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景觀設計中雕塑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基本的物質需求滿足之后,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很多人將生活更加舒適和便捷作為新的追求。美麗的城市是人們宜居生活的第一步,在美麗城市的創建過程中,城市景觀可以滿足人們審美需求的同時也為他們提供更多的休閑娛樂場地。在這些城市景觀中,必不可少的便是雕塑藝術,雕塑藝術在我國應用晚于國外,但是發展迅速,尤其是近幾年,為城市景觀的美化增光添彩。但是,隨著數量的激增,問題也隨之出現,文章對雕塑藝術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現狀和發展前景進行分析。
關鍵詞:雕塑;景觀設計;生活品質;城市
一、引言
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打造宜居城市,創建文明、衛生的城市成為城市發展的新追求,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城市景觀的打造為城市發展增添了很多光彩。城市景觀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是雕塑藝術,在西方國家雕塑藝術起步和應用較早。我國起步稍晚,但是發展迅速,尤其是近幾年,不管是在雕塑的水平還是數量上都有明顯的提升,雕塑作為建筑和藝術的有機融合,正在通過獨有的特點,向人們展現著城市風貌、風俗文化,很多城市標志性雕塑已經發展為旅游景點,但是雕塑藝術與城市景觀的融合之路也不是一馬平川,雕塑藝術的發展也面臨著很多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才能夠讓二者融合之路走得更遠。
二、雕塑的概念
雕塑藝術是一種造型藝術的表現形式,多是以木材、石材、金屬、玉器等硬質材料或者石膏、樹脂、黏土等塑料材料為原料,通過雕刻、熔鑄等藝術處理,創造出具體或者抽象的完整的藝術形象,通過作品反映某種實物或場景,也可表達某種主題或者情感。雕塑作品應用到景觀設計中時,能夠起到很強的裝飾作用,同時以能夠服帖、自然的融入景觀當中,一方面可以實現實用性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景觀的美感和藝術性。
三、雕塑在景觀設計中的重要作用
(一)拉近景觀設計的親和力藝術不單單是為了博物館收藏而創作,更應當是服務于大眾,愉悅于大眾,實現真正的價值,這才是藝術的最終目的。雕塑,作為一種比較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融入城市景觀當中,讓人們在鋼筋水泥、青瓦灰墻之間,通過雕塑作品的形象和色彩,讓這些城市景觀瞬間拉近了與大眾之間的距離。人們徜徉在城市景觀之中,能夠靜心凝氣,暫時忘掉工作的壓力和生活的不愉快,讓城市景觀更具有親和力,真正實現了城市景觀為人們提供休閑娛樂、觀賞放松的場所的目的。
(二)增強景觀設計的活力和美感城市景觀的設計要與自然融合,將雕塑藝術應用到城市景觀中,讓相對死板的景觀瞬間“活”了,獨立而完整的造型,各式各樣的形態,甚至與花草、綠植完美地合二為一,都為景觀增添了更多的活力,讓城市景觀更具有觀賞價值,既可以美化城市環境,也可以迎合甚至提升人們的審美需求。當人們徜徉其中,能夠從美好的雕塑藝術作品中,尋求靈感和想象,發現生活的美好,也為城市增添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甚至發展為一處充滿城市特色的藝術景點,提升城市的藝術氛圍。
(三)突出主題,凸顯個性每一處城市景觀的存在都有其特殊的意義,設計最核心的便是主題,景觀中的一切建筑、花草、標識符號都是緊緊圍繞這個主題。雕塑作為最直接的表達方式,能夠一目了然的突出主題,藝術家能夠在創作過程中通過雕塑的造型,表現景觀中的各種精神和傳遞的情感。比如,在烈士紀念廣場,一般會使用莊嚴肅穆的碑塔造型的雕塑,或雕刻“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題詞,或雕刻所有烈士的名單和生卒年月等,以此來表達對烈士的追思。在一些城市的青年廣場,突出的是活力和年輕這類的主題,會通過充滿動感的一組運動的年輕人的造型雕塑來表現,既凸顯了個性,同時也進一步深入了景觀主題。
四、雕塑與景觀設計融合的現狀及問題
(一)雕塑作品與景觀融合性低很多城市景觀在雕塑作品的使用或者引進中,只重視雕塑作品自身的藝術價值,并沒有完全考慮景觀設計中的主題和整體融合性,導致了一些雕塑作品不能夠完美地表現該處城市景觀的主題和情感,將景觀設計與雕塑作品割裂開來,非常不和諧。雖然花了很高的成本去引進了雕塑作品,但是無法實現二者的相輔相成,和諧美觀。
(二)雕塑作品水平參差不齊隨著雕塑藝術越來越多地應用到城市景觀設計中,為了滿足城市景觀的需求,雕塑作品數量也隨之增加,但是,數量的激增,反而導致了很多雕塑從、內涵、質量都出現了參差不齊的情況。為了滿足時間和數量的需求,城市景觀中所應用的雕塑很多成了“速成品”,可能在一個月或者數個月之間便誕生了一批雕塑作品,很多雕塑作品沒有深刻的內涵,形象丑陋,內涵低俗,更沒有什么細致的打磨和精良的工藝,難以符合大眾的審美,甚至讓大眾無法接受。城市景觀中雕塑的社和最終是需要政府部門把關,但是機關部門人員對藝術的造詣并不深,造成了景觀設計中的雕塑產品魚目混珠,水平參差不齊。
