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藥物化學教學中的創新教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1情境教學
在藥物化學教學過程中進行創新教育,促進學生創新人格的形成,我們認為教師應該要重視藥物發展史的介紹,通過介紹一些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藥物發現史,將本學科發展的基本思想滲透到教學中,再現經典藥的研究背景、思路歷程,用前人的經歷對學生進行熏陶,使他們了解新藥研發的一般規律,跟隨藥物發展的曲折經歷體會研發人員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思路歷程以及情感的跌宕起伏,欣賞他們細心、睿智、堅持和協作等優秀品質,為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人格基礎,并將前人的經歷變成自己的創新經驗。同時在故事中學習經典藥物的各個相關結構,也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加深理解記憶。這要求教師多關注藥物的發現史,熟悉各類經典藥物的研究過程。比如磺胺類藥物、青霉素、西咪替丁、鹽酸氮芥等都是很好的實例。
1.2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興起于“哈佛大學”的情景案例教學。哈佛大學JohnBoehrer教授認為:案例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對現實問題和某一特定事實進行交互式探索的過程。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也采取這種教學模式,學生反應良好。通過精心選擇合適的案例,恰當的運用教學內容來解決一些貼近生活的實際問題,有助于增加課堂的生動性,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課堂參與性,加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比如在化學治療藥磺胺類藥物學習時,我們將學生假定為上世紀30年代的藥劑師,一位尿常規檢測顯示酸性并且在服用磺胺類藥物的病人出現了結晶尿的情況,請同學們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計算不同pH情況下磺胺類藥物的分子離子比,提出解決方案并分析藥物結構對這種現象的影響。學生在這樣一個假設的情景中運用自己所學基礎知識解決臨床醫生所面臨的實際問題,非常有成就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了它們的邏輯思維。
1.3問題教學
傳統教學模式中強調的是教師主導作用,是以“教”為中心,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只是填鴨式地接受知識,沒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創新教育就是要轉變這種被動的學習方式,提倡探究式、問題式的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建構意識和思考能力。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就必須把學習過程變成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鼓勵學生勇于質疑,多問幾個怎么辦,為什么,將教學重心從“教”轉移到“學”上,在聽課過程中自己思考歸納總結得出一些相關結論,找到相關學習內容的核心和本質。在開始的時候,老師可以預先設計一些相關問題,讓學生們帶著問題聽課,比如,在第六章解熱鎮痛及非甾體抗炎藥一章,為什么解熱鎮痛藥和非甾體抗炎藥在同一章里學習?解熱鎮痛藥和非甾體抗炎藥用了倆個名詞,那它們有什么區別嗎?再比如甾體激素類藥物的學習中,內源性的激素有什么樣的特點,為什么要進行結構改造?改造是怎樣進行的?改造后效果怎么樣?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在思考中聽課,從本質上掌握相關知識點,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聽課效率。
1.4鼓勵學生重視交叉學科的學習
培養創新型人才還應該鼓勵學生多關心相關領域的知識、著作及最新進展,不僅使自己的知識體系有一定的深度,還應有廣度。現代醫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使許多生命之謎都在分子水平上得以解開,這些不但可以解釋已有藥物的作用機制和毒副作用產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可以以此為基礎來尋找新藥。僅靠化學方法合成一系列化合物進行新藥篩選的做法已經不適合當前學科的發展趨勢。多關注相鄰學科的先進成果,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和思路。同時也應該虛心多向其它學科的人學習,請教,多學科交叉能匯集各方面的思想形成新的設想,擦出思想的火花,往往能產生具有創意的思想。比如順鉑的發現就是一個交叉學科探索的成果,順鉑能變成一種有效的抗腫瘤藥物,是許多學科的研究人員聯系多種現象,最后洞察到事物本質的思維結果。
二、結語
總之,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采取更多更好的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創造一個寬松、民主的學習環境,讓學生主動學習,平等學習。
作者:向燦輝 王文君 孫志勇 單位:遵義醫學院珠海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