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形勢下城市雕塑發展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優秀的城市雕塑不但具有美化環境,反映地域特色的作用,還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實現特定的藝術價值和人文價值。河南作為文化資源大省,其城市雕塑的發展相對滯后。文章旨在通過對河南城市雕塑的縱向和橫向分析,提出新形勢下促進河南城市雕塑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城市雕塑;文化;發展;規劃
一、引言
在我國,城市雕塑這個概念最早由劉開渠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城市雕塑作為城市環境中最具文化品質的構成要素之一,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與重視。河南作為中華民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河南城市雕塑發展在整體上沿著中國城市雕塑的發展道路,在具有普遍性的同時又有自身的特點,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河南雕塑藝術的狀況。
二、河南城市雕塑概況及存在的問題
(一)概況
城市雕塑是城市精神、文化的載體和標志,最能體現城市的特色,個性鮮明的城市雕塑甚至可以成為一個城市的名片。河南各地的城市雕塑造型各異、地域文化深厚。說到鄭州,最有標志性的城市雕塑莫過于炎黃二帝塑像,鄭州新鄭作為黃帝故里,擁有這樣一個全球華人的“文化標志”,對提升鄭州乃至河南的影響力功不可沒。隨著鄭東新區的崛起,一系列現代雕塑也入駐鄭東新區,最有代表性的當屬“如意”雕塑,這一地標性的雕塑通過“如意”“和諧”的理念,表達了對鄭東新區未來的美好愿望;洛陽市中心東周王城廣場的“天子駕六”塑像、“周公營洛”大型群雕都是洛陽的形象標志;商丘市神火大道上的“商”字雕塑來源于甲骨文“商”字造型,由兩個垂直交叉的商字設計而成,從前后左右四個方位看都是相同的,既體現了東方文化的底蘊,又寓意商族在這里起源,商業從這里開始,它也成了商丘最具特色的標志性雕塑;焦作市太極體育中心的雕塑“太極之韻”采用太極推手這一太極拳極具代表性的拳勢意象創作而成,造型上呈傾斜橢圓球體,螺旋纏繞,剛柔相濟,充分展現了焦作太極之城的精神風貌。總的來說,河南城市雕塑近年來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以上列舉的城市雕塑都是河南部分城市的地標性雕塑,基本代表了當前河南城市雕塑的成就。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作品水平良莠不齊
上海規劃部門對其城市雕塑進行調研發現,80%的作品都屬于平庸之作;北京地區1982年至1992年建設的222座城市雕塑中,27.5%被專家認定為“雕塑垃圾”。河南城市雕塑近年來獲得了空前發展,在這股建設浪潮中也摻雜了不少濫竽充數的“次品”。比如,在鄭州地標性建筑中原福塔廣場前的“小豬在給媽媽捶背”的雕像因“袒胸露乳,翹臀臥爬,公母相擁”被網友戲稱為“流氓豬”。雖是無意造成的歧義,但卻是公共事件,從雕塑本身而言,無疑是低俗的、失敗的作品。中國美協雕塑藝委會主任盛揚談道:“20年間,全國各地的公共環境雕塑加起來超過中國300年以來的積累。盡管‘量’的積累有目共睹,但是‘質’卻參差不齊。城市雕塑影響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庸俗化的城市雕塑不僅僅是一種文化垃圾,更重要的是影響公眾對城市的認可”,繼而影響審美乃至文化自信。
2.缺乏系統、科學的規劃和設計
城市雕塑是一種帶有強迫性的令觀眾不能回避欣賞的公共藝術,它與建筑、公共環境的關系非常密切,這就注定它與城市的建設規劃緊密相關,忽視雕塑與環境的規劃與設計,將雕塑“見縫插針”“生按硬栽”,是許多城市雕塑作品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3.作品價值得不到充分體現
一方面是受河南文化建設水平影響。雖然河南城市雕塑的數量不少,但對城市居民的審美影響不大,很多居民根本不知道城市雕塑的主題意義,有的壓根不知道身邊城市雕塑的存在;另一方面,現代社會民眾精神世界相對空虛。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很多人根本無暇顧及身邊的城市雕塑,更談不上對城市雕塑的關注度、參與度,再加上身邊的城市雕塑倘若沒有較高的藝術水準與文化內涵,作品價值得不到充分體現而受到忽視也在情理之中。
4.雕塑專業人才稀缺
