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戲曲藝術電視傳播路徑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種藝術形式的生存發展需要其自身具備“造血”功能,這就涉及兩方面:一是其本身需具備有益成分值得當下去研究、汲取;二是其傳播途徑、手段需要作出相應的變化。中國戲曲藝術燦爛輝煌、嬌艷多姿,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代表,是幾百年歷史文化的傳承和見證,是集音樂、舞蹈、文學、表演、雜技等多種藝術形式之大成者,自身有著巨大的魅力和頑強的生命力。“戲曲音樂根植于民間,擁有最廣大的群眾”[1],其聲腔劇種多樣,優秀經典劇目繁若星辰,受眾面廣大,藝術表現形式豐富自然,內容貼近老百姓的生活。從傳播形式來看,戲曲傳播所承載的信息是立體的、多層面的,主要表現為視聽信息,如唱腔、音樂、表演和場景設置等。而戲曲藝術視聽結合、聲像兼備的特點正是電影、電視和互聯網被用于戲曲傳播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因。戲曲與電視的結合早已有之,中國電視創業伊始就有了戲曲電視節目。如今,電視戲曲節目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了巨大的變化,無論是傳播技術還是內容、形式都日趨多元、靈活。央視戲曲頻道及諸多衛視戲曲頻道的設立,《梨園春》、《秦之聲》、《走進大戲臺》等知名戲曲欄目的紅火,老百姓參與節目的熱情等都展現出戲曲藝術電視傳播的巨大魅力。戲曲與電視的結合亦在兩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是受眾面的擴大,二是受眾欣賞方式的變化。戲曲借助于電視媒介得到更廣范圍的傳播。
電視傳媒的介入符合當代戲曲藝術的發展要求
1.電視媒體可以充分展現戲曲藝術的諸多特點。電視媒體是當下最為普及、最為便捷的傳媒,其傳播面廣、形式多樣。電視在傳播戲曲上有著更多的優勢,它兼容了圖像和聲音,可以達到視聽結合、圖文并茂的效果,而且其欄目眾多,觀眾可以隨意選擇,能夠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尤其是電視傳播對多樣化的風格追求和多種形式的探索,滿足了不同觀眾的需求。戲曲藝術以往的傳播主要是舞臺傳播,就是直接面對觀眾的舞臺表演。這樣的傳播往往受到場所、時間、地域等的限制。而電視媒體速度快、傳播面廣恰恰有效彌補了舞臺傳播的這些缺陷。加之電視媒體豐富的畫面使得戲曲藝術的視覺可看性、唯美性大大增強。戲曲藝術的電視傳播使得戲曲藝術這種綜合性藝術形式更為立體、光艷地展現給廣大受眾。
2.戲曲的電視傳播方式與受眾的某些審美需求契合。電視娛樂文化“因其感性化而更貼近大眾日常生活,影響面廣,為大眾所喜聞樂見,從而得到發展”[2]。現在的一些電視欄目為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迎合受眾消費性、娛樂性、通俗性的審美需求,往往會絞盡腦汁創辦一些娛樂性較強的欄目。戲曲藝術來源于民間,在城市也廣泛流傳,但說到底還是一種通俗藝術。通俗藝術的電視傳播往往會被電視人想方設法加入很多時尚元素,以吸引更多人關注。現在的很多電視戲曲欄目,也加入了多樣化的娛樂元素,比如以《梨園春》為代表的諸多選秀欄目,觀眾往往會被其中的“PK”環節所吸引。這些環節的設置加之主持人日趨娛樂性的主持風格,滿足了相當多的受眾的審美需求。倘若僅僅是播放幾個戲曲片段,受眾面肯定會大幅度縮小。
