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國傳統建筑的裝飾色彩運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博大精深、歷久彌新,彰顯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精神,凝結著古代傳統建筑技藝水平。中國傳統建筑裝飾集中體現于木構件的框架體系、群體的框架組建以及平面結構的分布上,由建筑群的整體分布至特定建筑的具體框架均擁有樣式各異的表象,而色彩作為傳統建筑的重要外在標識,是傳統建筑文化得以系統傳承和廣泛弘揚的內在動力,亦能凸顯我國傳統建筑獨特而又神奇的魅力。
【關鍵詞】裝飾色彩;傳統建筑;運用;視覺沖擊;建筑藝術
我國傳統建筑色彩同經濟社會制度的沿革互相照應,已產生了富有個性化而又趨于一體化的藝術風格,其最鮮明的標識便是色彩的政治倫理化,借以劃分等級的“三六九等”,使色彩有了一種最為直接的社會化屬性。當然,裝飾色彩無論在宮廷類建筑還是我國各區域建筑中均有系統化表現,而園林建筑和民居類建筑在色彩方面的藝術詮釋,正呼應了傳統建筑的色彩文化,并為裝飾色彩運用于傳統建筑提供了全新選擇。
1.裝飾色彩概述
1.1裝飾色彩的基本內涵
所謂“裝飾色彩”是指視覺元素中相對活躍且最具視覺沖擊感的部分,亦成為構成造型藝術的骨架,在我國傳統建筑設計領域享有較高的地位。相較于寫實性色彩,裝飾色彩并非淺顯角度上的還原建筑事物自身的色彩,而要經由人工裝飾恰到好處地提煉出所需色彩,進而成功破除原生態化的色彩對建筑藝術設計所帶來的思想藩籬,并凸顯色彩的思想情感和主觀感知,同時成功凸顯色彩的本質化含義及藝術形態層面的審美感。不難發現,在傳統建筑裝飾領域,色彩已成為傳達人的精神和視覺審美的橋梁,同時亦能補充信息、美化事物。所以說,裝飾色彩自身所渲染出的藝術方式與視覺沖擊功能無疑給人類的建筑裝飾文化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在我國傳統建筑裝飾中的運用范圍極為寬泛,可以說已囊括了建筑裝飾、室內裝修以及家具等不同層面。
1.2裝飾色彩的一般特征
1.2.1裝飾色彩的普及性和環境適應性如今,人類對裝飾色彩的視覺審美往往受制于自身生存的環境,每個地域均有風格迥異的色彩特征,并依靠其所處的生態環境和人工環境得以反映。從宏觀層面看,社會所施行的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水平乃至意識形態等,均是裝飾色彩普及性的影響要素。色彩的普及可以說是一類特有的社會化現象,它無法擺脫既定的社會環境背景以及所處的歷史條件而單獨存在。普及色的誕生最初由上層社會和權威人士所共同倡導,并對人們的社會生活起到了心理暗示和精神引領的作用,人類追求標新立異的心理以及從眾情緒,形成了普及色流行的強大精神合力。1.2.2裝飾色彩的理性與感性如今,人們已能熟練運用物化原理等自然科學常識去探索色彩形成的奧秘,輔以心理學原理探尋色彩所產生的情感,并能對裝飾色彩的表現樣式進行深入淺出的探討,由此窺見裝飾色彩通常以系統化的科學規律作為存在的前提和依據,已能顯示其理性的一方面。與此同時,裝飾色彩亦能輕松駕馭左右人們心靈的思想情感,即便是在全部抽象的情形下亦能爆發出明亮的思維火花,可以說已演變為最易為人所接受的藝術化語言。從這個角度看,相較于其造型,裝飾色彩又極具感性特質。1.2.3裝飾色彩的民族性和文化性色彩有時的確能體現一個城市的喜怒哀樂,亦是一種藝術符號,甚至真正體現在一個國家的旗幟上,成為一個民族乃至一國的精神象征。裝飾色彩僅僅是色彩的再創造,它是人們主觀層面思想情感的集中闡釋,亦無法游離于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秩序而存于世。裝飾色彩展現了一個民族的藝術秉性。在我國浩浩蕩蕩、綿延數千年的文明發展進程中,各個民族相互融合、包容互惠、和諧共生,衍生出了截然不同的風土人情、精神信仰乃至視覺審美文化,而這些要素,均能通過裝飾色彩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善用五顏六色甚至千奇百怪的色彩,恰恰是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風華別樣的一段色彩譜系。
2.裝飾色彩在我國傳統建筑中的具體運用