很多城市雕塑是藝術家根據投資方的想法來設計的,投資方的個人喜好和審美水平成為城市雕塑的直接出發點,而不是藝術家依靠整體的考察進行創作,這就導致城市雕塑內涵意義的局限性。目前我國城市雕塑市場混亂,很多非專業人員自立公司,這部分城市雕塑公司的創作水平是難以保證的。我國的雕塑設計主干力量主要是藝術院校的教師和一些雕塑設計院,甚至很多雕塑設計院的主要設計師也是高校雕塑教師,而河南還沒有一所專業的美術院校,這是雕塑人才稀缺的重要原因。
三、新形勢下促進河南城市雕塑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深挖地方文化,做好文明的傳承和文化的創新
第一是內容上,要挖掘城市文化資源。作為中原文化的發祥地,河南可取的文化資源俯拾皆是。例如淮陽縣的民間泥玩“泥泥狗”原始古拙、神秘夸張,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裝飾性,但是通過走訪調研,筆者了解到,河南本地群眾對泥泥狗的認識并不廣泛。若將其與城市雕塑結合起來,將泥玩的裝飾性嫁接到城市雕塑中,是不是會對其發展與傳播起到積極作用呢。第二是形式上,要與時俱進。泥泥狗與現代人的審美差距較大,要想讓它走出去,得到大眾的認可與喜愛,就需要做一番再設計,如將其與時下的流行形象結合創作。另外,少林、太極等武術文化,汴繡、朱仙鎮版畫、剪紙等民間工藝等都可以“拿來”作為城市雕塑的題材,將這些古老的地域文化經過創新進行城市雕塑的創作和展出,將對文明的傳承和文化的創新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加強規劃、管理,推動城市雕塑可持續發展
河南城市雕塑的規劃和管理滯后于城市建設,由此產生的盲目性和無序性,一直禁錮著河南城市雕塑建設自身的發展。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的互動發展,城市雕塑作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將有一個更大的發展,必須進行長期、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統籌規劃,從而徹底改變盲目性的城市雕塑建設,杜絕“建了拆,拆了建”的惡性循環這一不良模式。2018年1月1日《鄭州市城市雕塑建設管理辦法》施行,鄭州市雕塑協會2020年7月28日開始對雕塑行業內部資質證書的辦理考核,這些都標志著鄭州將城市雕塑的管理將更加規范化、法制化。
(三)提升文化建設地位,提高群眾審美水平
第一,要高度重視。近年來,河南越來越重視文化建設,在文化場館建設、文藝創作、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仍存在不少問題,公共文化服務仍遠遠不能滿足城鄉人民群眾的基本需求,建議進一步加強對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續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努力建設文化強省。第二,要加強宣傳力度。“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優秀城市雕塑因為宣傳力度不夠致使價值未能得到充分體現,實在令人嘆息。要通過媒體、網絡、海報等多種形式對城市雕塑進行宣傳,舉辦專項展覽、比賽等活動,提高人們的參與度和關注度,以使更多的公眾受到藝術的熏陶。2016年5月14日,首屆鄭州城市雕塑攝影展對新中國成立以來鄭州城市雕塑建設成就進行了集中展示和回顧,東風渠濱河公園的《月色》、鄭東新區如意河邊的《金色的夢》等經典雕塑“做客”鄭州雕塑藝術館參展。該雕塑攝影展,以黃河文化、炎黃文化、商都(青銅)文化、嵩山少林文化、二七商城文化、鐵路文化、開放的鄭州、宜居休閑之都為軸線,用實景攝影圖片形式展示了城市雕塑的魅力。
(四)加強對城市雕塑的維護和管理
城市雕塑的維護和管理,既要靠廣大市民的道德自律,又要靠科學嚴謹的管理體系來保障。將城市雕塑的管理納入城市的日常管理工作之中,依法建立健全責任追究機制與獎懲措施,對已有破損難以修復或者質量差、水平低的作品進行拆除,真正實現城市雕塑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美化城市環境的價值。
四、小結
加強河南城市雕塑建設,充分發揮河南文化資源優勢,是全面建設文化強省、提升中原文化軟實力、助推中原經濟區發展的需要,是提升全省城市文化品位、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的有效途徑。優秀的城市雕塑能反映本地特色、本地內涵和形象,成為城市的點睛之筆。構建環境、建筑、人和雕塑四位一體效應,是破解河南城雕發展瓶頸,填補城雕文化洼地的關鍵。正如河南雕塑藝術委員會魏小杰說,只要我們共同努力,河南的城市雕塑、城市環境與城市建設將會更加協調地發展。
參考文獻:
[1]程允賢,崔開宏.中國現代美術全集多數2城市雕塑[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
[2]梁思成.梁思成文集(三)[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5.
