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城市雕塑在城市文化建設中運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為構建城市多維度空間邏輯和提升公共服務品質,1990年4月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以此作為我國各地制定城市雕塑管理辦法的依據。南京有著兩千多年的建城史,是由文化所雕塑的城市,歷朝歷代的雕塑也造就了這座城市的風貌。南京城的多元化與包容性特征,則可以由城市雕塑在城市建設中的運用中側面體現。
一、南京城市建設與雕塑發展脈絡
南朝時期,造型精美的陵墓雕塑是南京城雕塑史最輝煌階段的見證。南朝石刻清朗俊秀,明代造像氣韻生動,作為中國古代雕塑藝術上最高成就的代表,同時也賦予了南京文化的別樣魅力。到了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留學歸來的雕塑家倡導并踐行中西融合,但終以國力貧弱等諸多因素,城市雕塑數量不多且表現內容較單一。然而,從塑造佛像轉而塑造人物,呈現出新舊交替的審美與表現,其主流是紀念性城市雕塑。鑄魂鑒史,南京新街口廣場中央的孫中山銅像,成為南京城最重要的文化歷史標簽。1901年以后,城市雕塑經歷了優化與變革,并逐漸成為一體化的系統。圍繞國民革命軍北伐勝利等相關主題的紀念活動,南京先后誕生了一批紀念性雕塑精品。其中,保羅•朗特斯基創作的中山陵祭堂孫中山大理石坐像,以及藏經樓前的孫中山立像,更是成為公眾心中的精神意象。 新中國成立以后,從解放初年到改革開放以前,由于經濟條件的制約,城市規劃和建設主要借鑒蘇聯的舉措,以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設計為基礎,城市雕塑得到進一步具體化的開拓和更新。改革開放以來,反映社會建設、記錄民族苦難以及紀念歷史人物方面的雕塑,如渡江勝利紀念碑浮雕、雨花臺烈士紀念塑像等。最為著名的有《曹雪芹》《徐悲鴻》《陶行知》等一批文化名人雕像,開創了南京不同區域標志的新氣象。近年來,城市雕塑扮演者重要角色,隨著時代的潮流得到空前的發展。例如位于城市的不同區域的鄭和公園的鄭和下西洋雕塑、中山門外的辟邪雕塑、機場高速上的火炬手雕塑等等塑像,融合多元的形式語言與觀念創新,是新時代南京城的物質表現。據統計,目前位于南京城內和近郊的雕塑已超過千件。南京城市雕塑,作為城市文脈的重要標志,從一個側面昭示著這座古都不同時期的文化,也正在從純語言形式的探索走向中華文化的詩性追求。
二、南京城市雕塑發展的現狀
(一)南京城市雕塑發展的當代契機
根據《中共江蘇省委辦公廳、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南京市人民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方案〉的通知》(蘇辦〔2014〕59號)和《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南京市人民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實施意見〉的通知》(寧委發〔2015〕4號)規定,2015年12月18日,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南京市綠化園林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將城市雕塑管理職責劃入市規劃局承擔。以上所列舉的實例,城市雕塑項目的良性發展大都是政府出資規劃與實施的結果。2003年,南京完成長江路文化旅游大街改造工程。2013年3月15日,市政府成立了南京市城市體育雕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以此可見,城市雕塑在區域專項規劃的基礎上進行統一布局,從而保障整個專項規劃項目的整體協調,打破了公共雕塑隨意設置的零散局面。
(二)南京城市雕塑發展的不足
1.雕塑與環境脫節
從整個城市空間的擴展與演變來看,城市整體的規劃與設計意識不夠,缺乏系統的規劃和整體布局與控制的狀態,公共雕塑的狀態更是如此。例如2011年5月28日,以挖掘和弘揚華僑文化和民俗文化為主軸,具有代表性的“僑元素”雕塑安置在南京華僑文化廣場中。但城市中的大景觀、中景觀和小景觀之間相對獨立,存在明顯的界限,無法實現被賦予城市環境融合交匯點的使命。部分地區為了片面追求土地經濟利益最大化,公共空間環境肌理過于密集,形成壓迫感。
2.語言彈性的薄弱
“藝術不是個別的偶然的產物,而是一個社會全面發展的結果。”[1]筆者在調研中發現,南京1865凡德文化藝術街區為典型的德國包豪斯風格,而從整個城市雕塑的發展脈絡和表現主題來看,例如以新中國初期的茶杯、水壺作為創作元素,大多是寫實與圖解式的表現方式,缺乏表現力度與語言的彈性。與此同時,2019年9月,藝術家在美國黑巖沙漠慶祝“火人節”的雕塑作品之一《WingPortal》,一座由回收的金屬數千盞LED燈和激光器組成的超越性鳳凰雕塑,以隱晦的語言彈性象征著在混亂和災難中發現美的能力。尚且過分雕琢給這些超脫常規物質帶來新的制約,失去藝術品的精神性與超脫性。3.沉默的創新思維在南京的街巷社區,人們常常會發現大量國外的被原封不動搬進來的雕塑作品。這些照搬的公共雕塑作品不能貼合周圍的環境。一方面,部分設計師缺乏創新意識,沒有對所處環境進行透徹的分析,直接照搬現有的案例敷衍塞責。另一方面,對設計周期要求較短,導致一部分設計師只能被動地去抄襲和借鑒。例如,在法國勒阿弗爾地區,ErwinWurm設計的“肥車”雕塑,這輛超大型汽車,在形狀和形式上大大夸張過度消費的主題。在這個新時代,新科技新技術有可能彌合傳統工藝,但在機械化生產之間的差距,需打破沉默,思維創新力賦予設計師真正解放即自由。
