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影片中的城市雕塑作品感情色彩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部優秀的電影會留給觀眾很多美好的記憶,演員精湛的演技、經典的電影橋段和對白都是耐人尋味的點。觀眾可能會因為一個角色而記住這個演員,而劇中出現的經典場景也有可能因此被觀眾所熟知。觀眾因為一部電影愛上一座城市,進而了解這座城市,原本城市中看似冰冷的建筑物和雕塑也因為在電影中出現而被賦予了豐富的感情色彩。城市雕塑的存在是為了美化城市的環境,在高樓林立、擁擠的城市道路中,城市雕塑就像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能夠有效地緩解建筑物的集中給城市帶來的擁擠和單一的現象。所以,城市雕塑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能夠給人們帶來不一樣的審美體驗。一方面,城市雕塑的主要功能是裝飾和美化,是一個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思想和藝術的結晶,凝聚著創作者的情感和靈魂;另一方面,這種功能又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會隨著地點的變遷、情境的變化而使功能發生轉移。本文旨在解讀不同的城市雕塑作品在影片中所飽含的感情色彩的差異,將以具體的影片為例進行剖析。
一、城市雕塑藝術的基本特征
雕塑是指使用特殊的物質材料,通過雕刻、鑄造、焊接等技術手段制作出能夠反映社會生活,表達創作者審美觀念的藝術造型。雕塑的種類多種多樣,但都是形式與內容的同一,是作家情感的具體體現。在眾多的雕塑種類中,城市雕塑是其中的一種基本形態,因其被安放的特殊地理位置而命名,城市雕塑要求作品與環境的高度協調與統一。首先,城市雕塑作品是創作者思想與情感的統一。城市雕塑是指長期放置在街頭、廣場、建筑群前或園林、郊區等固定位置上的雕塑,是對于城市外貌相關的雕塑的總稱。雕塑作品同文學創作一樣,都是創作者個人情感的自然流露。情感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和動力,沒有感情的作品是沒有生命力的,是空洞的,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每一件雕塑作品都顯示出不同的美和力量,傳遞出不一樣的觀念。創作者將自己的靈魂和思想附著于上,使自己的精神能夠與其作品長久地存在于城市之中。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同時代、不同經歷的人對作品內涵的理解也會發生改變,這就是一件藝術作品的魅力所在。雕塑作品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它寄予著創作者的某種情感、趣味和審美理想,通過塑造出優美、生動的形象帶給人視覺上的沖擊和獨特的審美體驗。其次,不同于其他形式的雕塑作品,城市雕塑作品是一個城市文化的縮影,代表著這個城市過去的歷史和現代的精神風貌,具有象征和紀念的功能。而且不同的雕塑作品有不同的文化寓意,比如我們只要一提起自由女神像,就會聯想到美國。事實上,自由女神右手高舉的火炬正象征著自由。我們可以透過它看到美國的歷史與未來;再如看到小美人魚的銅像就會想到哥本哈根這座城市,想到丹麥作家安徒生,這座雕像就是為了紀念安徒生而建,現在已經成為丹麥的一個重要旅游景點。所以,當我們看到雕塑時會產生感動的情緒,那種情緒并不來源于雕塑本身,而是每一個雕塑背后的故事和不同的感情色彩在深深地感染著我們。雕塑作品并不是由冰冷的物質材料堆砌而成,是創作者用充滿魔力的雙手發揮藝術想象完成的。而我們在欣賞一件雕塑作品時,也不能持有走馬觀花似的態度,而要詳細了解其中所蘊涵的隱藏的歷史文化背景。這樣,才能夠充分感受到作品所散發出來的藝術魅力。
二、特定的感情色彩
電影從整體上看,包括視覺形象和聲音形象兩大體系,其中視覺形象體系又是由很多元素組成的,包括人物、服裝、環境等。城市雕塑所在的地理空間是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影片中的很多重要場景都是以此為背景和依據展開的,它是影片情節展開、時間發生的非常重要的場景。首先,影片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氛圍內展開的,不同主題的影片是在不同的時空范圍內展開的。影片中的一些經典情節一定會選擇在該城市中有代表性的地點展開,一旦城市中的雕塑作品出現在影片中,它就會被賦予新的感情色彩。當然,這要考慮到雕塑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內涵。因為導演在電影開拍之前會慎重地選擇影片的場景,在充分考慮到影片的主題和內容的前提下,來選擇內景和外景,外景的選擇又顯得尤其重要。因為外景在選擇的過程中不可控制的自然因素有很多,而且外景是不容易被改變的。同時,外景在影片中承擔著重要的審美功能,也能夠極大地提高影片的真實性。