[3]林劍.城市雕塑規劃的地域文化及特色營造:以《南寧市城市雕塑發展規劃研究》為例[J].規劃師,2009,25(10).
[4]向嵐麟,呂斌.新文化地理學視角下的文化景觀研究進展[J].人文地理,2010,25(6).
[5]李繼霞.鄭州城市雕塑的現狀與發展趨勢[D].鄭州:鄭州科技學院,2013.
作者:宋光輝 單位:河南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
第二篇:城市雕塑在環境藝術中審美性體現
摘要:現代環境藝術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演變,已經將原有單一的外在環境規劃演變為一門集生活,技術與藝術緊密結合的公眾型藝術形式,環境藝術不再是一個中性的概念,而是更加貼近都市群體的審美喜好,城市雕塑是現代環境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對自身環境所創造的美學體現。
關鍵詞:城市雕塑;環境藝術;審美性
在進入飛速發展的新時代,大眾對環境藝術的審美需求不斷提升,因此,作為人類生活的重要的物質與精神融合的體現,環境藝術體現出了其大眾審美的愉悅性與藝術性,我們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在進一步改造與美化環境,可見,環境藝術不再是停留在外在的服務層,而是具有美學,信息學,心理學等多種學科的滲入,這就要求環境藝術設計師從受眾的審美需求上進行創作,城市雕塑作為現代環境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其形式化與藝術化將是時代藝術的重要體現。
一、城市雕塑藝術的審美特點
城市環境雕塑是城市建設與環境藝術的結合,既有其外在形式,也有內在含義,其功能性與古代建筑雕塑有著巨大的不同,古代建筑雕塑比如石窟,寺院等更多的精神生活的體現,現代城市雕塑則是一種公共性藝術,表達的主題也更加豐富多彩,題材多以人民的基本生活為根基進行的改編創作,結合大眾審美情趣需求來呈現雕塑藝術的獨特性,與城市發展與文化特色相契合,而非獨立環境藝術之外,同時城市雕塑具有實用性,材料與設計本身則是城市的名片,以其獨特的材質,紋理與設計呈現出不同的美的元素。城市公共藝術產生于人們的藝術審美需求和精神需求之上,作為重要形式之一,城市雕塑增強城市個性,將人文,社會,生態,文化整合,實現資源優化。[1]
二、現代環境中的設計屬性
環境藝術是由人工將自然元素整合進行再次創造,將物化環境轉換為人文環境,因此具有時代屬性與生態屬性。
(一)生態屬性
城市環境藝術是具有生態屬性的,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科技的注入,發生著變化,每一次科技進步都會為環境藝術的創新帶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可見,環境藝術是大環境系統中的子系統,具有生態屬性。
(二)時代屬性
不同的時代有著屬于特定時期不同的藝術標志,而多元化是當今時代的獨特表現形式,在城市環境設計中,風格多樣,形式豐富,題材多元,體現著當代藝術的時代性,正是這種精神的指引,使得如今的環境藝術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
三、環境藝術設計的基本特征
城市雕塑,公共藝術,建筑藝術都是環境藝術的從屬部分,它既包含了人的活動范圍與空間,也是人類改變生存方式的根本性標志之一。
(一)人文性與自然性環境藝術依賴于自然環境,是“天人合一”的美學體現,環境藝術的自然性,是系統本身所呈現的自然屬性部分以及環境藝術系統對自然環境的依賴。人文性體現在關心人,關愛人的文化精神,因此環境藝術設計的城市建筑作品均從根本利益出發,以人為本,強調人的價值,環境藝術的審美性只有符合人文性,才能夠更好地達到美與善的統一。[2]
(二)實用性與審美性
環境藝術設計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其實用性,尤其體現在公共建筑藝術與城市雕塑中,滿足人的精神層面的審美需求,使得環境藝術系統從實用性與審美性出發,展現人類文明的新結果。
(三)多樣性與整體性
藝術形式的多樣性伴隨著科技與材料的變革,為大眾帶來無窮的變化與視覺盛宴,展現出城市文化的豐富性,而當環境藝術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出現時,則是指不同的材質,不同的理念通過設計者的完美結合,有機的聯系在一起,將都市文明以實用性,功能性,美觀性等融合在一起,呈現出環境藝術的整體性。
