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城市體育文化建構路徑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城市體育文化的建構,是城市體育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的規律性歸納。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實地調查研究等方法,圍繞珠海城市體育文化的現狀和不足,從體育人口、體育場地面積、體育產業、體育賽事等方面進行理論探討。研究認為:珠海城市體育文化建構的路徑,一是設立標桿,對標國際、國內體育名城;二是雙管齊下,打造本土體育賽事和競技體育賽事;三是發掘傳承,創新本土特色體育文化;四是優化融合,促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五是因地制宜,打造體育廣場和體育小鎮特色文化;六是改革創新,形成互聯網+體育的珠海模式。充分結合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發揮珠海環境、區位優勢,實現珠海城市體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城市體育文化;建構;路徑;珠海
前言
黨的明確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在推進體育強國、文化強國的歷史進程中,體育文化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強大的感召力,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中國知網數據庫查詢所得,體育文化相關文獻多達4000千余篇,涉及體育文化傳播、體育文化融合、體育文化傳承及城市體育文化發展等方面。盡管學者們對體育文化進行了深層次,多緯度的研究,但以具體城市為案例的體育文化建設與發展研究卻鮮有涉獵。當下,體育文化“落地”的本土研究也成為一種地域文化研究的常態,而在WTA超級精英賽、ATP250巡回賽、橫琴馬拉松及各類群眾體育、戶外運動開展如火如荼的珠海,卻鮮有體育文化的相關文獻,體育實踐發展與理論研究的斷層已然顯現。體育文化的滯后,對體育發展會產生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制約,體育發展中的各類問題亦是體育文化困惑的折射。而理論研究的遲滯,體育文化的缺失,勢必影響其“魅力城市”、“旅游城市”的發展定位。本研究從珠海的城市體育文化入手,梳理現狀,明確問題和不足,進而提出相應的發展路徑。
1珠海城市體育文化發展現狀及不足
1.1體育人口
體育人口的數量和質量,客觀的影響著城市體育文化的規模。截至2019年末,珠海全市常住人口202.37萬人,體育人口占比45%。體育人口是社會體育中的一項重要指標,它不僅反映了人們的體育參與度和親和度,亦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標尺之一,是制定社會體育發展規劃與進行體育發展戰略研究的一個重要依據。縱觀國際體育名城,體育人口均在60%以上,如洛杉磯體育人口占比77%,倫敦體育人口占比77.8%,墨爾本體育人口占比更是高達85%。珠海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比例雖與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相近,但與國際體育著名城市還存在顯著差距。
1.2體育場地面積
體育場地面積和體育場地設備設施,是城市體育文化的“經濟基礎”。一方面,完備的體育場地設備設施彰顯了城市的人文精神和服務水平,增強了城市的辨識度和吸引力,如巴塞羅那的諾坎普體育場、北京的鳥巢和水立方等已然成為所在城市的標志。另一方面,充足的體育場地面積為市民的鍛煉健身提供了必要條件和便利,國際著名體育城市紐約、東京等,已形成了完備了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依托公園、廣場、步道為市民提供了豐富的體育場地資源,且人均體育設施面積達30平方米。據有關統計,得益于人口基數較少,珠海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9平方米,雖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在體育場館的智能化管理,體育設備設施的利用率等方面,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1.3體育產業
