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智慧城市建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互聯網等現代高新技術的發展,城市智慧化趨勢明顯,智慧城市建設已經成為各個城市進行高質量發展的一個不二選擇。在智慧城市建設的過程中,我國各城市的治理能力也在不斷強化,更加便捷人民群眾的生活,更加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更加努力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生活指數。基于上述研究,本文以開展智慧城市建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為主題進行分析。首先,概述智慧城市的起源、發展歷史及本質內涵;然后分析當前我國城市治理中存在的問題;最后對開展智慧城市建設背景下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智慧城市;城市治理能力;建設;提升
智慧城市是依托于高新技術而逐漸形成的一種城市發展模式,通過智慧技術的應用來構建智慧城市,已經成為當前世界各個國家城市發展的趨勢。我國近些年高新技術應用的越趨普遍,依托于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智慧城市已經成為滿足我國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解決社會經濟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狀態的一種新型社會形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在黨的十九大上明確提出的,作為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城市治理能力一定要與國家同步,要依托于現代高新技術手段實現城市現代化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分級分類地進行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以信息化為手段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1]。因此,要在開展智慧城市建設的背景下著力提升城市治理能力,這是黨的工作要求,也是人民群眾的客觀期待,更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路徑。
1智慧城市的起源、發展歷史及本質內涵
智慧城市最初的起源是在傳媒領域中,“智慧城市”的命名就是美國的一家產業技術協會組織的。不過從具體內涵上來講,就是在信息技術領域應用的。到了20世紀末期,新加坡等國家面對城市交通等問題,采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治理,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由此也在實踐層面推進了智慧城市建設的步伐。進入21世紀以來,歐盟首先提出“智慧城市”建設思路,開始進行實踐。美國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理念,更加明確了智慧城市的發展思路,到2009年,美國迪比克市宣布建成了全球第一個智慧城市。我國智慧城市的建設起步于2010年,當時上海市提出建設智慧城市的發展規劃。隨后上升到國家戰略,截至目前,全國500多個城市已經在城市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推進城市向智慧化發展,建設智慧城市工作。不過需要說明的是,盡管當前智慧城市建設已經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但是從效果上來看,大多仍處于初級階段:從頂層設計層面來講,缺乏頂層構建,在獲取數據、共享信息、機制更新等方面都收效較小,不能整合各方資源。而且很多城市還面臨著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只是局部的,在技術方案層面也不是十分的成熟。有關智慧城市的定義,在很多組織、專家、政府文件中都有表述,但是始終難以達成統一。但是梳理各定義,可以發現,智慧城市主要有三個特點[2]。首先是智慧感知,其是指通過信息技術手段,來獲取包括城市交通、民生、便民服務、公共衛生、安全、環境等基本的信息和數據,這是基礎性保障。其次是智慧分析,是指在智慧感知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基礎數據信息的價值,尤其是一些潛在的、隱藏性的信息數據。最后是智慧決策。信息的最終價值是決策,通過決策付諸實踐,這是智慧城市得以最終呈現的關鍵。從上述可以看出,智慧城市在于通過高新技術手段對城市各方面的信息進行收集、分析,然后付諸城市管理決策當中,做到決策有充分的依據,突破了傳統調查個性化數據用于決策的局限,更加貼合城市需要以及城市居民的需要,從而激發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潛力。
2我國城市治理中存在的問題
2.1當前城市治理模式與新時代發展要求不相符
在社會主義發展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國城市化進程已經從增量發展階段過渡到存量優化階段,在現代化科學技術的推動下,社會生產力的主力也從原本的集體向社會組織和個人轉變[3]。在這種情況下,城市治理模式已經與新時代發展要求不符,如果單從表面去理解一個城市,那么所得的城市治理結果是比較片面和單一的,是帶有強烈的主觀傾向和色彩的,并不能有效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進步。
2.2當前城市管理體系與新時期發展要求不相符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已經突破了原有的發展局限,不再僅僅是工廠的大本營,城市意識和生產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轉變。而我國城市管理模式仍處于一種單一化的階段,這與新時代發展要求相比,是不匹配的。在這個過程中,就出現了諸如交通擁堵、環境污染、公共服務水平低、群眾生活不便等諸多的問題。在時代發展情況下,對我國城市管理模式產生了倒逼作用,要求不斷改進城市管理模式,與新時代發展相匹配。
2.3當前城市感知體系滿足不了城市發展需求
現代化的城市發展進程不斷加速,這種加速不僅僅是表現在空間面積上的擴張,而是城市內在機理的改變。比如城市意識逐漸覺醒、城市文明不斷顯現、城市生產、生活方式不斷改變等。這種情況下,城市的感知體系不僅僅要是靜態的,而需要是在動態發展中不斷進行調整和更新的[4]。當前要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就需要從內部著手,尤其是從制約城市發展,被廣大人民群眾所詬病的各種“城市病”下手,比如擁堵的交通、破壞的環境生態、嚴重的污染、不能滿足群眾需要的公共服務等等。城市治理體系只有全面的、細節化的感知體系的建立,才能夠適應未來城市發展的需要。
