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創新創業教育下實驗教學改革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年來,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提出,高等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與實踐發展迅速。在人才培養體系中,課程設置的實驗實踐環節是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精神、能力、素質的核心部分。文章以創新創業教育為導向,探討創新創業教育與實驗實踐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并以工程創新綜合實踐課程為例,在課程教學目標、課程安排、選題范圍、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革與探索。課程開展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引,實驗教學采用創業項目驅動的方式,在實施過程中引入“教練技術”和“GROW模式”,建立涵蓋課程全過程、分等級的綜合評價體系。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實驗教學;工程創新;“教練”技術
高校是科學技術創新的綜合載體,是創新創業的重要源泉,是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中堅力量。創新創業教育是現階段高等院校育人培養體系面對的重要課題之一。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加快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教育服務國家發展能力。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是不可分開討論的統一整體,學生在專業教育中以專業知識、技能為載體,著力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在創新創業實踐中,鞏固專業知識,提升專業實踐技能,更大限度激發每個學生的潛能潛質。創新創業教育是適應經濟社會和國家發展戰略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教學理念與模式。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業創新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對深化高校創業創新教育改革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創新創業教育已成為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從現有改革基本經驗中正確地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建設工作,是新時期各高校面臨的重大課題。創新創業教育可分為“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兩者既是一個整體、相輔相成,又各有側重。在創新教育中,創新性思維品質與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關鍵,重點是對學生的人格品質、頭腦思維方式、能力素養的培養。創業教育是一種基本能力與素質的教育,是一種開發個體潛能與實現自我價值的教育,是一種個體全面成長的教育。創新創業教育不是游離于專業教育之外的技能訓練活動,而是融于人才培養的專業教育,包括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全過程之中的教育理念。將創新教育作為重要元素融入專業實踐課程之中,對專業實踐課程的實驗教學體系及教學內容提出了新標準和高要求。
一、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實驗實踐課程的可行性
創新創業教育可以通過實驗實訓來培養學生的工程技術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以創新創業為導向和教學目標,與專業特色及工程教育相結合,設置專業的綜合性課程設計環節。改變傳統的專業實踐課程結構,提高與實際工程和產業結合的緊密度。以創業項目為基礎,促進專業實踐教學的開展,同時充分挖掘專業與產業相關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將創新創業思維、素質和知識融入到具體的實踐教學環節中,培養學生科學性分析、全局性設計、開拓性思維等與創新創業密切相關的綜合素質。以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為例,在具體的課程設計上是以創業型電子產品的設計為載體,經過產品需求分析、功能設計、具體實施方案、方案的評價與決策、計算機輔助建模與仿真、設計技術文檔的編寫等實踐環節,完成電子產品設計全周期、全過程的訓練。在這一過程中實現對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包括:(1)學生對知識綜合運用、內化、遷移、拓展的能力;(2)系統性、創新性解決問題的能力;(3)需求、組合資源的能力;(4)團隊合作及團隊管理的能力;(5)批判性、創新性的思維;(6)辨別和選擇機會的能力等方面,最終將創新創業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入到課程的實踐過程中。
二、創新創業教育導向下實驗教學的改革探索
新時期大學生是創新創業的重要力量,完善的實驗實踐教學體系是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途徑,強化以創新創業教育為導向的實驗教學課程的新設計和改革是必然趨勢。北京理工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配合專業理論課程及工程實踐的教學要求,單獨開設一系列工程創新創業實踐課程———工程創新設計I-VI,每個學期一門,開設三年,貫穿并行于學生大一到大三的課程之中,使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的基礎上,對所學知識深化理解,與實際工程相結合,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和實施,應用于解決創新創業的實際問題。以工程創新設計III課程為例,具體介紹創新創業教育導向下開展的實驗教學改革與探索。
(一)課程目標和要求