在中國傳統建筑中,木結構的建筑占據了很大的比重。為了美觀和耐久,也為了加強建筑的藝術表現力,可以輕而易舉地看到古建筑在木結構方面,均以色彩涂料的方式進行了適當的覆蓋,如天棚、屋頂、門窗和內墻等部位均被涂色,一些部位還以紋樣和圖案進行了系統的裝飾,從這個層面看,傳統建筑不愧是彩色的建筑。傳統建筑的裝飾色彩深化了建筑本體外觀美的內涵,非但如此,裝飾色彩亦在漫長的藝術長河中奔流不息,逐步形成并豐富了古建筑文化。古建筑文化亦在一定意義上寄托了勞動人民對建筑色彩的情感寄托、詮釋了適合于特定的社會文化發展進程的建筑色彩意涵。拿眾所周知的北京天壇來說,作為古代帝王家族用作祭祀的建筑,天壇祈年殿的上檐被琉璃瓦所覆蓋,琉璃瓦的整體顏色是藍色的,與之相對應地,祈年殿的上層被裝飾成黃色,下層則是綠色。若游客置身于天壇裝飾色彩的藝術化探討中,并同時結合天壇建造年代的歷史背景,就不難聯想到,藍色預示著廣袤的天空,預示著宏達氣派與奔放豪邁;黃色則會讓人聯想到皇帝身上所穿的龍袍,代表皇帝至高無上的政治統治地位;而綠色則代表處在“權力金字塔”底層的普羅大眾,確切地說是“臣民”。“祈年”在我國古代農業社會中自然有著更為深刻的含義,中國經歷了綿延數千年的農業文明,天下蒼生莫不“靠天吃飯”,并祈求蒼天賜予五谷,保佑農業大豐收。而琉璃瓦之所以被涂上藍色的色彩,主要用以代表高達廣闊的天空。
3.中國傳統室內裝飾中的色彩
建筑材料最原始的色彩堪稱早期室內建筑裝飾色彩的本質屬性。鑒于建筑藝術的推陳出新、日新月異,天然顏料已愈發受到業內人士的青睞,重新吸引更多建筑裝飾師的眼球。縱觀建筑裝飾色彩的應用,色彩由起先以旨在巫術和種族繁衍的功利化傾向,逐漸演變成為以原材料保護為宗旨,后又轉變成為以純粹意義上的室內裝飾為基本目的。色彩在建筑裝飾藝術領域的應用變遷,有力地反映了人們逐漸由對物質生活的本能需求向色彩藝術化的精神審美的變化,進而不斷滿足了人們對美好建筑裝飾品的心理需要。我國傳統的室內裝飾,或是濃烈有激情,或是淡雅樸實有余,均凸顯了色彩在建筑裝飾層面上的多樣化。例如,只要看到中國傳統的“大紅色”,就會立即聯想到重大節日的喜氣洋洋、熱熱鬧鬧。若要從藝術史層面上加以追溯,早在秦漢時期,紅色就已在建筑裝飾領域嶄露頭角,但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萌芽狀態,尚未主導傳統建筑裝飾的色彩走向。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國家社會出現了大分裂、大動蕩,同時,民族融合趨勢進一步加強,各割據政權對于建筑裝飾色彩的風貌和詮釋皆不同,建筑裝飾在色彩方面的表達更為自由化和灑脫。進入隋唐時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了鞏固,并出現了封建君主專制社會歷程中前所未有的盛世繁榮之景,傳統意義的大紅色已不單出現于建筑裝飾色彩中,而是在陶瓷等手工藝領域中大加應用。宋元時期,我國封建社會的科技和藝術發展迎來了發展高峰,作為民族大融合的又一重大歷史節點,建筑裝飾色彩的表現富有神韻,亦不拘泥于特定的某種色彩。明清是封建時代最后兩個大一統的王朝,開始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與此同時,對外貿易日益頻繁,建筑裝飾的色彩表現在不忘本來、吸收外來的過程中更是保留了數千年的藝術底蘊,并富有高度的文化神韻。“中國藍”以青花瓷中的藍色最富盛名,中國的陶瓷文明幾乎與中華文明和諧共生、相互促進。青花瓷是瓷器文化中的杰作和代表,被認為是陶瓷手工業的上等佳作。憑借青花瓷在我國藝術領域的精神影響力,藍色被認為是中國風的又一色彩詮釋,亦成為從古至今家居裝飾中“中國風”的生動表現。在我國傳統的家居裝飾色彩點綴中,明黃色出現的頻率相對較多,在當代家居色彩應用中,土黃、琉璃黃的靈活應用已頗成氣候。我國傳統角度上的黑色在建筑藝術范疇中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純黑色,轉而以平穩性能較好的深色或者重色向世人展示,其代表色彩便是水墨黑。“羊脂玉”是玉中之極品,在傳統文化中預示著大吉大利、萬事如意,其色澤白而不寡,亦是“中國白”的生動藝術化表現。總而言之,中國紅、青花藍、琉璃黃、水墨黑與玉脂白共同形成了我國傳統裝飾色彩的典型代表。
4.我國傳統家具的色彩應用
