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太倉傳統工藝美術發展現狀調查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太倉傳統工藝美術行業門類較多,工藝美術歷史傳承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一大批具有地方傳統特色的民間工藝集群。但當前太倉民間工藝美術行業仍存在著傳統品牌的認知度低、缺乏必要的工藝品集中陳列與推銷場所、人才文化層次較低、政府對其政策扶持力度不夠大、后繼乏人等一系列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太倉工藝美術行業的發展應注重產品文化內涵建設,深入挖掘工藝品的歷史信息和風格特色,鼓勵行業藝人在藝術品中盡可能地將地方民俗風情、文化景觀、歷史傳統融入作品中,將傳統工藝品文化內涵與旅游資源相融合,通過各類包裝與策劃,使工藝美術精品成為人們爭相購買的收藏珍品,只有這樣才能弘揚婁東文化、提升太倉的文化競爭力。
關鍵詞:太倉工藝美術;傳承與保護;發展;對策
傳統工藝美術行業歷來是一個集技術與產業為一身的特殊行業[1],它既能體現一個城市的文化風貌,又可以產生可觀的經濟價值。傳統工藝美術作為太倉歷史文化遺產的一個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起著獨特的作用。既與人民群眾的生活緊密相連,又反映了太倉獨特的地方文化傳統和審美意識,雖然其占太倉產業經濟比重不大,但卻是對外宣傳、提升城市文化競爭力的一張特殊名片,對促進太倉工藝美術行業發展,弘揚傳統文化,增強居民收入提高旅游收入和勞動就業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一、太倉市工藝美術行業的發展特點
(一)太倉傳統工藝美術行業門類較多
現有的民間工藝美術主要有麥秸畫、龍獅、竹編、紅木家具、微雕、剪紙、漆畫、瓷繪、蠟染、刺繡等,這些特殊的民間工藝美術行業已經成為太倉歷史文化遺產一個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起著獨特的作用。有些工藝美術還以歷史悠久、制作精美、工藝精良、品種獨特而蜚聲海外。
(二)太倉工藝美術歷史傳承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太倉自古為文化之鄉,人文底蘊深厚,境內許多傳統工藝美術歷史可以追溯到數千年之前。因文化土壤的肥沃,使得太倉境內的能工巧匠充分發掘當地資源,制作、生產出了眾多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工藝美術產品。太倉的麥秸畫就是在有數百年歷史的民間傳統剪貼畫的基礎上,用麥稈創作的一門非常有特色的民間工藝美術。它利用麥稈光澤透亮的特點,經過層層工序,可以制作成花鳥走獸、亭臺樓閣、以及風景人物等內容,藝術特色以古樸自然,高貴典雅著稱。太倉麥秸畫大師史仁杰先生經50余年的摸索探究,在傳統麥秸畫工藝的基礎上自創出一套刮、切、剪、扦、鏤、刻、剖、劃、劈、鑲、拼等創作方法,在工藝上使用勾線、集絲、聚點、拉毛、鏤花、重疊、交叉、拼貼、鑲嵌、襯墊等制作方法。巧妙地利用麥秸桿不同的厚薄、粗細、表里、深淺的材料,將畫、情、意有機融合,使得麥秸畫具有了蘇州刺繡般的精細、高雅,同時又具有工筆畫的靈秀、細膩。太倉雙鳳受福文化的影響,其雙鳳的龍獅舞自然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成為中國人意識中完美的象征。目前,主要以龍燈、獅子等民間工藝品,以及各類演出道具為生產對象。雙鳳的龍獅制作以開闊的藝術視野,將傳統的戲劇、影視道具的創意、策劃、設計、制作與演練進行重新再加工;其次,龍獅制作的同時,還將民間演具、大頭面具、戲裝戲具、民間燈類、鑼鼓等也進行開發加工。并通過開展策劃組織舞龍舞獅運動賽事,舉辦各類會展等活動,將龍獅設計與制作業務向外拓展。多年來雙鳳鎮一直致力于中國民間藝術的研究與推廣并擁有多位全國頂尖的民間藝術家的加盟,在龍燈的扎制,南、北獅產品的研發制作方面一直走在國內同行的前端,特別是龍燈的扎制,在傳承傳統技術的基礎上,運用新技術、新材料,所研發的產品不但美觀,輕便而且經久耐用,生產的龍燈眼珠會自己轉動,在晚上發出兩道十分耀眼的光芒。雙鳳鎮在2000年3月、2008年9月兩次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龍獅)”,產品大量出口于美國、日本、英國、加拿大、波蘭等。