3.與作為大眾傳媒的電視結合是傳統戲曲從“小眾藝術”變為大眾藝術的必然選擇。戲曲藝術在宋元明清時期是婦孺皆愛的大眾藝術,而今天,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對外交流的日益加深,眾多外來的藝術形式的大量引進以及本土藝術形式的繁榮發展,人們的審美觀念日趨變化,審美取向也日趨娛樂化。在國內的文化市場被流行音樂所充斥的同時,作為傳承千年的中國傳統戲曲藝術卻出現被邊緣化的跡象,逐漸成為了小眾藝術。精彩紛呈的大眾娛樂形式和琳瑯滿目的大眾文化消費品,使觀眾樂此不疲,應接不暇。而戲曲藝術則顯得勢單力薄,尤其是在年輕一代中無人問津,觀眾流失嚴重。小眾藝術要謀求更大的發展,逐漸成為不折不扣的大眾藝術,離不開大眾傳媒的巨大傳播作用。而電視作為大眾傳媒是當今社會重要的傳播渠道,具有強大的推介和導向作用。作為小眾藝術的戲曲要成為大眾視野中的潮流藝術,利用電視傳媒進行大眾化、娛樂化的包裝是最好不過的選擇。
現代化的電視傳播手段與傳統戲曲藝術的結合使戲曲藝術達到前所未有的發展程度
(一)戲曲藝術傳播范圍更廣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電視、網絡等大眾傳媒是了解、接受藝術最為普及的途徑。尤其是在文化大繁榮的今天,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使受眾有了多樣化的選擇,這對于很多傳統藝術來說是個不小的沖擊。由于傳播手段的局限,不少傳統藝術被社會漸漸推向了主流藝術潮流之外而邊緣化甚或瀕臨滅絕,面臨著無人問津和缺乏傳承人的困境。傳統戲曲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在今天流行音樂大行其道的情況下,要推動戲曲的發展,就必須借助于強大的傳媒手段。電視傳媒作為大眾最為普及的傳播工具對于戲曲藝術的推廣和傳播具有無可代替的作用。所以在電視傳媒中強化戲曲藝術的傳播,多創設優秀的戲曲欄目,多播放高水平的戲曲節目,無疑可以使更多的受眾接觸、了解,甚或喜歡戲曲,使得戲曲的傳播范圍更加寬廣。
(二)表現形式更加豐富
戲曲表演手段雖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卻經過夸張、虛擬即程式化的處理,而遠離了日常生活形態,如將人物形象類型化、平面化的“臉譜”便是典型手段之一。電視藝術則不然,它具有回放功能,可以再現人的感官能直接感受到的東西,其理論基礎亦可追溯至亞理士多德的“摹仿說”。與表現性藝術不同,它較為側重于理性思考、價值判斷而非形式美感。它的美感價值總與其內容意義、認識作用緊密關聯。因此,戲曲的電視傳播不同于以往的面對面的傳播方式,而是通過中間環節的加入,使得戲曲藝術實現了視聽結合的復合式傳播。諸多不同類型的電視欄目通過不同的角度來傳播戲曲,這無疑大大豐富了戲曲的表現手段和表現形式,也使其形式極富時代感。
(三)激發了受眾的參與性
戲曲藝術講求演員和觀眾的互動,講求現場氣氛。而電視不僅可以把戲曲演出的現場真實地再現出來,而且可以用剪輯、轉換場景等特殊手段將氣氛烘托得更加熱烈,還可以用各種方式讓觀眾參與節目。如河南衛視《梨園春》擂臺賽,不限職業、地區,無論男女老少都可以報名參加擂臺賽初選,每周五經過初選的四個人“打擂”并現場直播,由現場觀眾、現場專家、場外觀眾各占1/3進行投票,票數最多者成為擂主,并得到不菲的獎金。擂主有60歲農民、10歲孩童或賣大蒜的農婦等。到目前為止,共有6萬人報名參加擂臺賽,已經登臺的有2700萬人,約1億人每周觀看。《梨園春》讓大眾看到原來像自己一樣的普通戲迷也能上電視,電視信息的接受者在這里成了內容的傳播者,位置的互換極大地調動了觀眾的注意力。這種模式激發了觀眾從來沒有的參與意識。當下的戲曲節目,仿效《梨園春》那樣的擂臺賽性質的比比皆是,另外還有如央視戲曲頻道的《跟我學》、《梨園闖關我掛帥》等,都倡導百姓的參與,這些都極大地激發了受眾尤其是較為專業票友的參與性。即便是一些潛在的戲迷,也會被節目中的一些“PK”等環節吸引,或在微博、論壇、貼吧上積極參與討論,或拿起手機發支持短信。這些行為都體現了戲曲的電視傳播對廣大受眾參與性產生的巨大的推動作用。