(三)體制制約著雕塑藝術在景觀中的應用城市景觀多是由政府部門出資修建的,政府部門對每一處城市景觀的設計都有其社會和政治的含義,突出的某一個主題,比如社會價值觀、講文明、樹新風、青少年的教育、老年人的關愛,寓意深遠,讓人們在景觀中游覽時候能夠受到心靈的感染。所以在雕塑作品的選擇上,更重視的作品的深層含義是否能夠表現主題,忽視了雕塑作品作為一項藝術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和審美。進入到景觀中的雕塑作品都是需要政府的相關部門把關準入,一些審核者并不是資深的藝術家或者專業人士,藝術造詣不夠深厚,很多藝術家的優秀雕塑作品得不到政府部門的認可。
(四)雕塑人才斷層雕塑是一門考驗耐心的工作,也許花掉半年一年,甚至幾年才能打磨出一件優秀的作品,很多老一輩的雕塑藝術家,手工匠人每天在工作室,面對的是一尊尊枯燥的,沒有生氣的石頭、石膏雕像,將一生奉獻給了自己喜愛的雕塑事業。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年輕人面臨著形形色色的社會因素的影響,選擇雕塑這一冷門藝術的越來越少了,導致了雕塑人才的斷層,年輕的雕塑藝術家越來越少。雕塑是專業性很強的藝術門類,雖然每年也有不少雕塑或者美術專業畢業的人才,但是真正能安心從事這一行業的專業人才并不多,人才的缺失是阻礙雕塑藝術發展的重要原因。
五、雕塑和景觀設計進一步融合的途徑
(一)利用整體景觀,注重雕塑觀賞性與實用性相結合景觀設計必須以自然為基礎,注重與周邊環境的相互融合,盡量少的改造或破壞周圍的環境,雕塑的設計也應當進一步和景觀融合,違背自然的雕塑是毫無意義的。在城市景觀中,雕塑的使用通藝術展覽中的雕塑不同,更應當注重雕塑的實用性,雕塑設計應當更加符合大眾的審美,力求以雕塑為媒介,拉近景觀與大眾的距離,符合社會發展需求,注重公眾的心理感受。避免一些耗資巨大,占用大量面積的大型雕塑,將雕塑的應用型作為重要考因素,比如水池中的雕塑可以將雕塑形態與水體流動完美結合,形成噴泉或者水流,技能美化環境,也能動靜結合;或者在雕塑設計中結合綠植,讓爬山虎或者苔類植物與雕塑合二為一,增加雕塑的觀賞性和實用性。
(二)培養專業性強的雕塑人才對于雕塑人才的需求是兩方面的,一方面是培養優秀的雕塑師,有過硬的專業能力和技藝,能夠為景觀設計并且制作出各種形態優秀、工藝精良、內涵切中主題的雕塑作品。另一方面,相應的管理單位、政府部門也應當引進更加專業的優秀人才,在景觀設計、雕塑引進把關等水平上更進一層,有更多的專業性和話語權。這也需要進一步提升相關專業的人才,如建筑設計、雕塑、園林設計等專業的人才的待遇,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選擇這個專業,并且愿意服務于這個行業。只有人才的穩定輸出有了保障,才能讓雕塑和景觀設計的水平不斷提升。
(三)注重雕像本身的美學價值及內涵隨著雕塑數量需求的不斷增加,很多雕塑設計單純追求數量,雕塑本身的質量有很大的缺陷。首先設計上缺少創新、內涵和藝術性,造型簡單,甚至低俗,很多雕塑只是單純地在復制或者模仿,難以滿足城市景觀的主題要求,更無法迎合大眾的審美。所以,在雕塑的塑造和選擇上應當加強創新,將雕塑本身的藝術感作為首要前提,不管是從雕塑的美觀性還是雕塑的工藝精良程度,都要嚴格考量,嚴格把關。其次,除了美觀和藝術性外,景觀設計中的雕塑使用更應當具有更深層次的內涵,并且內涵要緊扣該處景觀的主題,能夠起到升華主題、畫龍點睛的作用。
(四)雕塑設計應當結合地域文化和特色不管是景觀設計還是雕塑設計,最終的服務對象是大眾,是供人觀賞的,應當充分考慮大眾的審美,審美的不同收到地域文化和特色的影響較深。在景觀中雕塑設計時,應當將地域文化和特色融入其中,比如在一些偏遠地區,不適合將過于抽象的雕塑應用到該地區的景觀中,大眾很難看懂、了解其中的深意。在一些地域文化濃厚的地區,將當地的文化和習俗融入雕塑、景觀的設計當中,或者在雕像中融入一些地方性的紋符、元素等,讓雕像更具有地方特色,也讓大眾更容易接受和欣賞。
六、小結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帶來的是精神生活的進一步豐富,人們對城市建設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很多具有深刻含義的城市景觀應運而生,城市景觀即可以為人們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同時也是城市的名片,抒發著城市的文化和精神內涵。雕塑是城市景觀中應用最為廣泛的表現形式,也是城市景觀中的點睛之筆。伴隨城市景觀的快速發展,雕塑作品的需求也不斷增加,政府應當在選擇雕塑作品是注重藝術性和主題的契合性兩方面著手,培養更加專業的雕塑人才,讓城市景觀更有親和性,能夠與周圍環境的和諧統一,成為城市的符號和標志,同時也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
參考文獻:
[1]蘭迪,劉松松.雕塑藝術在當代景觀設計中的應用:以四平為例[J].輕紡工業與技術,2019,48(12):29-31.
[2]黨江波.雕塑藝術在城市公共環境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大東方,2019(9).
[3]謝宏.分析雕塑藝術在城市公共環境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現代物業(中旬刊),2018(5):230.
[4]張國鐘.淺談現代雕塑與景觀設計的融合[J].天工,2019(5):147.
[5]魯慶紅.關于現代雕塑與現代景觀設計的幾點思考[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5(9).
作者:李玉端 單位:貴州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