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學生創新教育思路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培養創新型高職應用技術人才,是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戰略對高職教育的根本要求。高職學生創新素質培養,需要從創新意識著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與創新活動觀念,確立創新能力發展目標,并通過高職院校的創新教育活動,架起創新意識通往創新能力的教育橋梁,提升學生創新素質,使其成長為創新型人才。
[關鍵詞]高職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教育
隨著我國經濟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增強,國民經濟和產業結構深入調整,作為推動經濟結構變革的關鍵因素,科技創新呈現出加速發展態勢,新技術替代舊技術、智能型技術替代勞動密集型技術趨勢日益明顯。經濟轉型升級與科技持續發展,傳統產業升級換代,使得行業企業生產崗位中的科技含量不斷提升,對勞動者的科技素質和創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為行業企業提供人力資源的高職院校加大創新型應用技術人才培養力度。根據人才成長規律和高職教育規律,創新型人才培養需要從創新意識出發,設計符合高職人才創新能力發展的有效培養步驟,以創新能力建設為目標,走出一條具有高職特色的創新人才培養之路。
一、高職學生創新教育的創新意識基礎
高職學生的創新教育需要啟迪與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這是高職創新教育的基本出發點。所謂創新意識是指人們根據社會和個體生活發展的需要,引起創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觀念的動機,并在創造活動中表現出的意向、愿望和設想等創新活動中的精神因素,其根本特征在于新穎性和獨創性。創新意識是創新活動的啟動點,也是創新教育需要奠定的基礎。學生只有形成了創新意識,才能樹立創新信心,形成創新人格,掌握創新知識,富于創造才能,做出創造性業績。創新意識作為精神活動傾向,蘊含在創新主體的態度、思維、意志、動機、人格等各個層面。
(一)創新意識中的態度趨向
創新是前無古人的事業,需要克服思想上與行動上的重重困難,這就要求創新主體具有明確的創新態度和堅強的創新意志。其中,創新態度是主體對新生事物和創新活動所持有的心理感受和行為意向,創新主體應當持有的積極創新態度包括:對新奇事物的敏感度與開放性、對新問題的探究與解決傾向、對環境變化的適應度和思維傾向、對工作創新價值的認同等。創新意志表現在創新主體的頑強、堅韌品質,以及思維與行動獨立性、判斷的自信心,不隨流俗、不依賴群體的公認等方面。意志的價值導向及其效應構成了創新行為的動機,即創新主體從事創新活動的心理動因。創新動機驅動下的創新行為不受外在的物質利益得失的左右,而受好奇心的驅使,為了驗證自己所認定的道理,從而在探索和創新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二)創新意識中的思維方式
創新態度確立了主體對創新的關注與跟進路向,規定了創新活動向前發展的路線圖,促進了適宜于創新活動的思維方式即創新思維的形成。創新思維是指創新主體探索性地分析與把握客觀事物與規律的理性方式,通過綜合事物不同的方面,在比較中發現事物間的異同點,敢于大膽批判現有活動規范,創新工作方法,獲得預期成果。在創新思維指導下,創新主體可以突破原有的規范與束縛,充分發揮人的主體能動性,自由自覺地開展活動,多側面、多角度地運用發散思維去分析和認識問題,大膽地運用獨特的思維與想象能力,綜合運用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調動分析思維與頓悟思維的協同配合,促進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相互協調,并運用強有力的自制自控力對思維過程進行制導、監控與調整[1]47。這樣,思維主體運用多種方法、通過多種途徑去尋求可能答案,獲得更深刻的認識、達到更有益的成效,使創新思維升華為一種復雜的、高層次的智慧活動。
(三)創新意識中的人格特質
創新意識的綜合體現和人格化就是創新人格,即創新主體所具備的具有創新潛力的個性品質。其主要內涵與特征是:富于想象力,傾向于通過試驗驗證想法,頭腦靈活;對復雜問題知難而進,善于從多方面、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獨立性強,行動敏捷,精力旺盛;具有耐心,能夠長時間集中注意力關注某一問題;工作中注重成就感;自信心強,勤奮好學,能夠超越思維定勢進行大膽假設;目標專一,具有適度冒險精神,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以及豐富的應用經驗。高職院校在創新教育中需要改變以往將聽話、守規矩作為評價標準的做法,包容與鼓勵學生的創新意識,并以此為準繩改造原有的課程體系知識組織方式,從而培養創新型應用技術人才。
二、高職學生創新教育的創新能力目標