珠海相繼出臺了《珠海市“十三五”體育發展規劃》、《珠海市“十三五”體育產業專項規劃》等系列規劃,以“現代運動休閑產業”的理念創新,以期推動體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2017年,珠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關于加快發展健身休閑產業的實施意見》,珠海成為全國首個出臺《關于加快發展健身休閑產業的實施意見》的城市,《中國體育報》專門進行了報道。這一系列規劃及實施意見的制定,進一步明確了新周期珠海市體育事業的總體戰略布局,為建設體育強市、健康珠海提供有力政策保障。通過規劃先行,引領全市體育工作,引導扶持更多社會力量參與發展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有力促進珠海市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發展。雖然體育產業已成為珠海經濟騰飛的亮點,但離《體育強國建設綱要》中使“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一方面,珠海體育產業結構亟待轉型升級,在《2017年全國體育產業機構名錄庫建設珠海名錄庫統計名單》中,614家企業中從事體育培訓、體育產品批發零售的占比90%以上;從事體育加工生產的僅為14家,多為健身器械及體育用品配件等。體育產業的小型化、分散化、重復化、低端化特點顯著。面對人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珠海的體育產業應加強供給側改革,為人們提供更多個性化、智慧化的服務和產品。另一方面,珠海體育產業的數據統計有待分化、細化。珠海作為2018年“中國城市基本公共服務滿意度”在文化體育方面位列全國第四位的城市,在各年度的統計年鑒及相關統計中,體育產業并未獨立統計,不得不說是一件憾事。
1.4體育賽事
現代社會體育賽事的功能突顯,不僅能夠提升市民參與體育運動的親和度,更是提升城市影響力和知名度,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營銷的重要手段。2018年,珠海共開展105項次的全民健身運動,超過20萬人次參與賽事活動。在精品賽事方面,舉辦了亞洲帆板錦標賽和亞洲風箏板錦標賽、WTA超級精英賽、環中國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珠海站)、泛珠三角超級賽車節等重大賽事活動30多項,承辦了第十五屆省運會帆船帆板賽、省青少年乒乓球、拳擊、體操冠軍賽等多項賽事,積極打造橫琴馬拉松、粵港澳大灣區帆船賽等本土賽事活動。體育賽事的“吸睛”和“吸金”能力有目共睹,但受制于珠海本土體育文化,體育消費理念和體育賽事宣傳成效等因素的影響,體育賽事并沒有與珠海經濟社會的發展步調保持完全的同頻共振:一是政府導向與市民需求的錯位,既賽事供給普及化與市民體育需求個性化之間的矛盾;二是引進或舉辦體育賽事的規劃缺乏頂層設計,盲目選擇知名度高,卻不匹配群眾基礎和成熟市場的體育賽事。三是體育賽事的文化“遺產”匱乏,當前的體育賽事多為周期型“一次性”賽事,相關部門和承辦單位只關心賽事期間的維穩、人氣和營收,忽視了體育賽事文化的長期性和可持續性,難以形成良性的體育賽事文化。
2珠海城市體育文化建設的路徑
2.1設立標桿,對標國際、國內體育名城
當前,體育名城并沒有一個統一明晰的定義,且根據不同的要素權重,分為不同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排名。如歐洲以賽事為導向的世界頂級體育城市評價標準;后奧運時代,鮑明曉團隊提出的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評價標準;世界領先的體育市場情報服務商Sportcal的全球賽事影響力(GSI)的國家和城市榜單等。雖然各類體育名城的類型、特征具有獨特性和不可復制性,但參照相關指標體系,設立標桿,充分借鑒國內外體育名城先進經驗,是“趕超型”城市體育文化建構的重要途徑。因此,珠海應設立國際、國內體育名城標桿城市,加強與其公共體育服務、大眾體育活動、體育產業轉型及體育場館管理,體育俱樂部、社團運營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和經驗借鑒。如英國倫敦頒布的《運動倫敦計劃》顯著提升了全市體育人口比例,通過引導、扶持體育俱樂部,有效降低了民眾體育參與成本。洛杉磯通過非營利體育組織,使體育運動充分融入城市生活,通過提升運動隊的競技能力來建設代表城市的體育運動和團隊,通過頂級賽事的積累效應提升城市文化品牌知名度,打造高水平的地方體育聯賽,使城市共同發展[2]。而在最新的全球賽事影響力(GSI)國家和城市排行榜中,成都由2018年的第89名,躍升至28名,這源于成都出臺并持續推進的《成都市建設世界賽事名城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期全面推進創建具有一流體育場館、頂級品牌賽事、發達體育產業、豐富全民健身活動和深厚體育文化底蘊的世界賽事名城。