(三)太倉有一大批具有地方傳統特色的民間工藝集群
根據太倉市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目前屬于非物質文化保護的民間傳統工藝有雙鳳的龍獅制作、璜涇的紅木雕刻、陸渡的灶花畫三項,而麥秸畫、竹編、微雕、剪紙、漆畫、瓷繪、蠟染、刺繡等一批具有相當影響的民間工藝美術尚未被開發利用和保護。這些項目雖不是國家級和省級的保護項目,但對于傳播太倉地方文化,打造地方品牌特色均具有較大影響。1.竹編太倉沙溪鎮老街東首有一間“居有竹”店鋪,店鋪的黃耀良師傅傳承了竹編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手工藝,以天然竹為材料,制作出兼具實用價值與收藏價值的竹編工藝品和用竹子加工編織而成的各類日常用品,經濟實惠、雅俗共賞。黃耀良老先生的竹編器,一般要將竹子先剖削成粗細均勻、沒有毛刺的篾絲,再經過切絲、刮削、磨光等工序,變成合用的材料,然后由竹編師傅用雙手慢慢將其編結起來,制成各式各樣精巧的生活日用品。黃師傅已經替這門手藝申報了太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定期到沙溪三小給學生上竹編興趣課。但這門技藝,耗時耗力,愿意學這門手藝的人是越來越少,呈現后繼乏人現象,需要政府支持,才能將這門老手藝傳承下去。2.漆畫太倉目前從事漆藝的從業人員有較多,其中以張志強、趙炎、李鵬為代表的漆畫界新銳在國內各大比賽中屢獲獎項,將太倉漆藝樹立了一個良好的品牌。其中張志強申報并成立了蘇州市漆畫技能大師工作室,為傳承發揚漆畫藝術作出了貢獻。他嘗試產業化運作,注冊公司入駐文化產業園,并與健雄學院攜手,聯合創辦了中國漆畫人才培訓基地。最多時,漆畫學生達到了五六十人,部分學生的漆畫作品在各大畫展上屢屢獲獎。但由于種種原因,如今在太倉留在漆畫領域的不足10人。3.紅木雕刻太倉璜涇的紅木雕刻起源蘇州傳統雕刻藝術,可追溯到明代建筑工匠、香山幫開山鼻祖蒯祥一脈。蘇式木刻工藝從明代起就已經形成線條流暢、造型冼練、制作精良、漆藝精良的風格[2]。“蘇式”紅木雕刻工藝在制作處理上嚴謹,風格獨特,深受廣大用戶的喜愛。璜涇的木雕工藝產品除主要涉及床、櫥、臺、沙發等家具外,還涉及室內裝飾的紅木制品,也有幾、盤、盒、屏、座等紅木小件。在制作工藝上大量采用淺浮雕、鏤雕、陰刻、陽刻等技法制作。璜涇王氏木雕一脈傳承的工藝圓雕、浮雕、透雕等特殊技藝得到發揚,制作上全部運用傳統工藝,造型別致,制作考究。紅木雕刻作品線條簡潔流暢,將人物、龍鳳、花草等形象融入雕刻作品中,逼真傳神、結構緊密、寓意深刻,不少作品先后在全國和海外獲獎。目前,璜涇的紅木雕刻精品已走向國際市場,尤其在日本大受歡迎。4.剪紙太倉人杰地靈,文化底蘊深厚,民間剪紙藝術比較盛行。太倉城鄉涌現出一大批剪紙愛好者,剪紙藝術呈現出后繼有人的繁榮景象。以韓傳壽命名的剪紙工作室在市區向陽路退管中心正式掛牌運作,韓傳壽是太倉的民間工藝剪紙達人,為剪紙藝術的普及、推廣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他完成的5000個形態各異的“壽”字剪紙作品,可謂剪紙界的一大“壯舉”。其中,以“壽”字剪紙作品和“婁東四王”筆下的名山大川題材的剪紙作品最為突出,凸顯了太倉作為“長壽之鄉”的特色和婁東文化品牌特色。為進一步傳承和發展剪紙藝術,太倉還籌建了“太倉市民間剪紙研究會”,出版了《太倉市民間剪紙作品集》,各剪紙藝術家變種創新,并爭創“剪紙之鄉”。5.瓷繪以太倉民間工藝美術大師韓傳壽先生為代表的瓷繪作品,深受國內同行好評。其瓷繪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追求“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能將書法、國畫、印章等藝術融于一體。他的瓷繪作品《太湖秋色》,利用精細的筆法將太湖景色描繪成了水天相連的奇妙景觀。韓傳壽先生在1995年時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6.刺繡被列入民族優秀傳統工藝之一的蘇繡,至今已有2000余年歷史,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繡工細致、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等獨特風格,繡技富有“平、齊、和、光、順、勻”等特點。太倉刺繡從業人員較多,刺繡藝術深受蘇州刺繡的影響,直接或間接從事刺繡的產業人員人數眾多,還造就了多名國家級刺繡工藝師。太倉民間藝人錢蘊在臨摹的基礎上加以傳承和創新,繼承了蘇繡技藝的精細與典雅,并在太倉地區傳播壯大,其成立的錦亞達繡莊一直致力于蘇繡藝術在太倉的傳播弘揚,至今已近20年。
