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成人教育的終身教育界定困境嘗試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基于筆者聽了一學期徐莉老師《比較成人教育學》的課程獲得的體會整理而成。終身教育整體性研究方法是指在新的教育框架下,把終身教育相關概念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發現了終身教育成長的全新背景,解決了終身教育的代際問題,從而在新的教育框架下對成人教育、終身教育進行了定義,解決了終身教育與成人教育等概念混淆的問題。希望理論的完善能夠推動我國終身教育實踐的發展。
關鍵詞:成人教育;終身教育;整體性方法
終身教育在理論上的混亂已經影響了終身教育實踐的推進,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筆者作為成人教育專業的一名研究生新生,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對于終身教育理論發展也漸漸感到困惑。成人教育和終身教育為什么一直混亂不清?終身教育為什么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困惑堆積的越來越深,但卻找不到解決的辦法。直到聽了徐莉老師在“比較成人教育學”一課中教授的整體性研究方法,提供了和傳統定義終身教育完全不同的思路,對于終身教育的定義問題才豁然開朗,有了全新的認識。鑒于此,筆者結合課上徐莉老師講授的內容和自己的感悟對整體性研究方法作出分析,闡述如下。
一、終身教育的研究與實踐中面臨的困境
我國終身教育的發展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對于終身教育本質內涵的認識仍然存在種種誤區,因此也誤導了國內終身教育實踐。理論方面,首先,國內終身教育發展在起點上就存在不足。我國得以關注和引入終身教育思想,是在改革開放后。我國終身教育理論是從國外導入而非內生,缺乏先期的歷程和土壤基礎。我國缺席了第一、二次工業革命,也缺席了國際成人教育從誕生、發展到步入終身教育的整體歷程。[1]其次,我國終身教育在研究上處于成人教育階段。在對我國終身教育期刊進行分析時發現,我國終身教育研究仍以遠程教育、職業繼續教育和成人教育領域的研究者和工作者為主體;研究者主要來自于成人教育機構、廣播電視大學和高校的成人與繼續教育學院;成人教育、職業繼續教育類期刊是終身教育研究成果的主要發表雜志,一些高水平教育綜合類核心刊物對終身教育研究的關注度不高;終身教育研究的影響范圍主要在成人教育、職業繼續教育領域。這充分說明,中國終身教育的研究仍處于國際終身教育理論的起步階段,研究層次尚未走出成人教育階段。[2]理論上的混亂也導致了實踐上的混亂。盡管國家在實施終身教育的過程中屢次把建設學習型社會寫進政府文件,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創建學習型社會,將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之一。報告明確提出要“辦好繼續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的新任務、新途徑、新要求。但是,我們的研究層次仍停留在成人教育階段,導致我國終身教育實踐中終身教育的應該負責部分都讓成人教育去承擔,沒有意識到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的重要性,所以在學習型社會建設方面并沒有較大的突破。上述在理論與實踐上的問題不解決,勢必影響到新時代中國教育的發展。所以,清楚地界定終身教育的相關概念,開展終身教育理論研究,已成為我們的當務之急。
二、解決困境的出路
(一)困境成因分析
產生終身教育概念混亂的根本原因在何處,徐莉老師作出了自己的分析,認為根本原因在于沒有認清教育的代際問題。人們總是在原有框架下研究終身教育,把終身教育當成原有教育的替代和延伸。徐莉老師認為在原有教育框架下研究終身教育是走不通的,因為終身教育是新框架下的教育,在原有框架下討論終身教育,無論怎么討論也說不清楚終身教育和原有學校教育到底是什么關系,勢必帶來混亂。如果我們繼續在認識上將終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或者把成人教育衍生出來的繼續教育當成終身教育,就是片面地看待了終身教育,降低了終身教育的層次。如果我們繼續認為終身教育=成人教育+學校教育,雖然把學校教育囊括了進來,但還是在傳統教育框架下看待終身教育,還是以學校為基準對教育進行分析。兩種做法都很片面,都沒有接觸到定義終身教育的根本內涵。正如徐莉老師所說,精準定位成人教育、終身教育是新時代推進終身教育發展的第一步。對于如何邁好這第一步,徐莉老師提出了整體性研究方法。