工程創新設計III是以培養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為目標,配合模擬電路基礎、電路與電子線路、電路分析基礎、算法與數據結構等專業基礎理論課的教學要求,使學生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的專業課知識,開展方案論證、系統建模、硬件設計與仿真、程序編寫、系統聯調等研究與實踐工作。將創新創業技巧和知識與具體的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相融合,在工程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知識綜合運用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自我學習和迭代能力、組合資源的能力、辨別與選擇機遇能力等創新創業所需要的能力和素養。工程創新設計III的課程性質是必修課,在大二上學期安排實踐學時32學時,是具有“項目驅動性、體驗性、創新實踐性”的綜合仿真類實踐課程。著重培養學生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和創新創業的能力,根據工程實踐中的實際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以及如何將其進行產品化的包裝并推向市場的途徑規劃。課程要求基于Proteus軟件平臺完成具有一定功能的電子系統。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學生按照自愿原則自由結組,每組2~4人,并選出1名“首席執行官(CEO)”負責整個項目的運行完成情況。每組自行選擇要解決的工程問題或希望創建的產品,自主選擇性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工程性或產品化的項目沒有唯一確定的答案,對于問題或產品的分析和定位沒有統一的思路,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提出創新性的觀點,通過個人或小組的分析、討論發掘更深層次的解決方案。整個項目或者產品的解決方案的分析和確定是需要學生基于自己的知識體系框架完成,需要經過基礎知識的重組、專業知識的遷移、新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等過程,從而實現知識向能力的轉換。
(二)課程的實施過程
工程創新設計III課程具體的教學過程如圖1所示。首先由授課教師介紹整體課程安排和課程要求,指出完整電子系統中的關鍵點,基于Proteus軟件平臺完成相關的基礎培訓。然后學生自由組隊,商議具體要完成的項目,經過與指導教師的深入討論后,確定最終的項目。在項目執行過程中,教師提供技術輔助支持,并進行創新創業的引導。項目完成后,每組同學需進行項目答辯及視頻展示,并提交最后的項目總結報告。1.課程的選題。工程創新設計III課程采用自主擬定題目的形式。每組學生根據組內個體的知識體系、興趣、能力等方面的不同,經充分討論后提出具體題目及相關內容。在項目正式開始之前,指導教師與學生在選題的可行性、科學性、創新性等方面進行評價和分析,對選題的重點、難點、完成度等方面深入探討,同時對整個課程設計的全過程進行跟蹤、指導、監督。學生選題的范圍非常廣泛,內容豐富,部分學生的選題和創新性構思,見表1。2.引入“教練技術”,對課程進行引領、督導。課程的實踐教學過程是引入創新創業教育核心理念的有效途徑。在工程創新設計III課程中,將每組學生選定的項目作為一個個的“創業項目”。教師幫助學生發掘自己的創業潛質,理清現狀及創業目標,促使學生作為“創業者”自己去思考。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專業知識技能、終生學習的能力及健全的世界觀和責任感等,同時拓展學生創新創業知識、加強創新創業意識、提升持續創新的能力。“教練技術”是企業管理中的一種工具,促使員工洞察自我,發揮個人的潛能,有效地激發團隊并發揮整體的力量。在本課程實施過程中引入“教練技術”,教師充當“教練”的角色,對各組項目的實施過程進行引領和輔助指導,既不過分參與,也絕不放任不管。教師通過適時地引導啟發,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增強他們的創新創業能力。在引導過程中,采用“GROW”模式,具體指通過一系列有針對性、有引導性的問題,幫助學生“找準定位、理清現在、權衡利弊、做出選擇、付之行動、完成夢想”。“GROW”是教練式培養實踐教學中常見的一種模式,其中G為目標(Goal),R為當前的現狀(Reality),O為選擇(Options),W為前進(Will)。在各個項目小組進展過程中,教師會與學生進行深入對話,一問一答,幫助學生在對話中進行思考,理清思路,學會利用“優勢、劣勢、機遇、挑戰”的分析法來確定自身的競爭優勢、競爭劣勢、機會和威脅,進而更好地排除障礙,找到明確的目標。3.課程的考核評價體系改革的實踐課程及教學模式需要更合理的、與之相適應的評價考核體系,能客觀評價學生整個課程實踐過程和效果。根據課程規劃、安排及具體內容制定符合該課程的評價考核體系,具體構成指標及相應權值見表2。考核評價體系涵蓋課程安排的各個部分,評價采用等級制,將各個分項分成A、B、C、D四個等級。主要包括項目綜合情況、項目報告、項目的展示過程三個方面,每個方面在總成績中分配不同的權重。相對比于傳統成績評價,該評價對整個課程進展過程的覆蓋度更高,涉及面更廣,對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更全面。4.教師與學生的職能規劃。在以創新創業教育為導向的實驗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承擔的職能與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不同。教師的主要職責是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促進學生完成自我學習、自我提高的迭代形成,注重學生的內心體驗,以及團隊合作意識。學生是整個實驗教學活動及創新創業活動的主角,在實踐過程中注意形成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教師“教”的工作主要有:(1)教師“少而精”的講解,畫龍點睛式的引導。(2)制定規則和邊界。在規則和邊界內給予學生充分的課程自主性。(3)輔助引導。提供方向性的引導和技術輔助。(4)課程整體節奏掌控。對各組的項目進展,進行定期跟蹤,避免項目出現“虎頭蛇尾”,最后無法完成的情況。(5)創新創業所需思維與能力的引領與導向。學生“學”的主要預期收獲:(1)專業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提升。(2)自主學習能力提升。能夠在項目進展過程中,明確自身的學習目標,并根據目標進行自主規劃,拓展知識體系的廣度和對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的深度。(3)綜合設計能力提升。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創造性地開展系統設計,以及解決項目中的實際問題。(4)判斷性思維。能夠在項目進展過程中,辨認、分析、確定所出現的問題,形成假設、分析、推斷的判斷性思維。(5)團隊合作能力提升。選擇或組織團隊,并能夠在團隊中貢獻自己的力量,確保整個團隊工作的順利完成。(6)有效的溝通能力。能通過書面、視頻、口頭講述等多種交流方式展示自己的項目,同時團隊合作的形式也促使學生能夠采用不同的方式與不同的對象進行思想和信息的交流與共享。(7)機會評估與掌控。在創新創業過程中,機會是轉瞬即逝的,需要能夠確認機會,并預測項目可能遇到的風險以及自身的成本,有效地掌控機會所需要的資源。
三、結束語
新經濟的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提升創新創業能力是國家對現代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提出的要求。以創新創業教育為導向的高等院校課程改革,尤其是實驗實踐相關的教學環節的改革迫在眉睫。在“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對實驗課程的內容及教學模式進行改革,順應了新形勢的需要。工程創新創業實踐系列課程注重引導學生利用專業知識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
作者:張蕾 王興華 陳志銘 李怡然 陳鋮穎 單位:北京理工大學信息與電子學院 廈門理工學院光電與通信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