二、太倉工藝美術行業存在的問題及差距
(一)太倉工藝美術作為傳統品牌的認知度低
因為工藝美術行業絕大多數屬于傳統產業,手工操作的生產流程速度緩慢,一件工藝品的誕生需要很長的周期,加上工藝和產值的限制,使得太倉全市上下對工藝美術行業的認知以及關注度較低[3]。除紅木家具外,其他民間工藝美術大多以作坊的形式存在,企業普遍規模小,納稅較少,更沒有從傳統工藝美術是歷史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是一個城市文化身份證的高度來認識。衡量工藝美術的價值關鍵不在于其是否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稅收多少、利潤大小,而是要切實認識到不重視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與傳承,必將造成工藝的失傳、品種的消失,同時也會造成城市文化內涵的缺失。
(二)缺乏必要的工藝品集中陳列與推銷場所
太倉作為地域傳統文化氛圍濃郁的文化城市,目前在本地尚缺乏必要的工藝品集中陳列與推銷場所。這對于太倉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旅游產業的發展都帶來影響。而太倉工藝品生產層次參差不齊,傳統高精端工藝品只能囿于小眾范圍消費,缺乏大眾市場。目前太倉工藝品市場雖有著優秀的文化傳承,較高的技藝,卻沒能帶來較好的市場效益。
(三)傳統工藝美術人才文化層次較低
傳統工藝美術從業人員,一般以學徒制為主,從業就開始授業,文化層次相對較低,對工藝品的文化內涵缺乏認知,導致藝術修養低,這必將導致對創作理念上拘泥守舊。他們甚至把簡單的仿制認為就是對傳統的繼承,沒有意識到不能掌握傳統文化的精髓,就不能利用現代創作理念對傳統進行革新[4]。其次,文化層次低也使得他們很難利用現代技術創作工藝精品;而手工操作,就很難出現大批量的生產,也必然造就工藝品價格高,不能被大眾接受,同時也很難帶來足夠豐富的市場前景。
(四)政府對工藝美術行業的政策扶持力度還不夠大
雖然,太倉市政府對文化創意產業加大了扶持力度,甚至還采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為行業的發展提供優惠政策,但與國務院、省政府的要求,乃至與周邊城市相比仍然顯示出較大的差距。而太倉專門用于扶持傳統工藝美術行業的條例和政策法規都沒有。
(五)太倉很多民間美術工藝行業面臨人才后繼乏人的窘境
社會變革帶來的新科技對人的思想觀念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主要體現在對傳統的排斥。太倉的傳統工藝美術行業發展總體來說尚不景氣,主要因為人才結構不合理、市場體系建設和創新能力不足、工藝美術行業屬性定位不明晰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相當多的民間工藝企業的生產銷售正處于逐漸枯萎的尷尬境地,很多民間工藝美術行業長期處于低迷的狀態。目前,工藝美術行業發展現狀極不平衡。除個別門類(如麥秸畫、刺繡、紅木家具等)因有一定的社會需求或知名度,仍能呈現生氣勃勃發展態勢外,大多數行業均處于不景氣狀態,不少工藝門類(如竹編與紅木雕刻工藝)后繼乏人,前景堪憂。
三、加快工藝美術行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根據目前太倉市工藝美術行業的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要使太倉的傳統工藝美術呈現繁榮景象,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國務院在1997年5月20日頒布了《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旨在保護傳統工藝美術,促進工藝美術的繁榮和發展,同年江蘇省也頒布了《江蘇省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也是為了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藝術,保護傳統工藝美術的重要舉措。太倉工藝美術行業可在上述條例的基礎上加大保護力度,提升發展動力。
