膺與桐城派學術(宋理學的一個分支流派),但也認知到依靠傳統國學,雖可以“內圣”,卻難以“外王”。因此在義理、考據、辭章之外,提出要研究經濟(實學),其門人如桐城吳汝綸先生在桐城中學門聯上題“后十百年人才奮興胚胎于此,合東西國學問精粹陶冶而成”,鼓吹中西融合,將西方科學思想引入到日常教學,特別強調數理推理邏輯體系和實驗實訓體系融入到雙創教育,用來彌補傳統國學之不足,到今天仍有發人深省之處。逮至清末民國以來,以馬克思主義為代表的社會主義思潮、民族主義思潮、科學主義思潮對傳統國學造成了極大沖擊,徹底打破了國學在我國學術上一統天下的地位,以來各種政治文化運動重構了中國文化,為新中國打下了文化建設的新根基。但因為破壞太過,建設未竟其功,出現了傳統文化斷層的現象,以至于現在出現了零零總總社會亂象,大體因為傳統教育缺失。學者們有見如此,在傳統學術的基礎進行改造,出現了新儒家、新道家、新佛家思潮,其中優秀文化傳統部分,有益于當前世道人心,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重視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融合、發展,以為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構建文化自信、學術自信的必由之路。中國的第三次思想大爭論,是一次痛定思痛的自我革命,很像浴火重生,前兩次大爭論,為中國帶來了引以自豪的漢和唐。第三次大爭論之后,中國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又找回了自己的復興之路,中國用自己的創新理論主導發展,超出了全世界的預期。綜上所說,每一次經濟文化大繁榮,都必須以學術上繁榮為引領,從國家層面上建構四個自信。因此,必須深刻認識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哲學的新發展的重要意義,必須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哲學實現有機融合,才能更好實現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中國當代創新創業教育政策。2010年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通識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將創新創業教育定義為“適應經濟社會和國家發展戰略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教學理念與模式”。這是第一個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的全局性、綱領性文件,明確了創新創業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結合專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的教育價值定位。2015年5月,國務院頒行《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通識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了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通識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提出了9項改革任務、30余條具體舉措,將在高校普及創新創業教育確立為國家長期政策導向。
二、國外創新創業教育的歷史對當前雙創教改的啟示
1.古西方學術史史話。古希臘羅馬時代及歐洲的文藝復興時代,是西方哲學最為璀璨的兩大高峰。特別是后者,培根為代表的實證邏輯、笛卡爾的推理演繹成為近現代科學的兩大內核,是促進科學主義形成的奠基石,有力促進了工業革命進程。社會學、生物學、數學、物理及化學的進步,端賴如此。經濟發展靠科技、科技發展靠教育,已經成為全世界共識。但創業教育發展靠學術(特別是哲學),雖然經中西方歷史反復證明,但尚未成為大多數的共識,這也正是本文要再三申明的一大旨趣。2.近代西方創新創業教育回溯
(1)德國創新創業教育的歷史——基于質量優先策略的創新創業通識教育。德國是近代教育的先行者,柏林大學是現代大學的起源。德國人崇尚哲學,遵循理性,在創新創業通識教育上求真務實,雙元制教育成為現代職業教育的通識性教育模式。德國的公辦教育較為發達,充分發揮國家、學校、企業的三方優勢,基于質量優先策略,能夠數十年如一日的打造精品,磨礪人才。
(2)美國創新創業教育的歷史——基于成本優先和大市場驅動策略的雙創教育。美國是實用主義占主導的國家,新時代的“羅馬帝國”,吸收了英國的風險投資經驗,利用大市場來培訓和孵化新技術,基于成本優先策略來打造新產品,取得了很大成功。美國在素質通識教育的基礎上,強調面向社會、個性培養,造就有世界一流的戰略家,一流的金融市場和專業技術,是新技術、新產品、新企業的淵藪。但美國近數十年經濟脫實向虛,產業空心化趨勢明顯,其中的教訓也值得我們汲取。
(3)日本創新創業教育歷史——基于管理學的雙創教育。日本和中國相似,是一個專制傳統比較濃厚的國家,因此對管理機制的重視自不待言。日本人個人修養上學習中國內圣外王之道,王陽明的心學對其有很大影響;在企業管理上以豐田為代表,將精益生產做到極處,對我國雙創工作有一定啟發。但由于日本人產業政策調整不及時,缺乏前瞻性,在美國發展互聯網技術的時候,發展重點轉向了高清數字電視,錯過了信息技術革命,其中的教訓也值得我們汲取。
(4)其他國家的有益經驗。古希臘人重視辯論、古印度人重視佛學中的因明學,強化邏輯論證訓練,對于雙創人才培養有一定益處。現在很多大跨國企業如微軟、谷歌等公司,印度人做CEO的很多,而中國人大多只能做CTO,主要原因一是印度人在學習工程技術的同時,往往也學習MBA,然后就業,二是印度人喜歡辯論、喜歡匯報,英語口語好;我國學生或者美國學生大多只學習工程技術就工作了,辯論、沙龍參與度不足,導致企業管理成為我們雙創人才的短板,很多國內大企業家人到中年,還要到海外學習MBA。這是我們雙創教育的一個短板,需要補齊。
三、結論
雙創教育關系到哲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的互動,主旨是培養有創造力、創新意識的人、事業、企業,其核心是在于人的素質養成。征諸信史,要想有強大的國家,必須先有強大的國民。要想有發達的經濟制度文化,需要有發達的科技;要想有發達的科技,先要有繁榮的學術,特別是有不斷融合發展的哲學。我國正處在第三次思想文化大融合時期,在國民人格養成及智慧培養方面,在馬克思哲學的指導下,積極融合我國傳統國學以及新儒家、新道家、人間佛教理論、西方的理性主義哲學中有益部分,應是雙創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企業管理方面,認真學習日本豐田的精益生產等理念,借鑒我國古代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張居正變法的精神,信古而不泥古,進一步提高數目字管理能力、績效考核能力,同時要進一步學習美國和印度的MBA教育優點,培養造就一批精通現代企業管理的人才。在市場培育與開發方面,要繼續學習美國依托大市場發展新技術、新產品、新企業的先進經驗,強化學生風險投資意識和能力。
【參考文獻】
[1]吳紅云.基于人本主義教育視角的研究型大學創業教育模式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圖書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8.
[2]王逢博,丁三青.文化認同與價值取向:新時代大學生創新創業觀確立的邏輯前提[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52-60.
[3]王愛文.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模式——德國、以色列比較研究[J].教育管理,2020(1):99-100,106.
[4]趙軍魁.比較視閾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路徑優化研究——基于日本、韓國的經驗借鑒[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6):118-124.
[5]張嬡.新時代大學生創新創業觀培養的四維向度[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0,32(1):23-28.
[6]謝芳,伍麗.大學創業教育的再思考[J].江蘇高教,2020(4):91-95.
[7]夏利波.雙創升級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3(09):73-74.
[8]董良杰,崔強,王朝.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質量提升路徑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31):88-91.
作者:江凌云 張紅英 單位: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