四、城市雕塑與現代環境設計的融合
環境本身有著人類與大自然生存的物質空間,而藝術則更多地停留在精神層面,在傳統美學理念中,“審美文化”一詞的出現似乎將這一物質空間與精神層面結合在一起,在體現文明進步的同時,也是自然狀態,道德準則,以及審美品評三者合一的評判準則,遵循人類文明發展史,將城市雕塑與現代環境設計緊密結合,符合人類的審美期待,可見,環境藝術的崛起也是人類社會審美文化時代到來的重要標志之一。雕塑是造型藝術種類中最重要的表現形式,城市雕塑作為其一個分支,是將藝術語言與藝術對象進行概括提煉,夸張變形的重組,通過不同的材質,塑造出城市的裝飾性藝術,城市雕塑側重強調形式美感,既滿足大眾審美需求,又展現城市文化,與此同時,不同的城市發展歷史與文化背景,導致城市之間的民族習慣,宗教信仰,倫理道德,審美需求等各不相同,作為設計師,綜合考慮各要素之間的供給與平衡,使之成為動態平衡狀態,也恰恰是環境藝術所追尋的審美目標,即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與精神文明同步平衡發展。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伴隨著審美的提升,城市雕塑和環境藝術設計也有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當一座城市有了自己的自然景觀與建筑景觀,并形成一種城市文化,這便是最高的審美需求了,例如法國巴黎德方斯區建筑群落與雕塑廣場,被稱為巴黎的“曼哈頓”,將藝術與視覺充分結合,加上科學合理的規劃,以其非凡的城市建設規劃藝術在世界城市設計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其中的城市建筑“大拱門”,建在廣場的中軸線上,東起盧浮宮,沿途經過杜伊勒花園,協和廣場,香榭麗舍大街,凱旋門到終點,將城市的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有機結合,城市建筑使人類文明的發展連成線,演繹著城市的發展史,建筑風格本身充滿現代感,有著極強的現代主義的設計理念,拱門本身簡潔而純凈,是法國設計的杰出代表,形式本身具有一定的永恒含義,結合了“門”與“窗”的多重寓意。在城市建筑設計中,結合光影表現手法,展現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因此,在科技性,設計感,審美性上充分展現了建筑與城市的完美融合。在這座建筑群落中有一個貝殼一般的建筑,內部沒有任何立柱,完全拋開了傳統的古羅馬柱式結構,整個空間由三個點來支撐,體現了現代機器美學的審美傾向,配合城市規劃不同風格建筑,打破傳統網狀布局,以中軸線為對稱點,呈不規則排布,安置了城市雕塑與噴泉近八十余件,作為老城邊的新城,古典中的現代,繁華中的靜謐,不僅僅沒有觸動老城的古樸,反而增添了幾分青春的活力,平面的城市變得具有立體性,充分展現了藝術與城市的結合(如圖一)。圖一我國隨著經濟的發展,民眾的審美需求與審美品位也在不斷提升,不同年齡,不同欣賞層次的人都有著對城市環境的審美品評,因此,城市雕塑比任何室內陳設對一座城市的文化面貌來說都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在城市文化景觀中,單純評價雕塑本身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將其放在城市發展與區域內整體審度,設計者要有系統的觀點,包括每一個制約因素,在這個文化景觀大系統中,更要整體規劃穿梭城市的人群密度,高峰時期的時間段等,例如在養老度假休閑區安置的城市雕塑,則可以考慮更多的細節,針對的受眾群體的年齡層面,人們可以有時間閑暇停下腳步靜靜品味;城市雕塑往往側重紀念性與宏偉性,在空曠的廣場中出現更多的是紀念碑性的雕塑,在都市商業辦公區,樓層密度較大,高樓大廈堆積成林,為了更好地讓受眾群體感到設計的舒適度,則可以考慮城市雕塑簡潔性,較高的光潔度,形成放松的審美導向。在設計中,由于整體的功能是由多系統結構所決定,所以城市雕塑的出發點離不開雕塑環境,兩者相互聯系,也相互制約。[3]如今的城市雕塑已經走上了國際設計的舞臺,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根基,城市雕塑藝術呈現了一片繁榮的景象,在設計中融入更多的科學思考,結合環境藝術的審美性與大眾的審美需求,按照藝術科學的規劃,促進城市雕塑在環境協調方面邁上新的征程。[4]
參考文獻:
[1]李硯祖.環境藝術設計[M].北京:中國人 民大學出版社,2005.