(四)電視戲曲欄目的品牌效應擴大了戲曲影響
戲曲的電視傳播經過不斷的探索,取得了相當大的社會效應,也造就了一些品牌欄目,如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的《梨園闖關我掛帥》、山西電視臺的《走進大戲臺》、陜西電視臺的《秦之聲》、河南衛視的《梨園春》以及中小城市地方臺的戲曲欄目。這些欄目的巨大成功一方面在于電視人的精心策劃、運作,另一方面在于戲曲藝術有著廣大的受眾群體。這些戲曲節目使得眾多老戲迷歡喜鼓舞,亦吸引諸多“準戲迷”、“非戲迷”開始逐步加入正宗“戲迷”行列。這種品牌效應使更多的人關注戲曲,更難得的是吸引了不少年輕一代從喜愛戲曲到學習戲曲,對戲曲的傳承和擴大影響起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傳統戲曲藝術與電視的結合中存在的問題
(一)現代電視傳媒手段給傳統戲曲藝術帶來諸多挑戰
中國戲曲藝術是在廣場、廟臺的演出中逐漸成熟起來的,劇場空間是敞開的、無所遮蔽的,觀眾是分散的、遠近不一的。電視傳媒改變了戲曲的傳播環境,戲曲演出不能再以過去的形式進行傳播,尤其是電視戲曲采用特寫鏡頭來突出主要人物的面部表情,那么戲曲表演中的化裝藝術、表演藝術也要跟著發生變化。戲曲傳播環境所發生的變化,不僅使戲曲信息處于開放的態勢,而且給戲曲的演出傳播提供了新的方式。戲曲演出的傳播媒介從傳統的廣場、舞臺發展到現代的電影、電視、影像磁帶、數字光盤甚至電腦網絡等各種新媒體和載體,其藝術表現和審美交流必然產生各種新的變化。大眾媒體的繁榮消解了戲曲舞臺在戲曲藝術傳播過程中的意義,電影戲曲、電視戲曲和網上戲曲給戲曲藝術的傳播與接受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有必要思索戲曲在現代媒體下的生存狀況和發展前景。
(二)戲曲電視無法達到傳統戲曲演出的效應
無論是對電視還是對戲曲而言,傳播者和接受者始終是最主要的因素。戲曲作為一種文藝表現形式,其演出的過程就是一個傳播的過程,演員在臺上表演就是傳播者,而臺下欣賞戲曲的觀眾們就是接受者。演員與觀眾的相互交流,“這是一種活人和活人之間的直接交流,他們之間好像魔術般的、神秘莫測的交流給了戲劇一種特殊的品格”[3]。的確,親臨現場觀看演員的表演,這種體驗對戲曲乃至西方戲劇來說比其他任何東西都重要。“活人與活人之間的直接交流”正道出了戲曲需要演員與觀眾之間互動的獨特藝術魅力。這里既充分肯定了觀眾在觀看戲劇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又強調了演員與其互動的不可割離性。這種所謂“場”的效應,是戲曲電視所無法達到的。
(三)電視的快餐化特征無法完全詮釋傳統戲曲藝術的文化內涵
電視具有相當的“快餐化”特征,現今的電視熒屏,傳播更多的是一些消遣、輕松、通俗的“文化快餐”。這就使得眾多觀眾看電視基本上就是一種無目的性地消遣時間,或一種忙碌后的放松、一種家庭飯桌旁的“話外音”。戲曲藝術是一種傳統的具有極深文化意蘊的藝術形式,它涉及歷史、傳說、風俗等內容,只有具備相當的傳統文化功底才可能從內容方面有較深入的感受。倘若僅僅是在無聊時間或是在吃飯之余偶爾“照顧”一下電視熒屏上的戲曲,恐怕得到的也就僅僅是“話外音”。
