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早期傳統文學觀點與實驗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徐文杰 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院中共黨史專業博士生
在素有“文以載道”傳統的古代中國,統治者一直視傳統文學為重要的理論和宣傳工具。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廣大無產階級和下層民眾的代言人,決定了其文學觀必須具有大眾化的特點。早期中共在文學大眾化思路的指導下,將先前不被正統的文學研究者所重視的以古代社會下層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為題材或由古代勞動人民所創造的文學形式和作品納入研究視野,并在現實的軍事、政治斗爭中加以改造,為我所用。同時,早期中共還自覺地嘗試對傳統文學與中國革命的關系問題進行了初步的理論總結,也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傳統文化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一、早期中共對傳統文學的學術研究和理論總結
中國古代向來有“文以載道”的傳統,對一個現代政黨而言,文學不但是承載、傳播意識形態的工具,更是一個重要的革命陣地。首先,對傳統文學的學術研究。早期中共對傳統文學的各個領域均有涉及,但更側重于古典小說、傳統戲劇文學和其它民間文學等方面。他們對歷代統治階級所尊崇的正統文學加以猛烈的批判,而對其所輕視的反映廣大勞動人民生產、生活和基層民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學體裁和題材,則極力發揚。同時,他們還繼承近代以來的實證之風,對一些在歷史上被歪曲的文學作品,加以歷史的還原。
下面,僅以其對舊體詩詞和古典小說的研究為例:舊體詩詞的主要特點是對韻律、格式和字數的嚴格限制,不利于通俗地表達作者的思想。因此,早期中共的基本觀點是:舊體詩詞作為中國傳統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提倡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進行研究。同時,又認為舊體詩詞已不適應當時的文學潮流和社會需要,反對當時的詩歌創作者和文學愛好者做舊體詩詞。陳獨秀的理由是“舊詩難做,不能自由的表現思想,又易陷入窠臼”。對于做舊詩的人,他的做法是“諷勸他,叫他自己省悟。”¹2”世紀3”年代,北京個別大學開設關于“詞”的講座,并提出了“昌明詞學”的口號。張天翼就指出:“鼓吹青年們作詞”與文學本身的發展沒有任何積極的意義。
從其對舊體詩詞的態度,我們可以看出:早期中共反對盲目摹擬傳統的文學形式,而阻礙文學作為思想載體在傳播者和受眾之間進行自由交流。這一主張實際上是早期中共為向廣大下層民眾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而掃清障礙的必然要求。
就古典小說而言,早期中共的學者們主要是將它們作為了解、研究古代社會生產、生活狀態的歷史材料來對待的。陳獨秀認為,中國傳統小說在創作上“小說家和歷史家沒有分工”º。因此,小說本身就是歷史材料。在《3西游記4新敘》中,他認為:“元明間,國語文蔚然大起,,在研究時代語法上,我們不能不承認《西游記》和《水滸傳》、《金瓶梅》有同樣的價值。”»對古代白話文進行了明確的肯定。1921年7月,在《民國日報》的《覺悟》副刊上發表了《讀3紅樓夢4后的一點感想》。該文被后來的大陸紅學研究者認為是“我國第一篇以嶄新觀點評論《紅樓夢》的文章。”¼該文從林黛玉和薛寶釵的性格特征入手,以辯證唯物論為指導,深入剖析了社會環境與人物性格的關系,對宿命論的觀點進行了批判,提出了“人的中心”的觀點。
早期中共重視對古典小說的研究,首先是因其描寫的對象大多是形形色色的社會各階層民眾,尤其是下層民眾,這符合了中國共產黨的階級取向;其次,古典小說在當時仍是下層民眾最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早期中共通過對其進行研究,也可以從中發現其吸引廣大民眾的原因,并在自身的宣傳工作中加以借鑒。
其次,早期中共還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傳統文學進行了初步的理論總結。主要有兩點:
一,理性審視和批判繼承的思想的初步確立。張天翼認為:“對于舊的作品,我們并不拋棄,正相反:我們要全盤承受,,把它們用來做我們的滋養料,,承受舊的技巧,通過科學的辯證法,成為我們自己的東西。”½艾思奇也認為:“接受文學遺產是要從里面找到滋養的食料,以助成新興的文學。
二,提出了研究傳統文學的基本方法和目標。就方法而言,1922年11月11日,茅盾在致汪馥泉的公開信中認為:“研究中國文學,分組不如分段。”即主張以年代作為研究中國傳統文學的劃分標準,反對以體裁來劃分。因為“中國書里,偽托極多”,要“查清偽書,,按著時代分段來研究,似乎比分組好些。”同時,可以避免“研究文藝思潮的人不能不兼研究文藝的各支)))詩歌、小說等”¿的狀況,從而避免人力的浪費。就目標而言,早期中共研究傳統文學是為了在全面研究中國傳統文學的基礎上,克服它的不足,吸取其可資利用的方面,建立一種全新的文學形式。他們認為,“舊文學也含有-美.、-好.的,不可一概抹煞,,在創造中國的新文藝時,西洋文學和舊的中國文學都有幾分的幫助。”À只有這樣,才能“另創一種自有的新文學出來。”Á早期中共對傳統文學的研究還有一個目的,即如惲代英所說:“激發國民的精神,使他們從事于民族獨立與民主革命的運動。
