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議城市雕塑發展問題與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當前城市雕塑所存在的問題
1.過分注重城市雕塑的商業性價值
城市雕塑首先是一件藝術品,在此基礎上,文化屬性和商業屬性才能夠得到體現,城市雕塑如果沒有了藝術性,也就沒有了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但是現實中,城市雕塑的文化內涵越來越單薄,甚至消失,使我們不得不面對城市雕塑商業化的現實。雕塑的創作者,在這種商業化面前,失去了主體創造性精神,只是為了迎合投資者的興趣,換來屬于自己的經濟收入。很多作品都是國外或其它地區的照抄照搬,大都是粗制濫造,經不起人們的仔細觀賞,偶爾有作品能夠精雕細琢,也是以一件工藝品的初衷來對待的,沒有什么生命力可言。誠然,城市雕塑是有著巨大經濟價值的,一個優秀的城市雕塑,甚至會成為這個城市的標志性景點,但是這種經濟價值是建立在藝術價值之上的,倘若是在商言商,只求數量,不求質量,藝術價值甚微的話,經濟價值也就無從談起。不但沒有起到城市雕塑本身的功用,反而破壞了環境的整體性與和諧性。
2.雕塑創作和公眾審美意識之間存在矛盾
當問及一件雕塑作品給普通人民群眾帶來什么樣的感受時,我們會經常聽到“看不懂”的回答,這種“看不懂”是指對于雕塑審美意義的不理解。城市雕塑作為一門開放的公眾藝術,這種特征決定了其在形式和內容上,需要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使人民群眾產生一種無聲的交流,也就是看的懂。這有兩方面問題,一個是雕塑家創作的問題,另一個是觀眾審美水平較低的問題。中國人口眾多,各個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對于普通民眾的審美教育少之又少,所以整個國民審美水平幾乎處于一個最初的階段。且這種狀況也是在短時間之內很難改變的。而作為雕塑創作者來說,在創作的時候過于主觀,沒有充分考慮到人民群眾的欣賞和接受水平,有的時候,自己苦心創作的一些作品,也確實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但是卻沒有被人民群眾所充分認可,即他們沒有以普通民眾的身份對作品進行重新的審視,也沒有進行換位思考。這樣一來,雕塑家的作品沒有得到充分的認可,反而被認為是“看不懂”,這種審美結果反饋到藝術家身上,難免會灰心喪氣,甚至有可能放棄自己的藝術追求,走上一個媚俗和平庸的創作道路,由此產生了一種惡性循環。近年來,伴隨著精神文明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人民群眾的審美水平也有了顯著的提高,對于城市雕塑來說,這是一個解決創作者和接受者審美意識矛盾的契機,如何使雕塑作品在具有藝術性的同時,還能夠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已經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3.抄襲照搬致使創意和內涵缺失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借助于網絡可以方便快捷地查詢到世界各地的雕塑原型,這本應是城市雕塑設計者重要的參考借鑒,但是很多設計師,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都出現了一定的抄襲現象。特別是一些西方作品,其文化環境和文化歷史,與中國有著本質性差異,不考慮這種差異,直接照抄照搬,只會造成民族性和地方風格性的缺失。筆者就曾見過這樣的情景:在一個中國主題的公園中,突然出現了一個西方風格的雕塑,而且還是裸露身體的姿態,不但美感全無,還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和誤導。同時,在城市雕塑要求數量和速度的同時,很多雕塑家經常被限定要在多長時間之內完成作品的設計,同時還要體現出主管方的設計意志和要求,這對于創作者來說是一種極大的干擾,自己的思維和理念得不到充分的尊重和體現,而為了滿足主管方這些“外行”的要求,就不得不對雕塑的創意和內涵做出妥協,有的雕塑家甚至還制成了模板,進行批量創作,相鄰的兩個城市中有著極其類似的作品,造成了一種十分尷尬的局面。
城市雕塑發展的思考和建議
1.明確城市雕塑的管理和創作責任
城市雕塑是一門公共藝術,所以涉及到的方面很多。有管理方、創作方、維護方等,涉及到誰來做、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做完之后的后續工作等多個環節,這一個個環節得不到明確,城市雕塑建設就還是處于一個相對混亂的局面之中,數量和質量也得不到具體的保證。首先是管理方,誰負責創建,誰就有權利管理,所以管理方和創建方是一個角色。就中國的體制來看,很長時間里,關于城市雕塑的創作方和管理方還將是政府部門,為了能夠在本質上提升城市雕塑的質量水平,建議可以由當地的園林部門、建筑設計部門、城市規劃部門等,組成一個城市雕塑建設的委員會,該委員會要定期召開會議,緊密結合本地區城市建設發展,為城市雕塑建設做出相對長期的規劃,并在此規劃之下,按部就班推進。