創新的字面意思是更新、出新與改變等,其基本內涵是指人們在特定的環境中為滿足個人、集體或社會需求而進行的改進或創造新事物、新方法、新環境等活動及其獲得的有益效果。創新既是人的認知能力與智力水平的外化與發揮,更是人的整體素質與發展水平的體現。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研究表明,創新是健康人格的體現,人的基本需要滿足越充分,人格越健康,就越富創造性。在物質生產及其管理分配體系還不夠進步的時代,人的基本需要尚未完全滿足,創新也會被抑制,但創新的潛能并沒有消失,通過教育激發能夠繼續產生出來。馬斯洛認為:“我們已經發現,原來我們真正感興趣的那種創造性的根源”,“是深蘊在人性內部的”[2]54。這種創造性即潛在形態的創新能力根源于深層的自我心理結構之中,經過發掘與培養,人的創新潛質和心理結構將成為其靈感、創新思維與創造活動的源泉。
(一)創新過程控制能力
創新活動不同于重復性勞動或簡單記憶,創新的過程隨時伴隨著困難、失敗與風險,因此,需要有特殊的個性品質與之相匹配,如高水平的成就動機,對自身能力的自信心和固執精神,超越世俗眼光的行動獨立性與堅忍不拔的意志,在困難與危機情況下較好地調整控制情緒的能力,以便做到自我激勵,提高抗挫折的耐受力,保持對事物持久的探究欲,在人際交往與自身心理調節方面的自嘲與幽默感、舉重若輕的超越心理等。這些心理機制形成了創新過程的內在控制因素,經過創新實踐鍛煉,能夠促進人的創新素質不斷向前發展。創新素質的“發展”要求創新主體保持其創新控制能力不可逆的、線性的進步,并能在相當長時間內保持良好發展態勢。
(二)創新問題解決能力
創新的過程就是解決人們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更好滿足生活與工作需要的過程,無論是從無到有的創造活動,還是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革新工程,都需要創新主體發揮出創造性力量,從而部分地或徹底地解決問題。事實上,創新能力也就是個人、群體或組織通過自發或聯合的創新活動,開展創新行為并獲得創新成果的能力。從創新活動過程來看,創新能力包括提出問題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三個方面[3]24。從創新活動層次來看,創新能力分為知識遷移、探索未知和研發設計三個層次:知識遷移能力是主體運用已有知識創造性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索未知能力是主體通過推理和實踐從已有知識或理論中獲得新的結論的能力;研發設計能力是主體在科學知識與工作經驗指導下,為滿足個人與社會需要設計新方案、提出新假設、創立新理論、開發新技術、生產新產品、發現新規律及創造新事物等能力。創新能力不但需要主體具備很高的智商,而且還要擁有嫻熟的創新技能,即有利于創新活動的行為技巧,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運用創新技法的能力、創新成果的表現能力及物化能力等。
(三)創新實踐活動能力
創新是一種綜合化的系統性活動,包括精神保障、思維重構、科技研發、生產實踐、社會推廣等復雜過程,這就需要創新主體具有創新實踐活動能力,從而能夠在復雜的情況下推動創新實踐進程。創新實踐能力是人的社會實踐能力的提高與發展,社會實踐是人的社會屬性的體現,社會屬性是人的自然屬性的社會化,也是人的生命體在適應自然與社會環境變化過程中的適應、變異與更新的升華,從而形成了適應現代生命環境下的創造能力。因此,創新并不是部分特殊社會成員的特異功能,而是正常人群的普遍特質與傾向。特別是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每個人在適應社會環境變化的過程中,都顯示出了與生俱來的創新本性。依托于創新的本性,人才能夠更好地認識和改造世界,不斷突破單純重復的勞動界限,豐富人類自由自覺的實踐活動本性。在當代科技引領、創新驅動的社會大環境中,這種自覺的創新活動成了生產發展和整個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個人的創新實踐活動由此也波及到科學研發、技術創造和生產生活等各個方面,從而使創新成為現代人的基本品質和生活方式。
三、從創新意識到創新能力的教育舉措
在創新活動中,人的高智能活動和科技條件得到整合,人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有機結合,人的智慧、精神和品格得到提升,從而使人更加深刻地“脫離動物界”,更好地適應和改造環境,進一步激發創新潛能。這種良性循環的實現離不開教育的啟迪與引導,這里的教育主要指創新教育,其功能和使命在于推動創新意識向創新能力轉化。
(一)加強創新精神熏陶,營造鼓勵創新的氛圍
創新精神是創新意識、創新態度與創新控制能力的升華,是主體對創新活動所擁有的一種積極投入、不懈進取的積極心理品質,能夠推動人們在創造性活動中保持敢想敢干的欲望和傾向,堅持不懈,取得創造性成果。創新精神具體體現為人們在創新過程中所具有的使命感、事業心、自信心、意志力、敢于突破前人的懷疑與批判精神、勇氣與冒險精神等[4]61。創新始于質疑與批判,創新主體應堅信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能夠根據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材料、信息與思維方式等有利因素,滿腔熱忱地投入到知識鉆研、真理追求與問題探索中去,對既有的理論、事物或產品的缺陷與不足提出不同設想,并通過實踐加以檢驗,從而促進新事物的產生或舊事物的完善。