2.4當前城市被動單向的分享業態不能激發各利益主體的積極性
政府是國家形成和發展的產物,在法律上被賦予了對公共事務進行管理的職能和義務,具有公共性、法定性、擴張性、強制性、執行性、動態性的特點。政府作為權力的代表,其在城市治理中通常以一種“全能”的身份和狀態呈現出來很多地方的發展,往往通過城市“一言堂”的方式進行單一化的管理。這種城市治理模式過重的將城市治理權和城市發展權集中到了政府手中,忽視了社會組織、企業和個人的作用和利益訴求,因此不能夠激發各方利益主體的積極性。這種被動單向的城市分享業態已經在現代社會發展下顯露出了弊端,存在極大的改進空間。
3開展智慧城市建設背景下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策略探討
3.1充分感知城市新體系
智慧城市建設,能夠提升政府對于城市發展的敏感度。城市治理發展到新時期,已經處于智慧城市的發展框架下,因而,城市數據信息應該被充分利用起來,構建起感知城市的新體系。例如,在城市建設過程中,要將對城市信息和數據的收集、整理作為基礎,借助物聯網平臺、城市“天眼”、感知網絡等實現這個基礎的構建過程[5]。這樣就能夠提升城市現代化治理的精確感知。使城市之間的信息能夠得到充分的交流和共享,有效地提升城市治理在各個領域當中的應用。城市的發展目的之一是為了給城市居民帶來更加便捷的生活,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數,而在互聯網應用普及的背景下,城市居民獲取信息的能力大大提升,這帶動了居民生活品質的提升,比如當前的打車系統、外賣訂餐、醫院預約、市長熱線等,通過互聯網技術手段就能夠解決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問題,實現高效的日常生活服務。另外,城市是面向未來的,通過智慧城市的建設能夠使政府明了城市所處的發展階段,更加了解城市的發展狀態,從而更具針對性的施展城市治理能力。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優勢,能夠全面發揮數據信息的價值,實時監測動態化的城市發展面貌,預警可能出現的城市風險,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根據。
3.2充分理解城市新發展模式
更加充分理解城市新發展模式,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通過建設智慧城市可以完善補充城市信息庫。在社會經濟發展與現代化科學技術相互融合與發展的過程當中,大數據的形成將不可避免,這是城市治理強有力的數據支持。有了這個完備的數據支持,將會構建一個數據形態的城市。例如,要了解城市發展某個領域的現狀,通過數據就能夠了解。就像是作戰沙盤一樣,清晰了然地了解戰場的地形、河流、山地等形態,便于作戰方排兵布陣。這些數據經共享,能夠便于各個部門全面地了解城市發展狀態,并以此為手段進行管理和監督。通過數據分析來對城市發展有所了解,對未來城市預測得更加準確,從而提升了現代化的城市治理能力。其次,城市發展是個動態的過程,同樣城市管理辦法也需要及時進行更新、補充和完善[6]。而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有利于城市管理辦法的革新。智慧城市建設以城市治理為核心,各個領域的信息要能夠全部被收集起來,這是城市管理辦法進行更新、補充和完善的依據。有了這些依據,就能夠提升城市管理辦法的適用性和實用性,從而提升城市治理的質量。第三,傳統的城市產業發展為城市奠定了基礎,但是傳統產業需要應隨時代需要不斷進行革新。智慧城市的建設,信息技術被充分利用和普及,這使得城市產業也要應用信息技術而進行不斷革新,不斷向著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在智慧城市發展過程中,需要積極推進物聯網建設,不斷推動城市生產力的轉型與升級,使城市傳統產業朝著高附加值、精細化方面發展,從而構建起現代化的城市治理體系,這樣的城市才具備持久的發展基礎和動力。
3.3充分分享城市新業態
城市治理要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智慧城市的建設有助于助推這個發展。在智慧城市建設的過程中,需要積極利用信息技術優勢,來搭建一個順暢的信息溝通平臺,從而滿足社會各方意見、利益表達的訴求。與此同時,更具城市發展的需要,進行智慧城市治理模式的構建,不斷強化城市政府和社會各類組織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不斷強化政府管理與城市中廣大人民群眾的交流與溝通,吸納更多的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到城市治理當中來,充分分享城市新業態,推動新業態的全民參與,促進新業態的發展。除此之外,城市建筑是人民群眾生活居住的主要場所,要想在社會組織和個人的參與下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社會組織和個人作為參與治理的主體力量也要不斷提升治理的能力和水平。這要求作為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不同階層的社會組織和人民群眾的代表,要積極更新自身的觀念,不斷學習和提高,深化參與城市治理的力度,及時解決自身的疑慮,為創建美好城市貢獻自身的代表性力量[7]。
3.4充分重視城市智慧服務供給
進行智慧城市建設,其基本職能是要提供充分的社會公共服務和社會基層治理,改變原有的粗放式的社會公共服務供給體系。在這種情況下,城市治理能力也將得到提升。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城市治理要充分依托智慧技術,從醫療、教育、金融、社區、便民服務等各個方面進行智慧應用投入,形成智慧醫療、智慧金融、智慧交通、智慧社區、智慧服務的智慧服務供給,切實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便捷度和生活幸福感。
3.5提供智慧城市建設的人才和資金扶持
智慧城市建設的影響因素眾多,其中資金、技術、人才三方面需要進行大量投入。在智慧城市背景下進行城市治理能力的提升,最需要的是技術和人才。在這種情況下,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技術的研發、吸收和應用就顯得十分的迫切和重要。因此,智慧城市建設需要加強技術、人才的投入,應充分發揮高校、職業院校、研究機構、產業園區的作用,積極向社會補充新型技術人才,同時政府應給予優惠政策搭建技術創新平臺、人才孵化平臺,從而有效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4結語
社會經濟的發展,要求現代化城市治理能力要不斷提升,而智慧城市建設,能夠有效保障現代化治理能力的形成和應用。這對于廣大人民群眾來講是一件大好事。因此,城市治理能力要充分借助智慧城市建設的“東風”,不斷更新觀念、應用技術、培養人才,真正促進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作者:胡彬 張昊 單位:中國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