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C語言程序設計雙語教學改革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要求,文章結合學院及學科專業特點,從教學資源建設、講授模式與教學方法、考評方法等方面對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開展雙語教學的對策進行探索,注重課堂中的雙語教學及互動探討式教學。學生的編程能力以及計算機專業術語的表達與認知能力均得到較大程度的提高,本次改革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為學生在計算機程序設計方面的課程學習奠定了基礎,對大學程序設計課程其他方面的教學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雙語教學;C語言程序設計;授課模式;教學方法與手段
隨著全球IT產業的迅猛發展,為適應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為太原理工大學的“雙一流”建設添磚加瓦,對與IT產業緊密相關的計算機相關程序設計課程實施改革的英文教學已成為實現這一理想與目標的必經之路。近幾年,在全國各地高校實施雙語教學已成為教育部推進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1,2]。
一、改革措施
1.教學資源建設。教學資源建設主要包括師資隊伍與教材選取兩方面。其中實力雄厚的師資隊伍是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改革取得良好效果的有力保障。教學團隊由5位教師組成,他們全部有1年及以上的海外留學經歷,獲博士學位的達100%,且涵蓋計算機科學、應用物理學、光學工程、電路與系統等我們學院各個專業方向。而且我們的隊伍還在不斷壯大,這為本課程在我們學院的改革提供了雄厚的師資力量。經過精挑細選,此次改革選取的教材為哈工大蘇小紅教授編寫的《雙語版C程序設計》,這本教材語言通俗易懂、內容豐富,深入淺出地對知識點進行了介紹,書中的中英文對照,便于學生理解和學習。為了讓學生學到原汁原味的C語言程序設計知識,本課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IvorHorton主編的BeginningC作為學生的課內外參考書,此書是C語言的經典和入門必讀教材。為避免出現理解誤區,結合課件及課堂教學,推薦通俗易懂、深受教師與學生好評的中文教材進行配套。因此,將清華大學譚浩強教授主編的《C語言程序設計》(第五版)作為輔助教材。除教材與課內外參考書外,我們也運用了“互聯網+”技術,推薦學生使用網易公開課,如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的時任副教授MehranSahami博士的《編程方法學》(ProgrammingMethodology)、麻省理工學院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的教授ChaLesLeiserson和ErikDemaine的《算法導論》(IntroductiontoAlgorithm)以及蘇小紅教師的精品共享課程等。通過利用這些公開課共享平臺,學生可以在課外進行充分補充,有課堂上沒有明白與理解的內容,可以在線學習與補充自己在課內學習的不足,有助于C程序設計語言的學習與提高。講授課件主要采用雙語模式,在重點知識點與關鍵專業術語處給予中文注解。主要選取與專業相關的例題,加入如應用物理學、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光源與照明等專業方面的程序代碼與實例分析,激發本專業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學習興趣。
2.授課模式。目前高等學校進行雙語教學采取的課堂授課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全英文課件,全英文講解;二是全英文課件,全中文表達;三是全英文課件,中英文混合表達。由于本課程在我校的一年級第二學期開設,學生對大學的學習模式還在熟悉與適應過程中,為同時兼顧雙語教學的特點與學生的理解與掌握能力,我們選取第三種授課方式,即全英文課件,混合中英文表達。由于選取的是中英文教材,督促學生一定要在課前進行預習,對于預習中不明白的問題,可以有針對性地多聽教師講解。雖然PPT課件大部分是英文的,使用英文講解,但遇到重點或難點等復雜專業概念時,教師會采用中文進行復述與講解,以便學生可以準確地理解課程所講授的內容,又不影響英語的教學特點。由于在前期全中文的課堂講解中,與學生的互動效果非常好,因此在雙語教學中,也可以適當增加與學生互動的環節。當學生有疑問時,可以隨時舉手提問。這種授課模式雖然比較耗時,但是可以增強課堂內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教學改革的基本目標。
3.教學方法及手段。首先在光源與照明專業班級實行雙語教學試點。由于許多計算機軟件都源于國外,其原版均是英文,通過雙語教學可以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適應原版未漢化的計算機軟件,從而培養學生利用英語掌握專業知識的能力,以適應國際化要求,達到告別啞巴英語以及可以使用原版英文軟件開發大程序的目標。C語言程序設計雙語教學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調試能力,并且掌握在程序調試中出現的各種專業術語及其英語表達,為今后更高層次的編寫程序以及專業英語的學習打好基礎。另外,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把握英語學習與學科知識學習的關系,不能本末倒置,不能為提高英語學習水平而犧牲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目標為代價。嘗試采用課堂講授與翻轉式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前者主要依靠教師集中講授C語言程序設計的基本知識,后者則圍繞某些例題與習題進行翻轉式教學。教師提前兩周布置命題,請學生分組進行編寫程序代碼,到時間節點時,每組的成員要分工進行現場講解本組編寫代碼的算法與思路,要求學生盡量采用英文表述,過程中主講教師與其他組的學生可以隨時提問,被考查的學生要回答教師與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這個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英文表達能力。班級人數不宜過多,控制在30—50人左右。
4.考核及評價。C語言程序設計是一門動手操作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考核方式不應只局限于最終的期末考評,而應該加大平時上機實驗的考核比例,教師在學生上機的過程中,可以對學生的上機操作進行考核與記錄,對于動手能力強的學生與動手能力差的學生要給予區別,并鼓勵學生之間互相探討。采用如下的總評方式,最終成績=期末成績(60%)+出勤及回答問題(10%)+書面作業(10%)+上機實驗(20%)。在后續以C語言為載體的單片微機原理課程設計中則采用“任務—實踐—討論—答辯”的考核模式,考核內容分為平時考勤、成果制作(源程序+課程設計報告)、期末答辯三大部分,分別占20%、50%、30%。答辯環節要求學生制作演示課件,給學生充分展示自己作品的機會,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還可以同時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此種形式我們已經在班級開展過,得到了院領導與教師們的好評。
5.教學成效。C語言程序設計雙語教學已實施了兩年,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達到了當初預設的教學目標,在學生中獲得了一定的好評。雖然學習的過程比較艱辛,但學生的收獲是滿滿的。通過這種改革模式,學生不僅掌握了C語言的基本語法知識,而且學會了如何查閱與自己有關的英文文獻,英文表達能力得以提高,尤其調試程序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學生對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形成學習興趣小組,為后續考級以及其他課程的學習奠定了基礎。通過編程解決專業課程學習中遇到的相關問題,有多位學生通過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項目立項的形式,開展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光源與照明相關專業軟件或工具箱的開發,如“基于單片機實現智能提醒服務”等,獲得了太原理工大學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優秀項目獎。
二、結語
在應用創新型專業人才的培養過程中,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是一門重要的基礎課,雙語課程的實踐與探索也是建設“雙一流”大學的必經之路。在本課程雙語教學的帶領下,學院其他教師也紛紛開展了雙語教學改革,此改革探索為他們的教學改革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對我院其他專業課程的雙語教學改革具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黃宏博.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雙語教學探索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0,(16):63-65.
[2]古沐松,張志強.計算機基礎課程雙語教學探索與實踐[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23(10):89-91.
作者:張朝霞 張彩霞 呂玉祥 馬建芬 趙彤 單位:太原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