(一)出臺相應的政策與制度,在資金上給予必要的支持
政府相關部門應盡快制定符合太倉工藝美術保護與發展的政策和相應的法規,進行行業內發展引導。在資金方面,應設立相應的專項扶持資金,專門用于對工藝美術行業的激勵和保護。通過各種賽事獎勵優秀作品的創作人員。而對于傳統技藝的傳承,也應該在技藝傳授、技能人才的培訓、后續工藝品展銷和對外交流活動中所產生的經費方面給予適當的補助。
(二)加強統籌規劃,明確行業定位和未來發展方向
太倉市民間傳統工藝美術行業分散在全市各個區域,首先要按地區進行傳統工藝品類的調查與申報,組織專家會議確認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品種,進而制定各種保護和支持計劃,落實資金,使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與發展工作形成自上而下的有序結構[5]。在此基礎之上,對全市工藝美術行業的未來發展進行合理布局和優化。可圈定工藝美術產業園,鼓勵和引導外地工藝美術行業進行投資,引導工藝美術行業入園,降低入園門檻,并在政策上給予必要的扶持。既可提高太倉整體的文化品位,又能成為城市品牌文化對外宣傳的窗口。
(三)對各類工藝美術師進行職稱和等級的評定,頒發各類資格證書,加強工藝美術人才隊伍的建設,建立崗位技能培訓場所
通過開展對太倉工藝美術師的等級評審和評定工作,廣泛開展技能大師工作室的建立,鼓勵工藝美術大師、名藝人帶徒授藝,并舉辦各類專題技術講座,充分發揮在太倉的大中院校優勢,推薦優秀民間藝人入校講學,培養工藝美術的接班人。學校也可以和企業需求對接,在產、學、研方面加強合作與共贏。
(四)積極拓展工藝品市場,對外進行各類宣傳和展銷
傳統工藝美術品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藝術觀賞性很高,需要較高的藝術素養才可以接受。而對外宣傳和展銷可以縮小工藝美術品和大眾的距離。通過各類策劃、宣傳和推銷(如舉辦藝術品展銷節、文化節),傳統工藝美術品蘊含巨大的人文價值和經濟價值就會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逐漸被市場認識,以推動工藝美術作品的市場化發展。
(五)實施工藝品牌戰略,培育融合地方文化特色的品牌工藝品
要將行業文化和旅游工藝品融合,以旅游帶動工藝美術行業的發展。同時,太倉工藝美術行業的發展應注重產品文化內涵建設,深入挖掘工藝品的歷史信息和風格特色,鼓勵行業藝人在藝術品中盡可能地將地方民俗風情、文化景觀、歷史傳統融入作品中,將傳統工藝品文化內涵與旅游資源相融合,通過各類包裝與策劃,使工藝美術精品成為人們爭相購買的收藏珍品。隨著太倉經濟持續穩定發展,藝術消費品時代也已來臨,工藝美術產業面臨千載難逢的歷史發展機遇。我們要緊緊抓住大好的歷史發展機遇,振興太倉民間工藝美術品行業的發展,弘揚婁東文化,提升太倉的文化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胡際春.關于南通工藝美術行業發展的現狀調查與對策思考[J].經濟研究參考,2008(37):43-48.
[2]劉承林.談紅木雕刻中圖案的寓意[J].藝術科技,2014(5):118.
[3]詹高潮,甘太福.麗水市工藝美術行業的發展現狀調查與對策思考[J].浙江工藝美術,2005(12):7-12.
[4]胡際春.重振南通工藝美術行業雄風的對策思考[J].江海縱橫,2009(3):17-18.
[5]李硯祖.傳統工藝美術的當代性與地域性——再談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與發展[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8(1):5-9.
作者:沈海龍 單位: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