雕塑作品作為影片外景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為劇情的展開提供相應的場景,而且能夠起到襯托環境、渲染氛圍的重要作用。因為雕塑作品本身就具有非常深刻的情感內涵,加之電影中情節的渲染,二者能夠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在此基礎上能夠提高影片的藝術感染力。其次,在西方藝術史上,雕塑一直是一門顯赫的藝術學科,占據十分重要的藝術地位。從很多經典的外國電影中觀眾可以欣賞到很多著名的雕塑作品。但是有些雕塑作品是因為電影的影響力才能夠被觀眾所熟知。比如被安置在羅馬科斯美汀圣母教堂的充滿神秘與浪漫色彩的真理之口就是因為電影《羅馬假日》的上映才成為當地的標志性雕塑作品。《羅馬假日》上映于1953年,影片講述了一段身份、地位懸殊的歐洲某國公主和一位美國記者之間浪漫唯美的愛情故事,直到現在都是一部經典之作。影片受到的肯定和贊揚的聲音越多,其中的場景知名度也越來越高。所以,同影片一起被觀眾銘記的還有羅馬教堂的真理之口。真理之口是一塊雕刻著海神頭像的圓盤,像一張人形面孔,有鼻子和眼睛,嘴巴呈張開的狀態。相傳,把手放進去,若誰不說真話,它就會咬住說謊人的手。《羅馬假日》里的一個重要的場景就與它有關。喬伊和公主來到真理之口前,喬伊把手放進去,然后故意裝作被咬的樣子大叫起來,卻嚇壞了可愛的公主。公主非常關心喬伊的安危,在得知喬伊是故意騙自己后,緊張的心情轉為激動,兩人緊緊地抱在了一起。此時,真理之口不再是一個普通的裝飾品,也不再是一個簡陋的井蓋(事實上,真理之口原來是一口井的蓋,后被安置在教堂外),它是兩個人愛情的見證者,被賦予了純真、浪漫的愛情色彩。
三、特定的年代色彩
城市雕塑作品分布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廣場、碼頭、劇院、公園、政府機關等隨處可見雕塑作品的身影。雕塑作品并不像它外表看上去那樣冷冰冰的,它創作伊始就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要與城市的地理特征、歷史文化、民俗民情相符合。安置在不同場所的作品一定具有不同的風格和內涵,也就是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首先,城市雕塑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從一件作品中可以讀取很多有關于這個時代的信息。不同的歷史時期主導的藝術思想是不同的,比如歷史上出現過的古典主義時期、巴洛克時期、現代主義時期等,這些思想都會滲透到雕塑領域,使這一時期的作品鮮明地染上該時代的特征。所以,當一個具有時代標志性的城市雕塑作品出現在影片中時,會增強影片的年代感和歷史感,而如果那個標志性作品又僅僅是那個年代特有的話,就能夠鮮明地突出電影的年代和歷史背景,使觀眾對影片的大環境有一個簡單的理解,這有助于觀眾對影片的理解。出現在影片中的雕塑作品本身也就被賦予了不同的感情色彩,觀眾在觀影的過程中既要考慮到影片本身的主題,也要將雕塑作品本身的內涵考慮在內,這樣不僅會對影片形成一個新的認識和理解,對雕塑作品的認識也會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其次,雕塑作品的主題也隨著年代的推移而發生變化。“”是我國歷史上比較特殊的一個歷史時期,那個時代的雕塑作品也頗具特色,顯示出特有的年代感。以姜文導演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為例,影片講述了“”后期一群生活在軍隊大院里的男孩子的成長過程,以馬小軍為代表的部隊子弟在成長的過程中先后經歷了青春期的變化、懵懂的愛情、親情等,在這一過程中生動地體現了他們所經歷的困惑,呈現出了真實的生活狀態。影片是在“”這樣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展開的,從演員的服裝、音樂到具體的場景選擇,都鮮明地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特色。比如影片的第一個畫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垠的藍天,隨著攝像機的緩緩運動,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高舉手臂的雕像,這時鏡頭一邊向前推,一邊做向上的搖動。事實上,雕像作品本是沒有生命的,但是在這個畫面中,通過這種特殊的運動表現,使得本無生命的雕像一下子“活了”。雕像也被賦予了特殊的感情色彩,它作為一個時代的見證人,見證了馬小軍這一代人的成長過程。本文以具體的電影作品為例,剖析了不同的雕塑作品在影片中所具有的感情色彩,這也為我們解讀電影作品提供了一個新的切入點。在以往的電影評論中,城市雕塑作品可能由于種種客觀原因而被忽略掉,但是事實上,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方面,雕塑和電影代表了兩個不同的藝術領域的融合,是需要給予其更多關注的。
作者:侯緒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