今天的人們在一些以古代為背景的影視劇中,常會窺探當時的民居家具。放眼往昔,家具的色彩集中體現于以下三個層面:一曰,材料自身的色彩,最為典型的是石材、木材及金屬等原材料,其固有的色彩;二曰,附加材料之色彩,譬如作為鑲嵌材料的金銀、貝殼、象牙等,其均被用作家具原材料上,同時使家具呈現出異彩紛呈、獨具特質的色彩;三曰,人工涂抹的色彩,如家具經人工裝飾后所涂上的油漆色。原材料自身的色彩可以說是對室內家具“質”的高度凝練,而附加材料的色彩以及人工色彩則凸顯家具的“文”,使家具色彩凝聚了裝飾者的藝術智慧。我國傳統的家具在色彩的應用上相對低調和純凈,樣式較為簡易,卻很分主要和次要。這種置色手段得以高度體現傳統家具的色彩魅力。在運用附加色彩的過程中,不妨顧慮其在社會秩序中的影響及其代表意義。夏商周時期的家具色彩大都呈現青色,青銅家具“大行其道”,主要因為夏朝時期,我國已有青銅文化,青銅器在夏朝是一類非常重要的文化事物。據考古專家對漆器殘片的考究,夏商周時的漆器色彩較為絢爛清晰,大都紅底黑花,漆面顯得烏黑發亮。春秋戰國時的家具大都是漆木家具,以紅、黑兩色為主色調,輔以彩繪修飾。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莊子極力推崇天然原生態,再加上浪漫主義文學家屈原文化的深刻影響,影響到該時期的家具裝飾。秦漢時期作為我國漆器家具發展的全盛時期,尤其是兩漢時期的漆木家具,其數目極為可觀、品類極為豐富、分布區域較為寬泛,繁盛之景自然不在話下了。在兩漢時期,裝飾工藝整體猶如飛奔的野馬,縱情馳騁、從不松懈,鑄就了彼時家具色彩的多元化,譬如開始有了紅、金、黑和灰綠色。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興盛,體現于傳統家具裝飾上,完全破除了紅、黑兩色的思維框架,正式出現了以綠沉色等多色為主的裝飾局面。歷經隋唐盛世時期家具色彩文化的活躍,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家具色彩首次以繪畫形式問世,當時的裝飾藝術領域亦流行在屏風上繪畫。到了“重文輕武”的北宋,我國雅文化有了蓬勃朝氣,士大夫階層為修身養性、培養“浩然之氣”,開始摒棄家具裝飾中五彩繽紛的色調,家具的著色不再紛繁,代之以單一、沉靜為主,似乎又復歸到“原始狀態”。經歷了宋末元初民族大融合、大發展,元代的家具幾乎照抄照搬了宋時的家具色彩模式。明代十分考究家具的用材,并背棄了傳統的白木與軟木,代之以深色的硬木,如黃花梨木等。其色澤橙黃明亮,較為刺眼,進而使家具的線條趨向流暢化。到了封建社會的末世——清代,其家具以紫檀木見長,其色澤偏冷,以紫黑或紫紅為主,經建筑師匠心獨運地修飾,展示出了光彩奪目的藝術效果,極大地迎合了清廷達官貴人的心理。從宏觀層面看,明清時期的家具大都離不開紫色和黃色,其均暗含了富貴的意涵,當然,金色、銀色等亦是家具裝飾中不可或缺的色彩元素。
結語
我國傳統建筑裝飾色彩藝術的發展和進步,與特定的政治、經濟、文化息息相關,亦體現了一定時期的建筑業、手工業、裝飾業的發展階段和水平。隨著當今經濟一體化格局的加強,人們對建筑裝飾色彩的心理審美要求逐漸提高,在科學總結和系統審視前人藝術成果的同時,更要深刻地把握裝飾色彩運用過程中所傳達的人文底蘊,從而使建筑裝飾色彩的運用向縱深推進。
參考文獻:
[1]楊涵.中國傳統裝飾藝術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科技,2017,30(02):271.
[2]毛文實.傳統民居裝飾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探討[J].藝術科技,2016,29(09):314+296+309.
[3]陳慧敏.傳統裝飾圖案在現代漆畫創作中的應用[D].福建師范大學,2016,14(15):53-55.
[4]高心鳳.山東龍山黑陶裝飾藝術的繼承與創新研究[D].湖北工業大學,2016,10(20):12-14.
[5]張卓.中國傳統建筑裝飾藝術的文化傳承[J].現代裝飾(理論),2015,9(01):177.
[6]張蘭俠,朱毅,楊帥.中國傳統裝飾藝術中的色彩應用[J].山西建筑,2013,39(17):210-211+246.
[7]王雪嬌.傳統吉祥圖案對藍印花布的影響[J].藝海,2011,4(11):172.
作者:岳星 單位: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