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泥塑教學創新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通過觀察分析認知,提高學生立體思維能力
觀察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教師要根據中學生的年齡特點,不斷訓練和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不應把成人眼中觀察到的世界強加在學生身上,而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更加直觀地觀察事物,不斷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掌握觀察、分析事物的方法,善于在生活中發現美。在教學中,筆者常會強調讓學生注意觀察物體的真實形態,注意它們的立體關系,學會分析立體與平面的區別。讓學生通過觀察、認知和分析不同的美術作品,討論對作品的理解,這樣學生常常會聽到各不相同、意想不到的答案。筆者再通過掌握學生對這些作品的理解,加以引導,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認知能力。此外,教師還要不斷拓寬學生的眼界,著重介紹一些近現代雕塑發展史中的經典表現方法和創作思路,鼓勵學生多看、多想、多實踐,讓學生在對事物造型的感受中升華情感,并為培養創造性思維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嘗試多種技法,觸發創作靈感
想象力是創造力的前提。要想創作一件優秀的雕塑作品,想象力是關鍵。在想象的基礎上輔以創造力,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作品就會應運而生。縱觀中國雕塑藝術的發展,無不體現了人類的無窮的想象力和創造精神,如漢代的《說唱俑》以寫實主義的手法塑造了一個眉開眼笑、手舞足蹈的民間說唱藝人的形象,造型生動,動作夸張,神態惟妙惟肖。同樣是漢代的《銅奔馬》卻更注重傳神,駿馬體態矯健,正撒開四蹄飛奔,它三足騰空,而右后足卻踏在一只疾飛的燕子背上。作者以無比高超的技法,把奔馬與飛燕在這驚心動魄一剎那的動作表現得淋漓盡致。不同時期的藝術作品表現手法有所不同,學生只有多欣賞這些優秀的雕塑作品,才能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上培養出創造精神。在教學中,筆者常常會根據中學生的身心特點,從啟發他們的想象力入手,再結合一些小故事、優美的音樂等教學輔助手段,為學生營造聯想和想象的空間,從而產生創作的靈感和熱情,這樣他們的作品才會有靈氣。而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只需要起到引導、點撥、肯定的作用,不能用自己個人的觀點影響學生的作品。教師可以教授一些常規的制作技法,如手捏、刀刻、粘貼等,這些也是雕塑藝術特有的語言形式。讓學生大膽嘗試,勇于探索,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創作,這樣,優秀的作品自然而然會誕生。如,有位學生在制作企鵝時,她捏了一只企鵝,就覺得完成了,于是筆者提醒她是不是可以做一組企鵝;于是她又捏了一只企鵝,筆者又提醒她能不能讓它們再溫馨一點,于是她想了想又捏了個小企鵝并把它們命名為“企鵝家族”。這件作品就由原來的單一的動物造型變成了一件有寓意的、生動的組合雕塑作品。作品有了寓意,才會有鮮活的生命。筆者還鼓勵學生在創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最好能把自己的審美感受也融入泥塑作品,這樣才能使學生產生一種主動創作的欲望,并通過這一手段為學生之后的成長奠定基礎。
三、學會借勢造型,妙用想象空間
泥塑的立體造型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立體空間思維能力,并且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在繪畫創作中需要的一種重要能力——造型能力。就像數學教學中的立體幾何模型,數學教師利用幾何模型講授幾何問題,學生觀察立體模型,展開想象,提高空間思維能力,從而較容易掌握空間立體概念。通過泥塑教學活動,學生對立體空間造型會有直接的認識,更容易掌握幾何知識。許多學生創作初期對于憑空想象的事物往往感到一籌莫展,他們不能將一堆泥塑造成一個活生生的藝術形象,于是常常失去了創作熱情。針對這一點,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摸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為學生構想一個有趣的故事情節或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形象,讓學生在一種可見的或是熟悉的形態中自覺地“隨形”“隨地”“隨勢”地展開聯想,獲得創作靈感,筆者把這種創作的方式稱作“借勢造型”。如,提出一個故事的情節,或是準備一兩件現成的作品讓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造、添加。
學生對這種方式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豐富的聯想。如在《登山》一課的教學過程,由于主題鮮明,所以學生更容易創作,其中大部分學生都能把登山的這一主題表現出來,其中更有一位男生刻畫得非常細致,包括登山包、雪地靴、登山杖,甚至還塑造了一個人物通過望遠鏡遠眺的場景。可見,由于教師給學生提供了創造空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了許多明確的指向性,有了方向學生便不再感到迷茫,動手開始變得簡單,隨著創作熱情的提高,靈感也不斷涌現,優秀的作品也就隨之而來。從以上的例子我們不難看出,泥塑教學對于學生空間創造力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學生接受泥塑的學習,對于將來的創造力的發展和思維能力的提高有極大幫助。新的教育理論認為:人的本質屬性主要表現為主體性和能動性,因此十分強調學生的創造性、能動性和主動性的發揮。近些年來,隨著現代教學論的發展,學生個性的形成和發展越來越為教育者所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主要依靠自身努力和自覺意識,在此基礎上,只有實施創新教育,才能使學生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和適應能力,具有進取和創造精神以及扎實的基本技能和基礎知識。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不能創造什么,但它能啟發兒童創造力以從事于創造工作。”用泥塑培養學生的立體思維、創造能力,比較適合中小學教學。當然,如果能把握好難易程度,就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也要求美術教師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和技能,強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發揮美術學科的優勢,在教學中做到真正意義上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引導其學會創造并克服惰性,促使學生產生創造的熱情和欲望。此外,美術教師還應加強業務學習,用現代教育理論武裝自己,并不斷摸索、不斷改進、不斷創新,培養學生的創作熱情和敢想、敢嘗試的心理及創造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保護學生的個性,以滿足每位學生的學習需要,對學生潛能的開發產生積極作用。
作者:王巍 單位:江蘇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