這個委員會的成立,能夠讓城市雕塑有了最具針對性的關注,為后期的創建和維護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其次是創作方。創作方是雕塑家,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這里強調的是雕塑家要堅持和維護自己對作品的發言權,很多失敗的城市雕塑,并不是雕塑家本身的水平低下,而是他們在創作中受到了管理部門的干擾,很多時候不得不采用他們的建議,從而出現外行領導內行的現象,致使自己的創作理念得不到充分的表達,造成了作品質量的降低。最后是維護方,要組織有關部門,抽調專門力量,定期對城市雕塑進行清潔,及時制止破壞城市雕塑的行為,對于雕塑周圍,要保持一定的空間,禁止隨意依附。適當的時候還可以展開專題宣傳活動,號召全體市民都來愛護我們的城市雕塑。所以說,一個優秀的城市雕塑建設,需要從籌劃、創作到維護等環節的通力合作,明確各個環節的責任意識,這是搞好城市建設的基礎。
2.城市雕塑要與自然環境相和諧
現存很多城市雕塑,之所以給我們以一種不舒服的感覺,就是沒有和周圍的自然環境實現有機的融合。這種融合包含三個方面。首先是雕塑的體積和環境空間比例關系的和諧。作為擺放在公眾環境中的雕塑作品,第一要素就是它的體積,對于雕塑體積的設計,也是雕塑家首要考慮的問題。當前創作中的一個誤區就是不考慮周圍的環境,一味地求高求大,單一追求雕塑本身的視覺效果。結果很多時候,不但雕塑本身的藝術美感沒有得到充分的表達,還起到了一種喧賓奪主的不良作用。所以雕塑體積設定的前提,就是和周圍的環境相和諧。其次是形式結構和雕塑相呼應。在具體的創作中,要根據不同環境和不同空間,設計出與之相適應的造型,讓雕塑能夠和周圍其它事物形成一種遙相呼應的關系,從而達到一種和諧統一的效果。比如在幼兒園周圍,放置一個造型十分抽象的雕塑,顯然就是不合適的。最后是色彩和材質與周圍環境的統一。現代雕塑中,可以選擇的材質越來越多,在給雕塑家帶來了豐富選擇面的同時,也在客觀上造成了材料使用的混亂。再加之不同材料上不同的使用,很容易造成雕塑和周圍環境的不和諧。所以還是要根據環境的具體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比如紀念性的雕塑,多用石材,顏色上多使用材料的固有色,給人以莊重的感覺。而在一些休閑區域,則可以使用一些多變的材質,如玻璃鋼等,采用紅色、黃色等明亮的色彩,以突出一種輕松和活力的感覺。
3.城市雕塑要與人文環境相和諧
人文環境是指一個城市或地區所特有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等。城市雕塑也是一種文化,兩種文化相遇之后,應當是一種融合,而不是并行甚至對立。首先,要注重環境的歷史背景。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發展歷史,有著不同于其它任何一個城市的歷史傳統。雕塑者在創作之前,要對這種歷史有一個深刻的了解,同時通過自己的雕塑,與這種歷史文化相契合。比如在黑龍江省的牡丹江市,在松花江邊,有一座“八女投江”的塑像,是為了紀念在抗戰中英勇犧牲的八位女英雄,這座雕塑是這段歷史的見證和再現,同時也成為了這個城市的靈魂。這種通過跟歷史環境相結合所創作出來的作品,與毫無目的的建設相比,有著本質的區別。其次是要注重和地域文化的融合。中國地大物博,地方文化豐富,所以在城市雕塑的創建中,要注意和地方文化的契合。在一開始創作和建設之前,就要進行通盤的考慮,盡量從地方文化中選材,使之反映出這個城市所特有的地域風情。例如河南省鄭州市炎黃二帝塑像,建在五十多米高的山上。河南是中國文化的發源地,炎黃二帝又被認為是炎黃子孫的祖先,所以這個雕塑的創建是十分切題的,不但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而且還吸引著大量的外地游客。
4.雕塑家個人創作責任的樹立
藝術創作是一件神圣的事情,來不得半點輕浮和虛假,特別是作為城市雕塑來說,因為這是一門公共的藝術,所以創作者的責任尤為重大。首先,藝術家要保持獨立的創作精神,不為名利和金錢所動,盡量避免外行人的干擾,全身心地投入到創作中來。創作者對于物質利益的追求是無可厚非的,也是必須的,但是這種物質追求是以對藝術底線的堅守為前提的。其次是創作者也要適當地調整自己的創作理念,城市雕塑不是藝術工作者的個人風格展示品,不應該讓廣大受眾被動接受主觀情感的表達,要充分考慮到一般群眾的審美欣賞水平,力爭創作出雅俗共賞的作品。
綜上所述,如果將一個城市比作是一本史書的話,那么城市雕塑,無疑是這本史冊中最直觀、最形象的圖片,所以城市雕塑的建設,應當引起人們的充分重視。同時,城市雕塑的發展,是和城市的經濟文化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一個城市的雕塑建設也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創作者用認真的態度,科學創作手法,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通過加倍的努力,創作出更多更好的能真夠真正展示出時代精神和風貌的優秀作品。(本文作者:楊淑馨 單位:鄭州輕工業學院易斯頓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