(四)電視過于強烈的可視性使觀眾容易忽略對戲曲藝術本身的欣賞
電視為戲曲打開了一扇通往千家萬戶的窗口,為戲曲提供了更多接近觀眾的橋梁和機會。電視和戲曲的聯姻,豐富了電視節目內容,拓展了戲曲的發展空間。但是電視作為大眾傳媒,其特點就是可視性強,但也正是這種特點,會使得觀眾在觀看時過于重視感官刺激而容易忽略心靈感悟。有很多觀眾尤其是年輕一代的觀眾說大多時候看戲曲節目是在看“熱鬧”,而非用心去欣賞。
(五)電視節目的過度娛樂化淡化了戲曲本身的藝術效果
戲曲通過電視傳播使自身表現方式、傳播形式都有了巨大的變化。它必然要去不斷適應電視的表達方式,甚至偏離了原有的藝術方式而去迎合電視觀眾的需求。戲曲藝術作為一種來自于民間的傳統藝術形式,其本身具備了一定的娛樂性特征,但這種娛樂性絕不是淺層的說笑,而是能夠讓受眾從輕松歡快中感受到生命追尋、倫理規范等深刻內涵,具有藝術與文化交織之美。但當下的一些戲曲節目為提高收視率,往往制造一些過度娛樂化現象,節目被眼花繚亂的包裝形式所包裹,而淡化了戲曲本身的藝術效果。
戲曲藝術電視傳播健康發展的思路
(一)傳播內容在注重品質的基礎上要有所創新
戲曲藝術本身需要變革,創作上要結合時代特色,融入更多現代元素。表演上,也要不斷汲取諸如音樂、舞蹈等其他藝術形式表演特點,不斷融入更多能為當下受眾廣泛接受的其他表演形式。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發展都必然與其所處的社會背景、經濟背景、大眾審美取向有著密切的關聯。在當下的中國,傳統藝術的傳承和發展需要在保持自身優秀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一成不變只有死路一條,因此戲曲藝術的當代傳承離不開當代大眾傳媒。但需要重視的是電視戲曲傳播的內容應有較高質量,也就是對于戲曲藝術本身所具備的那些優秀傳統內容不容有質的改變。創新是任何藝術發展的必然要求,但創新必須在尊重藝術本身品質的前提下進行。
(二)傳播形式上要靈活多樣但不應媚俗
傳播形式的靈活多樣可以使戲曲藝術的電視傳播更豐富、更富有表現力。比如CCTV戲曲頻道開設有《CCTV空中劇院》、《過把癮》、《跟我學》、《梨園闖關我掛帥》等欄目,這些欄目通過不同的形式在傳播著戲曲藝術,深受大家歡迎。當然,我們應注意,當今的電視傳播有媚俗傾向,作為傳播戲曲藝術的電視節目,一定要慎之又慎,絕不能使這門神圣而偉大的傳統藝術沾染上媚俗的惡習。
(三)受眾要不斷提升審美水平
受眾的審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戲曲藝術的發展方向。就戲曲電視傳播這一塊,影響著戲曲電視傳播的內容、趣味、節目設置等走向。所以說,受眾需要不斷提升審美趣味。當下戲曲電視傳播之受眾有一些是在看“門道”,但也有一些是在看“熱鬧”,僅僅是作為飯桌前的“話外音”或是關注一下欄目中的娛樂環節。對于這樣的受眾,其實就是一些潛在的今后能看“門道”的受眾。這樣的群體,需要更多地去了解戲曲更深層次的內容、知識。這就涉及對民族傳統藝術的保護和發展問題。除了需要政府的主導和支持,還要吸引更多民間力量的關注和實踐,而這其中還離不開作為現代主流媒體電視的宣傳和引導。電視傳媒可以設置更多的戲曲欄目,從不同方面全方位地傳播戲曲。節目形式設置可活潑輕松,寓教于樂,制作節目水平應具有一定的藝術內涵,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受眾的審美水平。(本文作者:馮建志 單位:南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