(二)整體性方法的提出
1.提出依據徐莉老師的整體性方法理論的依據需要從哲學、經濟、社會三個方面來考慮。首先,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是其哲學依據。馬克思認為“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從馬克思這個觀點出發,終身教育的概念反映終身教育的特有屬性,這個特有屬性就是終身教育是屬于新教育框架下的生命體。從思維上認識這個生命體就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事物量變到部分質變再到根本質變的過程,也是認識經過否定之否定螺旋上升的過程。其次,任何理論都是萌芽、生長和成長于一定的社會背景,所以,在定義終身教育時要考慮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經濟是一切研究的源頭,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衡量教育發展時要和經濟發展相結合。社會是一切研究對象的縱橫坐標,根據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在對成人教育、終身教育下定義時要考慮社會發展方向和社會發展規律。2.整體性研究方法的核心要義徐莉老師認為作為解決成人教育、終身教育概念混亂問題出路的關鍵在于找到更為包容的概念定義方法,即“整體性”研究方法。其核心要義有兩點:第一,摒棄僅在微觀層面對單個概念的糾纏,而采用了宏觀的整體系統的方法,將研究從關注孤立的單個概念擴大到對概念語境及其所分布的關鍵概念集的關注。第二,整體性方法進行了一次理論整理,把屬于終身教育的話語權還給終身教育,在終身教育的語境中來討論終身教育的問題。徐莉老師希望整體性研究方法能成為終身教育研究避免龐雜的概念體系而陷入碎片化陷阱的可操作性使用工具。3.整體性方法的具體內容徐莉老師提出的整體性方法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語境定位,找出概念定位的大語境、中語境和小語境。大語境即社會發展階段,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觀要求我們要在社會發展階段中考慮教育的發展。中語境即教育系統自身發展的階段,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一個自我否定的過程,都是一個量變質變的過程。只有考察教育是否發生了量變,變化到了什么程度,是否已經發生了質變,才能更好地定位終身教育生長的土壤。另外,在中語境中也需要考慮和大語境的契合程度。小語境主要考察教育存在的文化內涵。如果將終身教育比作一個新的生命樹,第一部分就是確定生命樹成長的土壤環境。方法的第二部分是識別兩級概念。徐莉老師認為,概念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有起點概念和最高飽和的概念。起點概念就是概念發生質變的開始的第一步量變時的概念,最高飽和概念就是概念發生質變之前的最后一步量變的概念。第二部分即確定新生命樹的樹干部分。第三部分是找出“兩級”間關鍵概念以及關鍵族群。“不同術語可能指同一現象的不同程度,這些術語只不過是同一實體不同名稱而已,應選定唯一術語作為標準”[3],所以徐莉老師認為,概念在不斷成長中會繁殖衍生出攜帶相同新質基因的同族概念而形成概念族系,在概念部分質變開始之后和達到全部質變之前,中間產生的所有概念都是我們需要區分清楚的同族概念。只有區分清楚同族概念,我們才能準確定義成人教育、終身教育到底是什么。第三部分即梳理清新生命樹的樹葉部分。
三、整體性視野下對成人教育、終身教育的再認識
(一)語境定位
1.社會發展階段教育產生于社會中,并且最后會融合到社會中。社會發展至今經歷了從原始文明到農業文明再到工業文明,再到新形態文明的過程。徐莉老師認為,我們現在正處于人類歷史發展的拐點處,即大轉折、大突破時期,所以終身教育發展所在的社會階段就是第三次工業革命這種綠色文明、共享社會的新文明中。如果從這個觀點看成人教育,徐莉老師認為成人教育產生于舊工業文明,但是發展在新舊文明交界處,具有強烈的過度色彩,所以成人教育所處的社會階段為工業社會向共享社會轉型時期。2.教育自身系統發展階段教育系統應被視為一個生命整體,并且在社會大系統中按照自身生命周期運轉。徐莉老師提到,人類教育發展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從原始教育到學校教育,教育經歷著自己第一個發展階段,學校的產生標志著教育作為獨立的系統從社會母體中分化;到了工業化后期,產生了成人教育,教育開始改變方向,逐漸回歸社會。