總之,早期中共的傳統文學研究具有強烈的時代感,與當時民族民主革命的目標緊密結合。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反傳統的基礎上,對傳統文學進行了重新定位,對于配合其政治、軍事戰線上的斗爭,建立、完善自身的意識形態體系具有重要作用。
二、早期中共對五四新文化運動反傳統文學問題的價值重估
五四新文化運動雖然已經做了大量打破傳統文化與政治體制相結合來束縛人民思想和觀念的啟蒙工作。但在當時,這種啟蒙對廣大下層民眾的影響非常有限。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們在運動后期分道揚鑣,早期中共是其重要的一支。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早期中共對五四新文化運動反對傳統文學的問題進行了一次價值重估。同時,也對傳統文學進行了一次再檢討。
他們認為,新文化運動初期對傳統文學的批判是比較全面的。郭沫若在當時對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文學革命進行了定性:“所謂文學革命,是中國社會由封建制度改變為近代資本制度的一種表徵。v同時,他們又認為,五四新文化運動改造傳統文學的目標遠沒有達到,它只是在沒有對傳統文學展開徹底革命的情況下,造成了資產階級的文學,并把這種文學稱為“貴族文學”、“紳商文學”,把表述這種新文學的語言稱為“梁啟超式的白話”,認為“古代中國文現在脫胎換骨,改頭換面,用了一條金蟬脫殼的妙計,重新復活了,,這次文學革命,,差不多等于白革。w并將失敗的原因推給了胡適一派。瞿秋白嚴厲指責蔡元培、胡適在新文化運動之初就對反對文學革命的陣營采取了妥協態度。由此也就隱含地指出:早期中共已經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后,新文學革命前進方向的代表。
綜觀早期中共有關五四新文化運動與傳統文學關系的文章可以看出,他們認為: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文學革命走了這樣一條路子,即: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反對舊的文學形式,提倡新的文學形式)))反對舊的語言形式,提倡新的語言形式。在這一過程中,雖然始終貫徹著新舊之爭,但爭論的范圍卻一再減小,范圍減小的同時,一些傳統文學的成分就被擱置、保存下來,甚至被人為地利用。
三、早期中共與其它文學派別就傳統文學問題的論戰與漢字拉丁化運動
2”世紀2”年代初,經歷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滌蕩,“封建舊文學雖已遭到沉重的打擊,但遠未絕跡;鴛鴦蝴蝶派作品則改穿起了白話的衣裝,在市民階層中有所流傳x。之后又先后出現了所謂的“學衡派”、“甲寅派”等文化復古派。南京國民政府為加強自己對意識形態領域的控制,也結合傳統文化對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重新進行了解釋,于193”年發起了“民族主義文藝運動”,希望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維護專制統治的思想養料。他們的策略是不從正面沖擊無產階級文學運動,而是也拿中國傳統文藝當靶子,打著民族主義的“旗號”,“戴起-革命.的假面具來抨擊中國舊傳統文學y,希望以此與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爭奪陣地,從而以超階級的“民族”概念,抽掉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燒得正旺的釜底薪火。
現在看來,撇開當時的政治環境不談,從純學術的角度講,這些復古派的觀點有很多是正確和富有遠見的。早期中共對于上述復古派別的批判也基本上沒有失實,實際上是各自從自身角度出發,各說各話,在爭論的方式上也是“只放不收”。但是,當時的斗爭形勢要求中國共產黨必須在意識形態領域盡量地爭取群眾,過多的思想派別存在,勢必影響群眾的視聽,分化其力量,尤其是反對國民黨政府及其的御用文人借文化問題打壓自己。因此,爭論在所難免。茅盾為批駁“民族主義文藝運動”,專門寫成《“民族主義文藝”的現形》一文,文中最后一句為:“緊接著一階段的,將是什么?是滔天的赤浪掃除了這些文藝上的白色的妖魔!z這里,已明顯地透露出時已在組織上脫黨,但作為黨領導下的“左聯”領導人的茅盾的思想傾向。
中國傳統文學得以延續幾千年,“書同文”是技術上的根本保障。但是,隨著文學革命的深入發展,特別是文學大眾化運動以來,以瞿秋白為代表的部分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對文學語言的要求越來越高,他們不但要求廢除文言文,甚至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的白話文也在排斥之列。他們認為,這些作品所用的語言是大眾所不能“聽得懂”的。他們強烈要求創造“大眾語”文學,甚至要求廢除漢字,實行拼音文字。這種做法無疑與當時極“左”思想的統治有關。同時,也是在人為降低文學本身的藝術價值,以適應大眾的理解力。