懷疑與批判不等于盲目的否定,創新主體應當服從真理,承認和尊重權威,但不能迷信和簡單仿效權威,而是做到博采眾長,有效把握最新信息和科技前沿,構造一個寬口徑、高起點的知識平臺,善于綜合化地運用多學科、多領域的知識,大膽投入到科技創新、知識創新、產品創新等活動中去,不斷開拓創新之路。學校創新精神教育應當關注現實,加強與科技型企業之間的校企合作,推動企業創新文化進校園,加強校企聯合培養學生知識運用、工程操作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直接面對和解決生產現場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明確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必要性,實現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的無縫對接。高職院校通過創新園區創新創業人士或畢業生的榜樣示范作用,鼓勵學生樹立創新的緊迫感與使命感,在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在高職院校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都能創新”的教育理念。
(二)豐富創新實踐活動,創造鼓勵創新的平臺
創新的內容十分豐富,但創新的根本去向在于實踐,創新的實踐成效在于其推動創新主體實際解決好所面臨的制約性問題,創造出超過同行業的平均水平的生產效率,提升效益,帶來有益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反之,實踐也有助于創新的深化,創新主體通過實踐中獲得的直接感性認識和直覺,激發創意的源泉,提供創新的主題與方向。為保障創新實踐能力目標的實現,學校應嘗試建立“以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實踐教學資源為平臺、以創新實驗和技能競賽為載體,以激勵和監控機制為保障”的創新實踐平臺,通過實施“卓越工程師”、“創新性實驗”、“企業技術難題解決”等專項創新計劃,營造鼓勵創新的有利環境,為學生提供“表現個性、施展才華”的機會,使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得到充分鍛煉和提升。大力加強科技創新園區與平臺建設,推動“產、學、研、用”相結合。不少高職院校在這些方面均進行了有效探索,構建了高職科技孵化園區、工程技術中心、人文社科室所、實驗實訓基地等科技創新載體,并參照《國家大學科技園管理辦法》使各類創新平臺承擔起整合人才、技術、信息、設備、資料等智力資源,搭建創新創業人才聚集和培育基地的使命。
(三)優化創新教育方式,打造創新教育的教學
高職院校要改變傳統的以知識灌輸和反復訓練為特征的教育教學方法,大力開展創新教育,持續深化教育改革。創新教育是將創新原理與教育規律結合起來,在完成規定教育任務的過程中,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創新個性為基本價值取向,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的教育活動,其核心是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培養適應創新型社會發展要求的創新型人才。在教育過程中確立學生的成就動機,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在教學中注意將創新能力與課程知識傳授結合起來,創設各種情境,啟發引導學生開展積極的思維活動與動手活動,通過工學結合的創新能力培養教育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實現課程體系重構,促進專業與學科型教育向工學結合型教育轉變,深化“教、學、做、研”一體化課程改造,積極搭建學生實踐創新能力訓練平臺。在創新實踐教學的督導與監控中,應遵照創新活動規律,允許嘗試,寬容失敗,對創新教育和創新活動的考核采用過程性激勵和結果性獎勵相結合的辦法,對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進行創新實驗但尚未取得預期成效的活動,也應給予相應激勵。要堅持教師主體地位,發揚教學民主作風,逐步破除僵化的管理制度,營造鼓勵探究與冒險、允許失敗、克服挫折的創新管理氛圍,尊重教師的教學自主性,允許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發揮好教育管理的指揮棒作用,為創新教育的順利實施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李梅,廖珊.現代教育思想與教學策略[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3.
[2]趙卿敏.創新能力培養[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
[3]李長福.鄧小平理論辭典[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
[4]高道才.廣義創新學[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
作者:陳霞 單位:南京化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