[2]蘇偉.論現代城市環境雕塑藝術的審美特征[J].藝術教育,2008(10):110+105.
[3]曹帥.現代城市公共藝術中裝飾雕塑藝術的應用與研究[D].湖北工業大學,2013.
[4]貢布里希.藝術與錯覺[M].杭州:浙江攝 影出版社,2013.
作者:陳秋 單位:大連藝術學院
第三篇:現代城市景觀中雕塑藝術設計
城市雕塑是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重要組成,具有景觀構建、文化傳遞、景觀同構等功能。在現代城市景觀語境下,雕塑藝術設計與審美應當注重與環境之間共生以及與公眾之間的互動交流,使之成為體現城市空間場所精神的文化符號。
一、鳳凰主題系列的城市雕塑設計
城市雕塑景觀的多樣性與自由性,促使城市雕塑景觀與周圍的人文、藝術環境融合有著更多的可能。古語有云“鳳凰,見則天下安寧”。該城市景觀中的雕塑設計靈感源于傳統文化與地域文化,運用地域文化的歷史沉淀與現代城市雕塑景觀之間的關聯,巧妙融合傳統民族文化與地域蠟染紋樣,配合鏤空設計與剪紙藝術,使城市雕塑景觀承載數達千年的中國智慧,體現出東方傳承美學與匠心理念,給人以雙重美感的視覺效果。具體而言,雕塑內容定格于兼具傳統與現代氣息的鳳凰展翅場景,運用雕塑描繪了鳳凰展翅騰飛的優美姿態,主色調以黃色、紅色、白色呈現,其中黃色賦予了雕塑尊貴與不俗的氣質,紅色為雕塑景觀增添了熱烈與喜慶的情感氛圍,白色為雕塑的底部空間設計,用以烘托白云物質載體。整體而言,黃與紅色的典型色彩搭配,展翅翱翔的鳳凰姿態,表達了對城市公眾的誠摯祝福,同時也有助于塑造追求卓越創新發展的城市形象。除此以外,在該城市雕塑細節處理上也能夠見到地域文化的裝飾,將民間美術中的蠟染紋樣等融入雕塑不同結構,突出城市雕塑地域性特征。
二、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雕塑設計
城市雕塑容易城市區域環境標志與象征的載體,在進行城市景觀的雕塑藝術設計過程中,加大本土公共空間地域文化的融入,從城市地域中挖掘可被雕塑景觀運用的地域化元素,能夠建立城市景觀與環境之間的聯系,促使城市雕塑景觀具有突出藝術與文化表現力。如圖所示,這是一個以地域文化為設計靈感的城市創意雕塑,其將現代視覺傳達藝術與地域文化元素相關聯,運用現代藝術設計手法對地域文化元素進行了重構與變形,使之成為城市的標志性景觀。具體而言,在外形結構設計上,以所屬區域內油紙傘、窗欞元素為創意來源,對城市雕塑的形體、體量、韻律等作出了特殊處理,使得富有感染力的地域文化藝術視覺符號成為城市景觀的視覺語言,配合鏡面的水紋表面處理,使得城市雕塑景觀更加輕盈通透,賦予雕塑景觀一定的文化內涵。城市雕塑藝術,傳遞的不僅是視覺層面的美學表達,更是承載著地域文化與城市文化積淀與遺留的物質載體。在現代城市景觀的雕塑藝術設計中,應當注重與公眾的互動與對話,強化與地域文化、城市文化、傳統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與城市環境相適應,從而設計出具有創意的雕塑景觀。
作者:周慶剛 單位: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