瞿秋白認為,要實行“文藝革命”,必須首先實行“文腔革命{,而要實行“文腔革命”,就“必須廢除漢子,改用拼音文字,就是實行-文字革命.。|他認為,五四新文化運動中興起的白話文學“仍舊是讀出來聽不懂的文字,,不看漢字只聽聲音是不能夠懂得的。}從中可以看出,瞿秋白的文字改革目標是音形一致,即不看字形,只聽發音就能會意。這無疑是出于向廣大勞動群眾宣傳革命道理的現實需要,但其激進程度可見一斑。
在這一點上,也有一些早期共產黨人的觀點比較理性、溫和。郭沫若就認為,語言僅僅是思想的載體,不主張以運動的形式,人為地強行將文言文逐出文壇,他以嚴復在清末用“周秦諸子的文體”來翻譯斯賓塞的《群學肄言》和赫胥黎的《天演論》為例,說明“有了意識的革命,就算用文言文來寫那種革命的意識不失為時代的文學~。茅盾則說得更清楚:“我們并不主張白話文中必須排除一切從文言文中來的字眼,我們對于那些已經成為口頭上活用的文言文字眼是主張容納的u。
四、早期中共對傳統文學的研究和改造與大眾文學觀的形成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文學大眾化成為進步文學家們一致的訴求。這一時期,大量的西方近代文學形式和作品被引入中國,同時,受近代西方文學影響的中國人也開始自己創作區別于傳統文學的作品。一時間,大量標榜新文學的團體、刊物相繼出現。“據《星海》一書輯錄的資料,從1921年到1923年,全國出現大小不同的文學社團4”余個,出版文學刊物《2種。而到192《年止,已經出現的文學社團和刊物,據茅盾統計,各-不下一百余.。
就當時中國基層社會的文學現狀而言,早期中共認為,廣大勞動群眾仍舊普遍生活在傳統文學的籠罩下,“中國的勞動民眾還過著中世紀式的文化生活。w“廣大民眾依然浸淫在-孔家老店.招牌下的-舊文學家.的宣揚-道統.的文學作品之中。x
張天翼指出,中“所謂文學革命是造成小白臉文化的,,過去的作品,,適應著小白臉,適應著小康之家的學生們。不是大眾的。y這里所謂的“小白臉”是指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因此,這種傳統文學充斥中國基層社會的現狀,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廣大勞動群眾的思想解放,同時也凍結了其所蘊含的革命能量。
為此,早期中共就如何實現文藝的大眾化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和嘗試。其主要做法是在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理論指導下,利用大眾看得懂而又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尤其是傳統的民間文學形式,創造出以宣揚黨的理論主張,揭露國民黨政府統治的腐朽、反動為主要內容的文學作品。“文學大眾化首先就是要創造大眾看得懂的作品。z在操作層面上,考慮到大眾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早期中共認為,“可以一時地,批評地采用舊式大眾文學的體裁,如小調,唱本,說書等”,但同時強調采用這些形式是為了適應現實情況的需要,而非最終目標。“我們也不是一味地長久地使用這種舊的形式{,他們的最終目標是通過“在舊形式中注入新的活力,新的內容,使這內容終于會突破舊的外殼,而顯現出自己特有的新衣裳。|即通過利用舊的文學形式注入新的思想,最終促成新的大眾文學的誕生。
實際上,從純文學的觀點來看,利用傳統文學的形式來創造大眾文學的新形式,必然導致文學水平的低層次。但這種“倒退”在當時的宣傳性作品中不可避免。早期中共自己也非常清楚,為宣傳而粗制濫造不應該成為文學的標準。因此,暫時降低文學的藝術性而加強其思想性是早期中共對時代主題理性把握的必然結果。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早期中共這里已經不是單純地對傳統文學進行學術研究,而是在具體的革命斗爭實踐中,研究如何評價、改造和利用傳統文學的問題,并初步進行了理論總結。
綜上所述,早期中共對傳統文學的研究和利用主要取材于傳統文學中反映大眾生活或貼近大眾生活的部分。早期中共雖然在思想上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但運用馬克思主義對傳統文學進行研究的學術理論體系尚未構建起來。因此,鄭振鐸后來回憶說:“過去寫的許多篇論文,在今天看來,都是值得重新考慮,值得加以批判的。一九三o年以后所寫東西,比較的有些新觀點,,雖然不免有些偏激,甚至有些-借題發揮.,但傾向是好的。}這一問題直至3”年代“左聯”成立后才得到比較好的解決。事實證明,早期中共對傳統文學的方針是定位準確而又靈活把握的,是實事求是作風的最形象的體現。可以說,在與國民黨的政治、軍事、經濟斗爭中始終處于劣勢的早期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始終牢牢地把文化領導權抓在手中,能夠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實事求是地解決傳統文學問題是一個重要因素。其對傳統文學的理論思索也開啟了中國共產黨對傳統文化“批判繼承”的歷史進程,大大豐富了中共自身的思想文化理論體系。同時,也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傳統文化現代化的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