2.2雙管齊下,打造本土體育賽事和競技體育賽事
體育賽事,是當今社會城市發展的一張特色名片。體育賽事的質量和數量,受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又反作用于經濟社會發展。體育賽事是城市體育文化建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城市體育文化品牌效應的集中體現。體育賽事所傳達的精神與價值觀念賦予城市文明進程以現實意義,提升了城市的競爭力。因此,珠海體育賽事的引進與推廣,應充分結合珠海的位置境域、地質地貌、氣候條件、自然資源等優勢,發揮好好山地、海洋的自在自然資源,利用好“魅力城市”、“森林城市”等人化自然資源。一方面,在現有群眾體育的基礎上,開展形式多樣、針對不同群體的全民健身活動和賽事,形成可持續的辦賽機制,對照《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推進“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的評建。另一方面,在競技體育賽事方面,引進關注度高、普及性廣、市場空間大,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端體育賽事品牌,加強與國際體育賽事組織、機構的交流合作,以企業為主體,進行市場化運作。形成城市核心區以籃球、足球,健步走為代表的商業價值高、群眾基礎深厚的傳統體育賽事;唐家和橫琴以馬拉松、帆船、網球、山地越野賽等代表的戶外時尚賽事;西部城區以高爾夫、馬術、皮劃艇為代表的休閑體育賽事,形成“一體兩翼”的體育賽事文化布局。
2.3發掘傳承,創新本土特色體育文化
珠海豐富的戶外資源與宜人的氣候環境,為珠海戶外休閑運動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戶外休閑運動已然珠海生態城市的一道靚麗風景線。把珠海城市體育文化根植于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戶外運動和休閑娛樂中,在感受珠海山水相依的豐富自然資源的同時,建構城市體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一方面,推動山地運動、高爾夫、棒壘球、帆船、馬術等時尚運動項目健康發展,發展特色戶外運動。另一方面,廣泛開展龍舟、武術、舞龍舞獅等民族民間健身休閑項目,傳承民族傳統體育,加強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對推廣。如在斗門區大力推廣健身休閑與特色鄉村綠道為一體的自行車騎行、徒步活動和佛家拳、蓮洲舞龍、醒獅等民族民間健身休閑項目,舉辦斗門國際龍舟節,結合原生態田園風光、嶺南水鄉特色,傳承裝泥魚等活動;金灣區積極推廣鶴舞、醒獅舞等民間健身休閑項目;以香洲區、高新區濱海地帶為主要場地,建設風箏競技場,逐步引入競技風箏,聯合“中國風箏之鄉”陽江市,推廣濱海風箏節;借助建設情侶路“一帶九灣”海岸帶,發展沙灘足球、沙灘排球等特色項目。加強對體育創意活動的扶持,鼓勵民間社團舉辦以時尚運動為主題的群眾性活動。
2.4優化融合,促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
推進體育產業成為珠海經濟支柱型產業,一方面,優化產業結構,引導傳統體育產業,如體育加工業、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通過技術創新,使之向智能化、科技化的現代制造業轉變;促進體育服務業的提質增效,結合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現代技術手段,實現城市體育的智慧化發展。另一方面,推進體育與旅游相結合,支持和引導符合條件的旅游景區開展沖浪、水上自行車、攀巖等體育旅游項目,結合健身休閑項目和體育項目,設計開發旅游產品和旅游線路。促進體育產業多元化發展,充分結合健身、休閑、養老、衛生、教育等一體化發展。針對不同群體需求,建設休閑體育度假中心、健康中心、水上休閑中心、海島或海洋等體育項目。通過對珠海古驛道的歷史文化資源挖掘,延伸綠道的體育內涵和體育功能,重點開發古驛道文化線,建設綜合性體育文化路線。大力推進“體醫結合”,科學指導健身活動,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體育健康服務,發展運動醫學和康復醫學,充分發揮中醫在體育中的獨特作用[8]。
2.5因地制宜,打造體育廣場和體育小鎮特色文化