此時教育傳統框架下的循環圈基本結束,孕育著教育的第二個循環圈,即新教育框架的循環圈,成人教育的產生標志著這個階段的開始;當前,教育正經歷著自身生命周期的首次質變,即真正意義上教育回歸到其本真的狀態,完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周期運動,經過一步步質變后產生現在的根本質變,教育向更高一級的初始狀態回歸。徐莉老師認為這種更高級的初始狀態就是終身教育。從徐莉老師對于整個教育生命發展不斷循環上升軌跡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從原始教育—學校教育—成人教育是傳統教育框架下的第一個循環圈,成人教育的產生標志著這個階段的結束,同時,成人教育的發展也預示著新教育框架下第二個循環圈的到來。第二個循環圈就是終身教育所處的教育框架。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此時社會系統也經歷著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巨大變革,教育系統的更替和社會系統的更替重合,處于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機遇時期。3.文化內涵人類社會系統在進行第三次新舊更替的時候,教育系統才進行自身的第一次更替,徐莉老師認為這種社會系統和教育系統發展的同向但是不同步和教育系統的緩慢和文化本質問題有關。馬克思說過:“整個歷史無非是人類本性的改變歷史而已”,這個“人類本性”指的即是思想觀念、行為習慣的總和,即是文化。人類文明要發展,教育必須先行。社會孕育教育,科技定義教育,文化鑄造教育。文化作為推動時展的核聚變式力量,作為時代進步和發展的象征,徐莉老師經過上述分析認為必須將文化作為終身教育新生命體成長的關鍵部分。結合成人教育存在的社會背景,徐莉老師認為成人教育誕生在工業文明時期,它攜帶了工業文明時期的文化,但是后期的成人教育又孕育著終身教育這個新生命體所需要的新時代文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15年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核心利益”的理念轉變》報告重申了以人文主義教育觀指導教育的核心理念。報告提出,教育作為一種人人能夠擁有的“公共產品”,同時提出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文化。[4]從上述觀點出發,徐莉老師提出終身教育內涵文化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共享文化、生態文化。
(二)識別兩級概念
追溯終身教育的歷史發展進程,就不得不提到成人教育。終身教育理論的形成與發展與成人教育發展相伴相生密不可分。徐莉老師從三個方面論述了成人教育和終身教育密不可分的關系,從順序上看,成人教育理論的產生早于現代終身教育,被認為是終身教育得以孕育和發展的土壤和源泉。割裂了成人教育與終身教育的關系,也就剝離了終身教育生長的土壤。從理論上來看,終身教育是針對學校教育和成人教育的遺漏而提出的,并且建立在成人教育的經驗基礎上。從實踐上來看,通過成人教育的種種實踐,率先打破了學校教育的限制,使人們認識到成人學習的重要性。再次從推動來看,現代終身教育理論是由國際成人教育理論家提出的,現代終身教育的實踐也是國際組織通過成人教育活動渠道來推動的。所以,沒有與學校教育對等的成人教育的發展,就沒有現代終身教育的產生。所以徐莉老師認為,成人教育就是教育發生質變的第一步,是“部分質變”的起點。隨著從成人教育發展到終身教育,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學習型社會。持田榮一在《終身教育大全》中提到“終身教育對個人而言是人生的一貫教育,對社會而言是全體國民、全體人類的教育,把兩者統一起來,才是終身教育的(現代)特征”。[5]從原始教育到學校教育階段雖然教育和社會有分離趨勢,但是,隨著終身教育向縱橫兩方面不斷分化深入,使教育與社會界限日趨模糊,教育整體有向社會母體回歸之勢,最后必然導致學習型社會的出現。所以徐莉老師提出,學習型社會就是“全部質變”的最高頂點。
(三)找出“兩級”間關鍵概念以及關鍵族群
