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現代化德育融入藝術設計院校板塊設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了將現代化德育貫穿于藝術設計院校發展的全過程,以此來提高藝術設計院校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文章深入研究了當前現代化德育融入藝術設計院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了現階段仍然面臨的突出問題。綜合藝術設計院校和現代化德育的發展特點,結合校園環境、德育課程、教師隊伍、藝術設計作品四個方面的現實價值,探索和總結出現代化德育融入藝術設計院校的具體教學設計板塊。在新時代立德樹人的現實背景下,以“承德思”、“懷德情”、“育德心”、“契德行”四個板塊設計為突破口,為現代化德育又快又好融入藝術設計院校提供了對策和路徑方向。
關鍵詞:現代化德育;藝術設計院校;承德思;懷德情;育德心;契德行
引言
在新時代的社會背景下,現代化德育是將德育學科達成面向現代化的再延伸、再發展的過程,其根本目的是促進人的德性現代化,同時也是實現人的現代化目標的關鍵環節。藝術設計院校作為高等教育隊伍中的特殊力量,承擔著培養具有藝術特質的時代新人的重任。“美與真、美與善、真與善三者相貫相通。”[1]藝術設計院校是以研究美學為代表的特色型院校,保持“真”、“善”、“美”的教學互通性,是使學生真正達到“求真”的精神狀態、“向善”的成長方向、“善美”的思想底蘊的價值體現。
一、現代化德育融入藝術設計院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現代化德育作為現代化教育的具體實施部分和標的。在推進現代化教育的過程中,現代化德育要以滿足國家、學校和個人三個層次的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把握現代化德育的基本內涵和方法。特別是藝術設計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上,是以發現美、創造美、感受美為基礎框架的,在框架體系內學生既需要專業且扎實的設計功底,也需要完善的人格條件。因此,將現代化德育融入教育全過程是藝術設計院校的發展形勢所需、具體職責所在。
(一)國家層面: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推進落實國勢之強源于人,人才之強出于學。國家的發展需要科學技術,更需要與之相匹配的“人才后備軍”。我國正處在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新時代,黨和國家多次在會議報告中明確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信心和決心,并把立德樹人工作所獲得的現實性成效作為檢驗高校教育工作的評價標準。簡直而言,在“五育”發展內容的協同推進下,高校在教學實踐中形成以德育工作為統領,以理想信念、愛國主義情懷、品德修養、知識見識、奮斗精神、綜合素質的工作著力點,是真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樞紐。青年大學生處在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的關鍵階段,在人生目標的實現上存在著強烈的自主意識。為了實現“立德為先,樹人為本”的發展目標,形塑大學生的靈魂,國家從思想理論武裝、核心價值引領、基礎實踐養成等方面入手,逐步實現著立德樹人工作提質增效。藝術設計院校作為高等院校中的專業性群體院校,承擔為國家培養藝術設計專業接班人的使命和責任。因此,藝術設計院校要從政策引導、行動落實上對接國家戰略任務,努力發揮現代化德育的“軟治理”作用。
(二)高校層面:藝術設計院校未來發展的現實需要“培養什么人”一直是新時代高等教育的問題重心,在傾向性“集合辦法”中,以德育為“破題點”亦然是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基本選擇。藝術設計院校,作為一個具備人文藝術色彩和物理空間色彩的學習陣地,把現代化德育作為破解難題的辦法之一,是在未來發展的現實需要上所做出的前置性判斷。在黨的報告中,以“有品位、講格調、講責任”為基調,凝練表達了對新時代高水平德藝人才發展的希冀。這不僅是對藝術工作者提出的發展要求,也是對藝術設計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上的方向性強調。藝術設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的完整循環體系,它以設計美學為基準,表達和體現著生活價值。從根源上看,無論是工業設計專業、環境設計專業、動畫設計專業、舞臺設計專業又或其他具體專業,它們都是體現生活化和情感化的設計承載體,是以“人”的設計成果來滿足“人”的設計要求的過程。人所具備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美好品質,依然是激發藝術設計作品生命力與活力的關鍵因素。鑒于此,如何沿著藝術設計院校特征,來探索具備實效性和現代性的德育是院校的重要課題。
