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義烏市建筑景觀特色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吳賽男 單位: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城市特色的形成取決于建筑文化景觀的整體性。整體性的形成是靠各個元素之間的有機聯系方式來完成的,對于城市傳統建筑來說,在建筑間起聯結作用的空間景觀特征要素在形成整體景觀特色中起著紐帶作用。但是,整體性也并不是意味著完全相同或雷同,景觀生態系統內部的多樣性同樣是景觀特質的重要方面。這些特征要素由于各類街區的場所、功能不同,常常會顯示出風格各異的景觀結構形態,但在多樣、混雜的背后,又同時蘊藏著共同的、一致的景觀構成元素,成為有機聯系的紐帶;并以某種空間排列的隱性次序(如韻律方式),形成相互融合的均衡整體。此外,城市建筑景觀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斷緩慢演變,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都會在它的建筑細部特征與街區空間特征上留下烙印,產生多樣的建筑景觀形態和風格,顯示其歷史的積累與變遷。因此,建筑文化景觀的整體性應該是多樣性和協調性的統一,城市建筑文化景觀的保護應不光局限于單體建筑的保護,而需要把它放在整個城市的環境背景之下,才能確保我們的保護活動產生與原有建筑景觀相協調的作品[1]。
義烏歷史悠久、文脈流長,有著燦爛的建筑文化,從干闌式建筑到磚瓦院落式建筑,從磚木構建筑裝飾文化到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交融滲透,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建筑文化景觀,這些精美絕倫的建筑,承載了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向人們講述著義烏的滄海桑田,這正是需要保護的建筑精髓。
義烏傳統建筑的平面布局多以天井院落式為主,三面房屋一面墻或是四面房屋把建筑群體閉合成一個規整的矩形,中央留出一個天井,形成半開放式的公共空間。天井不僅滿足了通風、采光、氣流交換的作用,也是人們主要的活動空間。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涼風,冬聽雪。不論是豪門大戶的宅中花園,還是小戶人家的庭院,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與建筑整體構成了天、地、人之間的關系,反映了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居住理念。廊道在義烏傳統建筑中也非常多見,人們一般會在各廂房之間重重設廊,且縱橫貫通,有利于組織穿堂風。對于二層的居住層常常會設置半開放的“望廊”,“望廊”又多與一層的堂屋連接為一體,于是堂屋也成為一個半開放的空間。此外,在公共建筑當中“廊橋”“亭臺”的應用也非常廣泛,它不僅可以為人們遮擋風雨,而且為人們在開放性空間中營造了半私密性的區域,便于人們的交流。由于廂房內宅是家庭居住生活的空間,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廊道、天井、亭臺形成的半開放空間可以很好的完成從私密性空間到開放性空間的過渡,同時,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設計者對室外空間的向往、依賴與營造。這些半開放性空間的設計都蘊含著豐富的自然意識,一種對自然的執著追求,一種對和諧的渴求,它不只是一種建筑形態,更是一種文化、一段歷史。
義烏傳統建筑在設計風格上,地域特征非常明顯,具有典型的“粉墻黛瓦馬頭墻”的特點,頗具徽派建筑特色。建筑外墻山面的馬頭墻有五花式的、三花式的,或是觀音兜式,不僅起到了防火的消防作用,又增加了建筑物立面景觀美感,并使得整個建筑群落顯得錯落有致。義烏傳統建筑整體色彩以黑白為基色,青磚、粉墻、黛瓦,以黑、白、灰的層次變化組成單純、統一的建筑色調,具有質樸典雅之美。在建筑材料選擇上也極具當地特色,多以磚、木、石為建筑材料,且無論是普通名宅,還是富商豪宅,或是官宦府第,均采用青布瓦,而不用琉璃瓦。屋面形式采用硬山頂雙面坡,清水脊,形成風格統一的屋面構造,與馬頭墻一起形成優美的天際線,與義烏的盆地丘陵自然景觀相呼應,景觀的整體可識別性非常強。這種主張平淡自然的建筑美學觀,更與義烏傳統商人勤勞純樸的價值觀相呼應。然而,近年來隨著市場化程度越高,拜金主義思潮越濃厚,建筑設計中“歐陸風”盛行,建筑色彩鮮艷明亮,與傳統建筑文化景觀格格不入,這一點是急需扭轉的。
義烏傳統建筑的裝飾工藝性極高,裝修特色主要體現在東陽木雕的“清水白木雕”,同時又融合了磚雕、石雕和繪畫等工藝形式,重點在廳堂梁架、門面、門窗隔扇以及外檐廊等部位進行裝飾,形成了一套適合本地氣候、生活、生產和重要資源條件的裝飾模式。建筑的隔扇、梁架等部位通常飾以東陽木雕,不管雕得多精細,一般都不以五彩勾畫,木構件用清漆稍作油飾,保持木構件的本色,具有素凈典雅的風格,代表性的建筑作品有黃山八面廳這種“滿堂雕”的唯美型建筑裝飾形式。在建筑的門面、照壁、女兒墻等處常常以磚雕、石雕工藝作裝飾,內容題材廣泛,有反映戲曲神話題材的人物雕刻,也有表現吉祥寓意的花草蟲魚,更有將反映當地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勞動場景搬上了畫面。“粉墻黛瓦馬頭墻,鏤空牛腿浮雕廊,陰刻雀替龍須梁,風景人物雕滿堂”,這是對義烏傳統建筑文化景觀的最好描述,這些裝飾、雕刻把設計者的文化理念融入建筑中,極大地豐富了建筑的文化內涵。在記載歷史、傳承文化上,建筑比文字更加生動形象,義烏的這些建筑景觀特色元素正是義烏悠久歷史文化的縮影和見證,而這些正是我們所需要保護的特質。如果歷史文化可以不用寫在紙上,而是通過秉承當地文脈特色的建筑傳遞到每個人的心中,歷史文化就能在人們鮮活的生活間延續下去。因此,我們需要將這些特征元素廣泛地融入到新建筑中去,使整個傳統景觀成為一個和諧的、連續的整體,將城市的特色隨著時代的變化永遠的流傳下去。
城市傳統建筑文化景觀的保護不應著眼于單體古建筑的保護,每一座建筑都是城市整體風貌中的一個單元,它需要與其他的建筑物之間保持有機聯系,才能使城市的整體特色得以完善,使得傳統文化景觀在新建筑、新城市中得到傳承。面對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面對日趨失去特色的義烏市,如何在城市新建的同時保持與原有建筑、原有景觀間的有機聯系,如何保證兼具建筑文化景觀多樣性和整體風格的統一性,是每個城市規劃者和建筑師們應該嚴肅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