在終身教育這個生命體存在的區間中,有很多相關的概念,包括成人教育、終身學習、學習社會、學習型城市等等。徐莉老師用形象生動的語言為我們解讀了幾個標志性概念。首先是成人教育,在對兩級概念進行識別的時候,我們也提到了成人教育是終身教育扎根土壤的起點,既是對傳統學校教育的補充與告別,又是迎來新生命體的第一縷曙光;成人教育就是這個區間最關鍵的概念,是終身教育新生命體的根部。其次,終身學習是新生命體的中心,終身學習與終身教育是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面,不可分割,終身學習觸及到了終身教育的本質內涵———人類文化,學習文化才是新時代的基因。再次,學習社會是新生命體的最高點,學習文化勢必會形成一個學習型社會,學習社會是終身教育的最高形式。最后,而學習型城市、學習型社區等等就是“學習型城市”這個概念在邏輯上的具體化。根據徐莉老師整體性研究方法的三個步驟分析出的成人教育、終身教育定義如下:成人教育的生命屬于終身教育,她是終身教育永遠的印記,是迎來終身教育的第一縷曙光;成人教育開創了與新時代相適應的新的教育形式,這些教育形式與傳統學校教育具有質的區別:成人教育的唯一目的是教育能夠使人“成為人”,而不是生物意義上的成人教育,成人教育也因而與學校教育的唯文憑、唯正規、唯年齡主義格格不入;成人教育屬于終身教育,但她不是終身教育本身,她是學校教育向終身教育轉型發生的部分質變,是從傳統學校教育向新生的終身教育形式轉型的中介;成人教育概念是仍在發展中的概念。終身教育是一個全新的生命體,她不是現存學校體系的延伸或改良,她是為新時代文明準備的教育體系,是鑲嵌在新文明時代版圖上的與學校教育具有不同基因的新教育體;終身教育不是某一部分的教育形態,她是一個完整的整體。這個完整的生命體起始于成人教育,將最終形成學習型社會,其核心內涵是形成學習型文化;在這個完整的生命體中,學習型社會是最高結構形式,她的核心構件是終身教育體系,終身教育體系的核心是終身學習體系,終身學習攜帶和形塑著學習型社會的新文化。而作為起點概念的成人教育具有突破性意義,她孕育了終身教育的生命,但她不是終身教育;終身教育是人的所有發展方面與所有教育與學習形式的完整統一,是與人的整個生命長度完整統一;終身教育概念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概念。筆者認為從整體性方法視野來研究成人教育、終身教育的概念和從傳統方法定義的最大不同首先在于,整體性定義跳出了傳統以年齡為標準的框架,挑戰了以年齡為劃分依據的傳統教育,嘗試從新的本質內涵來定義終身教育。其次在定義終身教育之前,徐莉老師充分討論了成人教育定義在其中的作用,賦予成人教育“承前啟后”作用,充分論證了學習型社會是終身教育的最高結構形式,在定義過程中梳理清楚了終身教育和其他相關概念的關系。再次,不將終身教育僅僅看做是學校教育之外的教育,不再將終身教育局限在某種具體教育形式,而是涵蓋了所有教育與學習形式。同時,這種定義方式給了我們一些啟示。首先,“整體性”方法建立在哲學理論基礎上,實際運用過程中有理有據,能夠讓人信服,具有科學性。其次,該方法體現了前所未有的包容性。從事物發展的周期性和生長性出發,從社會發展的階段和教育自身發展的階段入手,探索出教育系統的更替和社會系統的更替重合,終身教育發展處于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機遇時期的大發現,促進了終身教育在新的框架下的定位。最后,運用“整體性”方法來研究成人教育和終身教育能夠克服研究的碎片化。從教育整體上、社會發展整體上看教育,做到了把終身教育的話語權還給終身教育,符合終身教育內涵豐富多彩的特性。以上是筆者的聽課體會,把方法和應用總結如上,期待終身教育領域各位老師、專家指正。
參考文獻:
[1]巨瑛梅.終身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淵源、演變及現狀[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1999:1.
[2]姬冰澌,徐莉.我國終身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反思———基于2002—2015年的期刊文獻分析[J].終身教育研究,2017,28(03):29-34.
[3]杜祖貽.社會科學的科學本質[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
[4]王默,范衍,苑大勇.全球教育治理走向“共同利益”———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反思教育》報告的人文主義回歸[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33):72-77.
[5]持田榮一,等.終身教育大全[M].龔同,等,譯.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87.
作者:楊然 單位:河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