(三)個人層面:藝術設計院校學生發展的現有特點藝術設計院校學生是高等院校學生中“普通而又特殊”的群體代表,在學習內容上表現出重專業、輕文化的特點,他們往往因為一場專業課考試、一次寫生、一場音樂會、一場舞臺表演、一次設計展覽舍棄自己的休息時間。甚至在繁重的課業壓力面前,他們會縮減包括德育課程在內的基礎課程的學習時間,以此獲取更多的時間來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設計教育長期使用著重技能輕理論的教育模式,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學生設計倫理教育的缺位。”[2]藝術設計院校學生在思維方式上表現出重實踐、輕理論的特點,藝術設計專業大多為實踐應用型,理論型知識較少。受此影響,學生認為理論只不過是“紙上談兵”之物,因此把興趣點轉向實踐活動,這也就是使得年度文藝晚會、校園歌手大賽等活動出現“門庭若市”的景象,而在理論講座、專場辯論賽、主題論文征集等活動出現“無人問津”的現象。藝術設計院校學生在具體行事方式上表現出重個性、輕價值的特點,他們的價值觀總體上保持著積極向上的健康性,但是在對待具體事務中,他們常常以藝術化的方式展現著自己的“標新”和“立異”,無論是外在的服飾、首飾、配件還是內在的觀點性表達,他們內心的滿足感常常來源于藝術設計的標志性成果。綜合藝術設計院校學生的現有特點,在實際教學中融入現代化德育更有強烈的必要性。
二、現代化德育融入藝術設計院校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現代化德育作為藝術設計院校教學體系中的重要內容,是以潤化學生德行、育化學生德性為歸宿的。從實際狀況看,藝術設計院校雖然已逐漸認識到現代化德育對培養高層次藝術設計群體的重要性,但仍然面臨著諸多問題。如若現存的問題不能很好解決,就會從根源處影響學生的思想行為。
(一)藝術設計院校現代化德育的思想重視不夠到位國內高校對推進現代化德育的重視程度明顯不足,此類現象在藝術設計院校更是如此。從教育體系和配置上看,雖然藝術設計院校對現代化德育的重視體現于各類口頭和文件中,但院校仍然存在著較強的“考試考什么,學校就教什么”、“找工作需要什么,課程就設置什么”的傳統“重專業、輕德育”的教育思想,沒有真正出臺切實可行的現代化德育培養方案,沒有真正將現代化德育體現到教學體系中去,使現代化德育融入藝術設計院校的進程舉步維艱。從德育理論研究來看,藝術設計院校過分注重藝術設計專業的理論研究,忽視了德育理論研究的重要意義,存在著德育理論滯后于現實德育實踐需要的現象,一時難以滿足學生多向發展的迫切需要。“在大學這個‘準’社會環境中,也在有形和無形中影響著學生綜合能力素質。”[3]藝術設計院校如果缺乏對現代化德育的思想重視,往往只是帶領學生機械性地向前走,卻沒有具體行進的目標。
(二)藝術設計院校現代化德育的教育模式不夠創新藝術設計院校對學生的德育培養主要采取“線下上課+線上自學”的模式,教育效果并不突出。一方面,線下課堂是院校依據德育教學目標而開設的具體課程,是德育教學模式中的“規定動作”。就目前來看,藝術設計院校學生在課堂中所接收到的大多是“直白式”的講課內容,欠缺現代化德育課程的靈魂元素。比如,一節德育課程就像是為學生準備好的“德育套餐”,而套餐中卻是集合了枯燥無味、照本宣科等特征的內容,增加了學生的反感情緒。另一方面,線上課程是依托在線學習平臺的自主清單式教學內容,是德育教學模式中的“自選動作”。但當前藝術設計院校的線上德育教學大多以公共資源為主,缺乏針對性、特色性的課程內容,不能滿足學生對“口味”的選擇要求,使現代化德育的融入效果大打折扣。
(三)藝術設計院校現代化德育的隊伍建設不夠完善完整的德育教師隊伍是高校推進現代化德育的最根本力量之一,但從藝術設計院校整體教師隊伍來看,具有藝術設計專業背景的教師人數遠遠大于德育教師人數,相關德育工作甚至要靠院校輔導員、黨政干部、學生工作處人員來完成。具體來看,藝術設計相關專業教師專注于本專業的研究和教學,沒有德育的具體知識框架,很難厘清德育與藝術設計專業的關系。德育專業教師作為教師隊伍中的少數群體,師資力量不足、教學內容滯后等都出現在了“現存問題庫”中,這也就導致了教學與育人相脫節的狀況。此外,輔導員、黨政干部等在行政工作中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甚至無法全面了解學生的情況。綜合來看,專業教師“不擅長管”、德育專職教師和輔導員“管不過來”、黨政干部、學生工作處人員“管不到位”的現象,都影響著藝術設計院校在現代化德育上的具體成效。