三、南京城市雕塑發展策略
周恒與賴文波所主編的《城市公共藝術》指出,“城市公共藝術的特征主要分為科學性、藝術性、文化性和當代性。”[2]筆者在此基礎上,將城市景觀中公共雕塑主要分為以下幾種特征:層次的審美性、靜穆的互動性、動態的時代性。縱觀城市雕塑發展史并針對南京城市雕塑發展的不足,同時結合公共空間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歷史背景等因素,根據三種特征分別提出相對應的發展策略。
(一)詩意表達與平衡統一
城市雕塑具有多層次的審美性。城市雕塑的創作在遵循形式美法則基礎上,賦予城市更多的詩意美感。首先有專門研究人員對其所涉及的領域做深入的調查與研究。其一不同材質滿足不同空間肌理需求。其二色彩的運用體現藝術性。其三,其擺放位置選擇恰到好處。黑格爾《美學》一書中指出:“藝術家不應該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慮把它擺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構思時就要聯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他的空間形式和地方部位”。[3]例如,新街口中央商場門口的城市雕塑以動態簡潔的形式展現在大眾面前,能夠在精神和審美上給人們起到提升與引導的作用。YinkaShonibare設計的《WindSculpture》雕塑是一塊織物在一陣風中的動態運動,造型飄逸且堅實的玻璃纖維材質賦予作品新理念。城市規劃建設需要注重個體的獨特與美觀,更需要城市整體景觀意識與審美。
(二)文化載體的物質存在
城市雕塑具有靜穆的互動性。首先,城市雕塑不僅作為對城市局部的點綴,而且引導公眾追尋優質而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城市雕塑代表著一種文化,中國城市雕塑發展的過程是一種言之有物的文化現象。”[4]公眾與城市雕塑之間的互動包含兩個階段的肢體互動。其一是讓公眾直接參與到公共雕塑作品玩樂中。其二是讓公眾參與到公共雕塑的創作中去。在美國、德國、澳洲等先進國家和地區,每一個大型的建筑項目落成,該項目都必須按照該項建筑的總投資額0.7%-1%的比例在其周邊出資建設永久性的公共藝術品,這被視為最終驗收該建筑工程項目的主要內容之一。這對于實現當代城市雕塑作為時間、空間和人性對話的載體尤為重要。其次,當公共雕塑作品達到形式美,并滿足空間疊合與流通性能的基礎上,將多種視覺媒介聯系起來,增加文化附加值,力求帶給公眾情感上的互動,作為有效傳達城市記憶的介質。因此,城市的公共雕塑設計不能割裂城市的歷史文脈,我們要讓歷史文脈成為創作公共雕塑的基礎,要讓城市居民都能找到歸屬感。最后,政策允許如此高效率的建設過程,對于后續管理維護的缺失,法制管理監督滯緩,是南京城市雕塑文化易出現斷層的根本原因。政府部門需加強或增加公共雕塑方面的保護、教育、法制約束等,這些運作機制是公共雕塑得以長期有序發展的保障。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光輝歷史,優秀的文化根基若要揚國威于世界,需以雄厚的文化實力展現華夏民族泱泱風度。如何用中華精神來引領城市雕塑發展,弘揚中華精神?是需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度歷史責任感,國際視野,飽覽世界秀麗江山,尋訪諸多名勝古跡,這些游歷不僅加深對祖國和民族的熱愛,而且擴大視野和胸懷。兼容并蓄,集眾師之長積跬步,不斷充實,推陳出新,不斷精益求精以至千里。若坐井觀天,不思進取,連招架之功全無,何談強國。其次,設計必學術經驗相輔而行,實實在在滿足大眾需求,是利國計民生之事并有所成效,是言傳身教并培養后備力量。
(三)創新力的撞擊與再造
城市景觀中公共雕塑具有動態的時代性。新科技、新媒體的形成必定會與傳統藝術進行融合和碰撞。例如,通過VR技術,故宮文化資產數字研究所創作的《紫禁城•天子的宮殿》《三大殿》等虛擬現實作品。如果說意識的傳達是藝術的本質,那么中國當代公共藝術無論是具象還是抽象的作品,都是以中國哲學為根骨,并且傳達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氣質和文化意識。
四、結論
城市雕塑一方面要體現時代精神和美學意義,另一方面作品的容量和內涵需要經典作為支撐,經得住時代考驗,并成為延續不斷地經典。本文涉及了南京公共空間中城市雕塑的發展社會背景、現狀與發展策略等方面內容,在循形式美法則基礎上,賦予城市多層次詩意美感。由表層肢體互動因子轉化為文化精神互動因子,城市雕塑需從歷史中選擇出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元素形象化,進行塑造,不再是文化孤根。營造一個思考歷史與未來的對話空間,產生新的碰撞和符合數字化生存的藝術邏輯。由我們中華精神來引領,用中國的方式來塑造標桿,讓世界不僅了解中國人的精神,更要了解中國文化的精神。
參考文獻:
[1][法]丹納著,傅雷譯.藝術哲學[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163-164.
[2]周恒,賴文波.城市公共藝術[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6:3-10.
[3](日)蘆原義信著,尹培桐譯.街道的美學[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87.
[4]季峰.中國城市雕塑:語義、語境及當代內涵[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50.
作者:倪慶 單位:東南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