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思政建設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課程思政是在各類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方面的內容,對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文章以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為例,首先分析課程思政的基本理論,其次分析思政元素融入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學的必要性,再運用VSBPC模型對中級財務會計的課程思政元素進行分析,在上述基礎上提出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思政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課程思政;中級財務會計;VSBPC模型
一、相關基礎理論分析
(一)課程思政的基本概念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課程思政”之后,高校會計專業教育者開始了課程思政教育的探索和研究。作為全新教育理念的課程思政能夠發揮思想引領作用,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對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2018年10月,教育部下發新時代高教40條,特別強調要突出專業課教學中的思政教育。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提出,要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1]。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再次強調,“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2]。在會計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思政課程屬于必修課程。但是單單依靠思政課程,教育的目標難以達到,因此有必要在專業課程的教學當中融入思政元素。
(二)思政元素融入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學的必要性
中級財務會計課程在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屬于核心課程群中的必修課程,在課程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該課程主要是在企業會計準則的框架下,以六大會計要素為主線,對企業主要的交易事項進行全面系統的闡述,在培養學生實際工作能力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會計學科體系中該課程與實務聯系最緊密,對于學習者專業知識的完善、職業素養的形成、職業技能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的授課對象是大學二年級的學生,此時他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同時具備了一定的業務處理能力,但是對于專業總體框架的認識不足,缺乏對實際工作中職業道德標準的深刻理解,對于社會責任感的認識也比較模糊。在該課程中引入思政元素,在人生觀、價值觀方面引導學生,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學習的興趣,促使他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三)VSBPC模型
模型經濟學家Gintis提出,理性選擇模型應該轉換為信念、偏好和約束模型,簡稱為BPC模型[3]。南京理工大學李濤在研究過程中,對Gin-tis的BPC模型進行了拓展,增加了價值觀和資源配置方式,形成了VSBPC模型;在分析角色行為時采用了心理學方面的理論,主要基于社會角色行為的演化穩定策略,通過影響行動者的信心而促成行動策略[4]。文章主要通過VSBPC模型來分析中級財務會計課程在價值觀、資源配置、信念、偏好以及約束機制方面的思政元素,尋找該課程的課程思政切入點。
二、基于VSBPC模型的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思政元素分析
(一)V-價值觀
知識、能力和職業價值觀是會計人員應該具備的素質,其中最重要的是職業價值觀。價值觀是基于人的思維感官而做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也就是認定事物、辨別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5]。在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的教學實際中,既強調扎實的理論基礎,也強調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近年來不斷出現的財務造假事件,造成的后果是社會對財務人員職業道德的普遍懷疑[6],因此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否則對學生的成長是十分不利的。
(二)S-資源配置
資源支配方式S是個體從事經濟活動的行為策略,而其行為的目的是增加有價值的資源。會計工作直接影響利益相關者的決策,進一步對社會資源的配置產生影響。從教學的角度來看,中級財務會計課程講授的內容主要包括會計要素中的確認、計量、記錄與報告的相關理論以及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信息的原理與方法。傳統授課過程中更多注重的是理論內容的講授,而忽視了課程思政的元素。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教育學理論認為,學生具有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的雙重身份,思政教育效果的關鍵是學生的思政意識。當前學生的學習狀況普遍是將專業技能的學習放在首位,精力主要放在專業技能水平的提升上,而對思政方面的學習重視不足。
(三)B-信念
在金迪斯看來,信念作為理性行動者模型中的初始數據,是社會過程的產物,同時信念會在個體之間進行傳遞。理想信念是人們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體現了政治理想、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應用型學科的會計學,其所蘊含的人文信息和思想價值經常被掩蓋[7],這種情況同樣體現在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傳統的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學的重點是知識傳授,對精神引領的重視程度不夠。而在校大學生對新鮮事物比較感興趣,有較強的獨立性,但是理想信念方面需要不斷提升[8]。
(四)P-偏好
行為經濟學家一般把偏好分為自利偏好和社會偏好。前者指追求個人利益而與他人行動無關的偏好,后者指受他人行動影響的偏好。理論上,一切人類的情感,如同情、嫉妒、厭惡等,都可以納入受他人行動外部性影響產生的偏好。那么針對會計學專業人才的培養,需求方的偏好是什么呢?針對雇主和職業界有關會計畢業生職業能力情況的調查研究顯示,會計職業能力的供給方與需求方之間一直存在認知缺口[9]。雇主或需求方對會計學專業的培養過程和質量都不是很滿意,在他們看來,會計學專業畢業生缺乏的不是專業知識,而是專業技能、責任感以及敬業精神等。會計師勝任能力框架指出,能夠有效合理地運用專業知識是會計師具備的專業能力,同時會計師還應當具備良好的職業價值觀和職業道德。會計人才的培養要考慮社會發展對于人才需求的偏好,體現在思政教育方面要關注社會對會計人才的偏好,如對誠實守信、職業操守等方面的偏好,同時這種偏好要及時地傳遞到會計教育中。會計教育者如果不能及時掌握社會對會計人才思政偏好的需求信息,就不能有效解決會計學專業思政教育問題[10]。
(五)C約束
在資源支配方式S的引導下,行為約束C體現了行為者對激勵機制的理解,基于這種理解,產生了行為的價值取向并作為行動的信念B,進而影響行為結果。會計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是依據培養方案而開展的各項教學活動,即人才培養是在培養方案的框架下進行的,人才培養方案對其培養過程具有一定的約束。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的教學依據是教學大綱,教學大綱中規定的課程內容與對應的學習目標的關系如表1所示(僅展示前兩章內容)。一般來說,在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的教學大綱中,對思政教育沒有具體的目標和要求。這樣的話,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就難以發揮專業課的思政教育功能。
三、基于VSBPC模型的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思政建設
在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學環節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同步進行,在此基礎上產生協同效應,方能為學生成長提供良好的平臺。
(一)V-價值觀
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目的是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教育者必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使命感。在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學過程中必須堅定地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在教學過程和教學內容中貫穿核心價值觀,將知識的傳授和價值觀的引領有機結合起來。
(二)S-資源配置
從VSBPC模型分析,在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理論講授的基礎上需要不斷加強思政教育的內容。教師傳授知識的主要渠道是課堂,因此在課堂教學設計上,應該多考慮將思政內容融入專業內容的可行性方案。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理論知識和技能水平的提升,還需要將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思想的提高有機融合,從而在理論學習的同時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崇高的理想信念。
(三)B-信念
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的研究對象主要是企業的資金運動,涉及的主要是金錢問題。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形成對金錢的正確認識,做到誠信為本、操守為重。會計人員誠實守信才能保證提供的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從而有助于利益相關者做出正確的決策。在講授現金管理以及銀行存款管理等內容時,教育者可以通過案例分析的方式挖掘知識點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做到不做假賬、誠實守信。
(四)P-偏好
在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及時根據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將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偏好反映到人才培養過程中。課程教學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具體到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的教學,需要及時根據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在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內容。
(五)C-約束
首先,要想從根源上解決思政教育和專業課程的融合問題,在制定會計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就要在對應的培養目標中明確規劃課程思政的內容,使思政教育和專業內容的融合“有法可依”。其次,在制定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學大綱時,應明確安排課程思政的內容,使任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有所依據,使思政教育目標更為明確。最后,要探索思政教育內容融入專業教學過程之后的考核機制,通過考核發揮課程思政在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方面的積極作用。
作者:張煥敬 單位:安陽師范學院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