三、現代化德育融入藝術設計院校的板塊設計
現代學家英格爾斯認為:一個國家在現代化轉變的過程中,需要在心理、思想、態度等多方面形成現代化特征,否則,具有傳統特性的“老套”傳統人在好的管理方式和先進的工業技術面前也無能為力。[4]在動態發展過程中,院校要積極考慮現代化德育對學生心理和思想的影響,以校園環境、德育課程、教師隊伍、藝術設計產品四個關鍵點為板塊設計的切入口,貼近藝術設計院校發展和現代化教育的雙向特點,增強四大板塊設計的銜接性和實用性,以此來破解現代化德育融入藝術設計院校的發展難題,如圖1所示。
(一)“承德思”板塊設計:以校園環境為根基在“承德思”板塊中,設計中心圍繞著校園環境的主體展開,引發學生對自然、生物和生命的心靈關懷和思考。校園環境是以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滲透,為師生營造令人愉悅的精神之所。藝術設計院校在環境設計中可以從自然地景設計和人文景觀設計兩塊內容入手,發揮校園環境的熏陶作用,培養學生的德行修養。自然的景設計是以原有自然環境為基礎,根據校園特色和學生實用需求來進行環境的再設計。在此部分首先要以尊重自然和保護自然為設計理念,將自然景物以物化的形式表現出來,讓學生們在觀察自然中形成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局面。中國美術學院在1928年擇址西子湖畔,在校園內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融相應,使學生在藝術設計的校園氛圍中感受大自然的悠然。其次,要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要遵照“點”、“線”有序規劃的原則,在師生休息停留之處,可以多種植松、竹、梅、荷花等象征堅韌、正氣的植物,讓學生形成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狀態和恬靜的心態。在師生行走和車輛流通的具體路徑處,要考慮師生的使用感受,使師生心平氣和的接受自然與人文價值。人文景觀設計是集聚校園歷史文化和時代精神的象征性代表。在設計時要在彰顯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礎上融入美育價值和德育內涵,透過人文景觀的具象表達,使學生感受到藝術設計所輻射出的美學價值,也使他們在悄無聲息中接受道德教育,從而營造出存在而不僵硬、和諧而不造作的現實氛圍,增強學生對校園環境的歸屬感和責任感。例如:上海戲劇學院的佛西樓、瑞鈞劇場、毓琇樓等都是以學院老藝術家命名,這種含蓄的美學表達手段,彰顯著院校對既有歷史的尊重,也在無形中為學生樹立了藝術學習榜樣。
(二)“懷德情”板塊設計:以現代化德育課程為引導在“懷德情”板塊中,設計中心主要以德育課程為引導,從而使藝術設計學院學生具備基本道德怙感和情懷。“知識、素養與能力協同發展是進一步提升理論修養和理性價值判斷力的堅實基礎之一。”[5]現代化德育課程意圖在豐富的德育內容、綜合的教學形式、專業的師資力量等多重因素引導下,增強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和道德感。在這一板塊中,面對如何在設計中凸顯“現代化”的時代特色這一問題,需要在普通理論課程的基礎設置上,增強賞析課程、基地實踐課程的多樣化設置。普通理論課程的設計要在跨學科交融的視域下,將道德基礎知識推向課堂和學生頭腦,改變原有的“純灌輸”方式,在理論課中,積極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例如,在課程學習中,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讓學生在適當的選題范圍內向同學講授德育知識,以整合性的德育因素固牢他們的基本概念,增添理論課程趣味性和吸引力,正是在這種系統化和概括性的關聯命題中,幫助學生達到理論認知的即時效應和長久效應。賞析課程是以教育性和觀賞性為特征的德育輔助課程,在設計中要在原汁原味的經典故事中搭建德育專業教學的知識框架,實現德育課程與藝術設計專業的積極聯動。這種機動性的授課方式在某種程度上保護了藝術設計學院學生的學習熱情。舉例來講,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賞析課程中,可以放映包括《建國大業》《輝煌中國》等體現祖國經典時刻的電影和紀錄片,讓學生在賞析中切身感受到祖國的強盛歷程,發揮賞析課程的隱性育人功能。基地實踐課程是集生活化、開放性和生成性等特性為一體的特色性課程,在設計中要打破德育學科的框束,拉近德育學科與藝術設計專業的距離,尊重藝術設計學院學生個性化、創新化和自由化的發展特性,讓學生在實踐中產生真正的體驗感,促使他們主動發展和思考現實中的道德問題。以寧波為例,展現城市文化的寧波博物館、展現愛國主義特色的張蒼水紀念館、展現海防歷史印記的鎮海口海防遺址等都可以成為藝術院校學生感受德育的重要基地。