根據《珠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00—2020年(2015年修訂)》和《珠海市體育運動場地設施專項規劃(2016—2020年)》的要求,結合當前城市結構布局,在科學規劃戶外休閑項目空間布局的基礎上,加強體育廣場和體育公園建設,形成分布合理、利用高效的“城市10分鐘體育健身圈”及“鄉村十里體育健身圈”。同時,嚴格執行城市居住規劃等標準規范有關配套健身場地和設備設施的要求,合理提高戶外休閑體育廣場用地和配套設施比例。2019年,《橫琴國際休閑旅游島建設方案》的印發,標志著橫琴新區的發展進入快車道,以此為契機,加快橫琴體育特色小鎮建設,從而形成集運動休閑、健康、養老、文化、旅游于一體的多功能體育社區。體育特色小鎮具有改造區域性空間和要素聚集耦合的特征,可有效推動體育產業轉型升級,亦是城市城鎮化發展的重要舉措。在此基礎上,以點帶面,重點建設一批戶外休閑綜合體、健身休閑公園、徒步騎行服務站、山地戶外營地、濕地公園、自駕車房車營地、航空文化體驗館、公共游艇帆船碼頭、海洋文化體驗中心等健身休閑場所。
2.6改革創新,形成互聯網+體育的珠海模式
一方面,加強互聯網+體育的政策指引與頂層設計,制定可持續的中長期發展戰略,在體育產業規劃及各級各類政策文件中,列入“互聯網+體育”的量化內容,并將數字化、智慧化的體育工作作為重要考核指標。另一方面,引入專業化團隊或企業對公共體育服務和場館進行技術升級改造,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打造市級網絡體育平臺,把珠海各大體育賽事及體育相關資源融入其中,使珠海居民實現觀賽訂票,場館預定,健康信息,運動參賽,健身咨詢等一體化服務模式,積極推動線上健身休閑平臺發展壯大,整合上下游資源,形成健身休閑產業互聯網+體育生態圈。通過體育平臺、公眾號平臺等方式加大體育文化的宣傳和普及,把突顯珠海文化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如鶴舞、醒獅等)合理植入到學校體育、群眾體育中,占領文化宣傳和傳承的“互聯網”陣地,打造智慧體育文化。
3結語
隨著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并逐漸認識到體育的功能、價值和意義。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體育賽事的舉辦、體育產業化等在提升城市生活質量,塑造城市良好形象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城市體育文化,正是伴隨城市生活健康化和城市建設休閑化進程,凝聚提煉而形成的,與體育相關的精神和物質財富綜合。在粵港澳大灣區提升為國家戰略,全民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節點;在珠海市全面提升城市品質,打造大灣區魅力之城的部署中,加強對城市體育文化的挖掘,梳理珠海城市體育文化建構與發展的路徑,不僅豐富了珠海作為經濟特區精神文明建設的內涵,亦是對粵港澳大灣區體育發展的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任海.聚焦,重塑體育文化[J].體育科學.2019,39(4):3-11.
[2]鄭國華.體育助力上海城市文化品牌建設[J].科學發展.2020,134(1):65-76.
[3]趙方珂,李文輝.關于城市體育文化建設的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05(7):42-44.
[4]廣東省體育局.珠海大力發展群眾體育助推體育強市建設[EB/OL].
[5]廣東省體育局.珠海體育工作再上新臺階[EB/OL].
[6]珠海關注.以體育演繹大灣區故事[EB/OL].
[7]馬肇國,席亞健等.體育與城市文化品牌建設的互動效應和風險管理[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8,41(12),64-72.
[8]珠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2017.關于加快發展健身休閑產業的實施意見[Z].2017-04-21.
[9]周曉虹.產業轉型與文化再造:特色小鎮的創建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17.(4):12-19.
[10]劉佳昊.網絡與數字時代的體育產業[J].體育科學,2019,39(10)56-64.
作者:徐上斐 郭淼 單位: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體育健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