(三)“育德心”板塊設計:以教師隊伍為依靠在“育德心”板塊中,設計中心主要以教師德育能力的再提升為目標,并以此為根基培育學生的仁德之心。要想教師與學生在相互交流和碰撞中實現“最優化的效應”,藝術設計院校就要在教師隊伍建設中把握專業教師隊伍、德育教師隊伍兩條主線。藝術設計專業教師占藝術設計院校教師隊伍的絕大多數,這是由于藝術設計院校與普通高校在人才培養方向的不同所決定的。在這一板塊設計中,除了院校要積極組織藝術設計專業教師開展的德育培訓、德育講座等必要性活動外,更要積極調動教師的主動性,在生活學習中,充分發揮專業教師在德育中的協助作用,既要以向上的人格感染學生,又要做學生的親密伙伴,帶領學生積極參與班級、專業、學校內的各種實踐活動,不論是練功房、畫室、琴房、表演舞臺,還是班級、社團、學校,以及釘釘、微信、QQ、微博等主流平臺,都應該成為專業教師的德育陣地,從而形成以美育德、以德育美的良性循環。德育教師是在理論教學中讓思想更濃郁、應用更鮮明的靈魂人物。藝術設計學院要定向引進包括馬克思主義理論、哲學、心理學等專業的教育人才作為后備力量,引導輔導員、院校黨政領導干部加入德育教師的隊伍建設中來,充實隊伍實力;要著力推進院校教師培養機制,深化德育教師管理綜合改革,探索“協同培養、名師指導、課題推進”等一系列新型培養模式。例如,積極開展“高校德育互動論壇”、建立“德育專項課題研究組”、增加“選派德育教師交流學習項目”等都可以提升藝術設計院校德育教師的整體實力。
(四)“契德行”板塊設計:以藝術設計作品為驅動在“契德行”板塊中,設計中心主要以學生的藝術設計作品為德育的動力源,并進而實現德行與技藝的雙重契合。馬克思曾指出“行動的一切動力,都一定要通過他的頭腦,一定要轉變為他的意志的動機,才能使他行動起來”。[6]藝術設計院校學生作為未來進行藝術設計的主群體,他們的藝術作品既可以成為自身藝術創新的代表作,也可以成為激活德育的重要力量。藝術設計院校要以多學科為發展平臺,在多重設計作品中實現融合性發展。藝術設計院校的專業設置包含著服裝設計、動漫設計、珠寶設計、舞臺設計等在內的幾十種學科分類。從宏微觀角度看,單獨的專業學科既是個體,又與其他學科存在著微妙聯系。在藝術設計專業與德育學科的銜接發展上,院校可以適當融入現代化德育的教學元素,使藝術設計既體現現代化生活的實用性特征,又符合大眾化的審美特征,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以“道德”為主題的設計研究中增強對道德的理解和感悟。比如,在微電影創作專業,可以以“抗疫英雄”作為拍攝主題人物;在服裝設計專業,可以以“德”字為串標設計在T恤和背包中;在動漫設計專業,可以引導學生以區域性歷史人物的道德故事為索引展開動漫創作,以寧波為例,甬人孝子董黯、樂山好施的汪大猷、知行合一的王陽明、鐵骨錚錚的黃宗羲等都可以成為創作的靈感來源;在室內設計專業,學生可以將“德”元素引入背景墻面、室內門窗、臺燈等層次的設計中來。在實踐中,各專業學生在藝術設計作品中所呈現的“道德”主題,開辟了德育教學的新選擇,也成為推動學生形成“德”、“藝”兼備良好品質的驅動力。
結語
現代化德育融入藝術設計院校不僅要注重現代化德育的基本內涵,更要從藝術設計院校自身發展和學生特點出發,解決當前面臨的“發展什么”、“如何發展”的現實困境。在現代化德育體系內部設計中,以板塊設計為突破口,是用德育板塊內部的局部均衡發展,帶動藝術設計院校德育整體發展的過程。但各板塊的具體設計路徑并不是簡單且依次的“加減乘除”算法,而是在創新性的內容構置基礎上,扣牢現代化德育與藝術設計院校的聯動關系,從而真正實現提升藝術設計院校德育水平的目標,打造現代化德育的品牌效應。
參考文獻
[1]檀傳寶.德育美學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68.
[2]王艷敏,彭冰冰,毛夢吉.課程思政視域下的設計倫理教育探析[J].設計,2020(03):97-99.
[3]田雋.“課題制”教學在設計專業項目課題的運用[J].設計,2020(15):116-118.
[4]英格爾斯.殷陸群譯.人的現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4.
[5]許立夫.設計概論“課程思政”建構論——以藝術設計專業為例[J].設計,2020(09):109-111.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6.
作者:鄭瑋 單位:寧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